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乃根专利>正文

内呼吸弹簧制动气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82289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05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内呼吸弹簧制动气室。它包括前缸体与中壳体之间的前腔、后缸体与中壳体之间的后腔,所述后腔内设有大活塞,所述后缸体与大活塞中间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后端设有活塞筒,所述活塞筒中间设有腔体,所述活塞筒尾端设有小推盘,所述活塞筒上设有吸气孔,所述活塞筒尾部腔体内设有小活塞,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中间开孔的阀片,小活塞尾部设有腔体,所述尾部腔体内设有小阀片与回位小弹簧,所述小推盘上设有呼出孔,所述呼出孔与小活塞尾部腔体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制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制动气室,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内循环“吸气”与“呼气”的弹簧制动气室。
技术介绍
1989年6月,我国第一辆国产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汽总厂下线,该车上安装的弹簧制动气室是我国自行制造的,这标志着我国自行制造弹簧制动气室的开始,但该弹簧制动气室结构上完全仿照国外的产品。国产弹簧制动气室虽然在台架试验上也能达到60万次的使用要求,但实际使用却很难达到。而产品性能的可靠性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将会对资源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国内一般在主机厂配套的产品1年内故障率大约在2%-3%左右,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而作为维修市场的产品三个月内的故障率则高达5%以上,平均寿命不超过2年,因而弹簧制动气室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易损件。而究其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弹簧制动气室属于气密性零部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极大,由于活塞、膜片等在运动过程中需“吸气” 与“呼气”,当灰尘或者泥沙等被吸入腔体后,则会增加运动部件的异常磨损,同时对密封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使用寿命的降低。近几年来一些制造企业不再完全照搬国外产品结构,相继研发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弹簧制动气室,如瑞立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瑞安)在2003年申请了关于“内呼吸活塞式弹簧制动气室”的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56M1Y”,该申请案采用在活塞轴管内设置单向阀的内呼吸结构,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虽然可使“吸气”与“呼气”实现内循环, 避免了外界灰尘或者泥沙进入腔体,对腔体内零部件产生不良影响,但同时出现了老产品结构没有的重大缺陷,如当手制动与脚制动同时作用时,前腔气体就会跑到大活塞腔体内, 导致大活塞与后缸体接触处的Y形密封圈被气压吹落,从而使产品失效,影响正常使用。虽然该公司经多次改进,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但一直无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因而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直接影响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内呼吸弹簧制动气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前缸体、后缸体、前缸体与后缸体之间的中壳体,所述前缸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前腔,所述后缸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后腔,所述后腔内设有大活塞,所述大活塞与后缸体形成活塞腔,所述大活塞与后缸体之间设有Y形密封圈,所述后缸体与大活塞中间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后端设有活塞筒,所述活塞筒中间设有腔体,所述活塞筒尾端设有小推盘,所述活塞筒上设有吸气孔,所述活塞筒尾部腔体内设有小活塞,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中间开孔的阀片,所述小活塞尾部设有腔体,所述尾部腔体内设有小阀片与回位小弹簧,所述小推盘上设有呼出孔,所述呼出孔与小活塞尾部腔体相连通。