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46223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20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包括一车体、一下护罩、一后车轮、一挡泥板、一马达及一导风罩。车体包括依序相连的一前车部、脚踏部及一后车部,下护罩延伸于脚踏部下方,后车轮枢设在后车部,挡泥板覆盖于后车轮上方。马达耦合并驱动后车轮,导风罩至少一部份延伸于马达下方且相间隔,且位于挡泥板与下护罩之间。藉此,车辆行进时引入的风流被顺利导引到马达,接着再流往挡泥板,将废热排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尤指一种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
已由传统内燃机设计进展到以马达作为动力的电动车辆。电动车辆相较于以引擎作为动力的习知技术的优点在于,没有大气污染且噪音公害也较小,加减速的回应性较佳。当然,也有同时搭载了马达与引擎的油电混合动力型的电动车辆设计。参考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电动车辆部分示意图。习知以马达1为动力的电动车辆是将马达 1配置在作为驱动轮的后轮的挡泥板4与下护罩3之间。在车辆前行期间,因电池(重迭于图中侧护罩幻摆放位置会使得冷却空气流无法有效通过马达,如图中箭头所示。此外,车辆行进中后轮旋转产生的风流与冷却空气流相冲突。鉴于以上所述原因,致马达废热无法有效被冷却空气流带走,有马达线圈过热损坏而无法使用的潜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以能对所配备的马达进行效果更佳的冷却。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包括一车体、一下护罩、一后车轮、一挡泥板、一马达及一导风罩。上述车体包括依序相连的一前车部、脚踏部及一后车部,下护罩延伸于脚踏部下方,后车轮枢设在车体的后车部,挡泥板覆盖于后车轮上方。上述马达耦合并驱动后车轮,导风罩至少一部份延伸于马达下方且相间隔。导风罩设置于挡泥板与下护罩之间。藉由本技术的车辆结构,车辆行进时风流会顺利被引导经过马达,然后流往后轮挡泥板上方,达到带走马达废热的目的。上述导风罩可以同时衔接后车轮的挡泥板及下护罩,但并不限定,亦即导风罩也可以是与挡泥板或下护罩其中之一连接固定。因此,导风罩可以是与挡泥板一体地成型或以可拆卸方式相互结合,也可以是与下护罩一体地成型或相互组装结合。上述组装结合的态样为一般常见者,例如透过锁附件或两部件直接卡合固定等,并不特别限定。上述马达可包括有外壳鳍片,其可以是平行或垂直于马达的一轴心线;或者外壳鳍片方向与马达轴心线夹大于ο度而小于90度的角度,甚至也可设计为C形、S形、〈形、 螺旋形、或不规则形状。上述马达的侧方也可配置一马达风扇,用以吸取风流强迫对马达冷却。此外,也可设置一风扇罩将马达风扇围绕,以更为集中强迫冷却的风流。本技术的优点是,车辆行进时引入的风流被顺利导引到马达,接着再流往挡泥板,将废热排走,以对所配备的马达进行效果更佳的冷却。图1是习知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平面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的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图5是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的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图6是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的电动车辆部分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马达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马达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马达1下护罩3车体 10转向总成111脚踏部12座垫 131后车轮15侧护罩17马达20,40,50导风罩21,32,35,37,42马达风扇41轴心线X1,X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2,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平面图。图中示出一速克达型电动机车 (SCOOTER-TYPE MOTORCYCLE),其包括有一车体10。车体10主要由一前车部11、一脚踏部 12及一后车部13依序相连而构成,前车部11是从脚踏部12前方向前向上延伸,后车部13 由脚踏部12后方向后向上延伸。前车部11、脚踏部12及后车部13还共同围成一空间以收容骑乘者的脚部。前车部11包括有一转向总成111,转向总成111上附有操纵手把112。转向总成 111并与一前车轮14枢接。脚踏部12通常收容有作为车辆电力来源的一电池(图未示), 且有一侧护罩17与一下护罩18分别延伸于脚踏部12的侧方与下方。后车部13顶端包括有一座垫131,并与一后车轮15枢接。一挡泥板16于后车轮 15上方延伸覆盖,一马达20与后车轮15耦接,藉以驱动后车轮15。马达20位于挡泥板16 与下护罩18之间。另外,参考图7所示,本例的马达20于壳体外表面形成有数个外壳鳍片201,是平行于马达轴心线XI。特别地,电动机车还包括有一导风罩21,且导风罩21至少一部份延伸于马达20下侧护罩2 挡泥板4 前车部11 操纵手把112 后车部13 前车轮14挡泥板 16,34,36,44 下护罩18,31,45 外壳鳍片201,501锁附件33,38 引流孔4214方,位于挡泥板16与下护罩18之间。导风罩21与马达20下表面相间隔而界定出供气流流通的通道。本例中,导风罩21是与下护罩18—体成型。导风罩21也可以是可拆卸地组装结合于下护罩18。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当电动车辆行进当中,从侧护罩17或下护罩18流过的空气流会因导风罩21而被导引到马达20,特别是马达外壳上的散热鳍片,然后再流到后轮挡泥板 16上方,带走马达20产生的废热。参考图3,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与第一例的构成大致相同,唯其差异处在于,导风罩32与下护罩31是透过一锁附件33相互连接固定,以便于维修及更换。参考图4,为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与第一例的构成大致相同,唯其差异处在于,导风罩35是与挡泥板34而非下护罩连接固定,且二者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造出。参考图5,为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部分平面图。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与第一例的构成大致相同,唯其差异处在于,导风罩37是与挡泥板36而非下护罩连接固定,且二者是透过一锁附件38而相互连接固定。参考图6,为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部分立体图。本例的电动车辆与第一例的构成大致相同,唯其差异处在于,马达40侧旁固定有一马达风扇41,且导风罩42大致整体环绕于马达风扇41及至少一部份马达40,并向前延伸至下护罩45、向后延伸至挡泥板44。 导风罩42于靠近马达风扇41的一侧开设有一引流孔421。藉此,强制空气从引流孔421进入,并流动于导风罩42所围空间,强化冷却马达40的效果。参考图8,为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马达示意图。本例主要强调,本技术的电动车辆的马达可依据导风型式不同,即风流由侧护罩或下护罩等不同位置引入而改变马达外壳鳍片的设计角度,如图中所示马达50的外壳鳍片垂直于该马达50的一轴心线 X2。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技术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权利要求1.一种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包括一车体,包括依序相连的一一前车部、脚踏部及一后车部;一下护罩,延伸于该脚踏部下方;一后车轮,枢设在该车体的该后车部;一挡泥板,覆盖于该后车轮上方;以及一马达,耦合并驱动该后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导风罩,是至少一部份延伸于该马达下方且相间隔,且位于该挡泥板与该下护罩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罩与该下护罩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罩可拆卸地组装结合于该下护罩。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动车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罩与该挡泥板一体成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马达冷却功能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冠铭王苏兴黄志伟林冠旭许文诚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