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与显著效果1、安全可靠。由于本专利技术在小活塞尾部腔体内设置小阀片与回位小弹簧,并使呼出孔与小活塞尾部腔体相连通,使手制动与脚制动同时作用时前腔气体不会跑到活塞腔内,从而避免大活塞与后缸体接触处的Y形密封圈被气压吹落,提高了安全可靠性。2、使用寿命长。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小活塞、吸气孔、呼气孔的组合设计,实现制动工作“吸气”与“呼气”内循环,有效避免外界灰尘等进入腔体内,从而提高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活塞筒尾部的放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前缸体1、后缸体2、前缸体1与后缸体2之间的中壳体3,前缸体1与中壳体3之间形成前腔5,后缸体2与中壳体3之间形成后腔6,后腔6 内设有大活塞7,大活塞7与后缸体2形成活塞腔8,大活塞7与后缸体2之间设有Y形密封圈9,活塞腔8内设有大弹簧10,后缸体2与大活塞7中间设有调节螺杆11,调节螺杆11 后端设有活塞筒12,活塞筒12中间设有腔体,活塞筒12尾端设有小推盘13,活塞筒12上设有吸气孔15,活塞筒12尾部腔体内设有小活塞16,小活塞16前端设有腔体,腔体内设有回位弹簧17,小活塞16前端设有中间开孔的阀片18,当小活塞16端面与阀片18不相接触时,吸气孔15与小活塞16前端腔体相连通,当小活塞16端面与阀片18接触时,吸气孔15 与小活塞16前端腔体不相连通,小活塞16尾部设有腔体,小活塞16尾部腔体内设有小阀片19与回位小弹簧20,当小阀片19端面与小活塞16尾部接触时,小活塞16尾部腔体与小活塞16前端腔体不相连通,当小阀片19与小活塞16尾部脱离时,小活塞16尾部腔体与小活塞16前端腔体相连通,小推盘13上设有呼出孔21,呼出孔21与小活塞16尾部腔体相连ο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当行车脚制动时,前腔内迅速充入0. SMI^a气压,这时气体经呼出孔进入小活塞尾部的腔体内,推动小活塞前移,小活塞端面与阀片接触产生密封作用,从而使前、后腔体气体相互隔绝,后腔保压;当行车前解除手制动时,开始给后腔充气,这时大活塞被推动,产生一定的背压,当背压达到一定值时,推动小活塞尾部的小阀片,使气体通过呼出孔排到前腔,而前腔通过管路与继动阀跟外界相连通;当停车后打开手制动,这时后腔内的气体全部排出,排出的同时大活塞在大弹簧的推力下运动,使大活塞腔体内形成一定的真空度,需要吸气来进行补充,由于活塞筒装有小活塞部位前移至前腔内,这时吸气孔与前腔相连通,可从前腔吸入气体进入大活塞腔体内;而当手制动与脚制动同时作用时,这时后腔无气压,活塞筒伸出,前腔充气,吸气孔与呼出孔均与前腔相连通,从吸气孔的气体进入到活塞筒腔体内,呼出孔的气体进入小活塞尾部腔体内,由于活塞筒腔体与小活塞尾部腔体的容积不相同,因而产生压差使小活塞前移,使小活塞端面与阀片接触产生密封作用,从而避免吸气孔气体进入活塞筒腔体内,因而不会发生大活塞与后缸体接触处的Y形密封圈被气压吹落的现象,从而提高安全性能。权利要求1. 一种内呼吸弹簧制动气室,包括前缸体、后缸体、前缸体与后缸体之间的中壳体,所述前缸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前腔,所述后缸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后腔,所述后腔内设有大活塞,所述大活塞与后缸体形成活塞腔,所述大活塞与后缸体之间设有Y形密封圈,所述后缸体与大活塞中间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后端设有活塞筒,所述活塞筒中间设有腔体,所述活塞筒尾端设有小推盘,所述活塞筒上设有吸气孔,所述活塞筒尾部腔体内设有小活塞,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中间开孔的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活塞尾部设有腔体,所述尾部腔体内设有小阀片与回位小弹簧, 所述小推盘上设有呼出孔,所述呼出孔与小活塞尾部腔体相连通。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内呼吸弹簧制动气室。它包括前缸体与中壳体之间的前腔、后缸体与中壳体之间的后腔,所述后腔内设有大活塞,所述后缸体与大活塞中间设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后端设有活塞筒,所述活塞筒中间设有腔体,所述活塞筒尾端设有小推盘,所述活塞筒上设有吸气孔,所述活塞筒尾部腔体内设有小活塞,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回位弹簧,所述小活塞前端设有中间开孔的阀片,小活塞尾部设有腔体,所述尾部腔体内设有小阀片与回位小弹簧,所述小推盘上设有呼出孔,所述呼出孔与小活塞尾部腔体相连通。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制动。文档编号F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乃根杨公臣
申请(专利权)人:杨乃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