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成立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摩擦离合器及其分离结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44248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16 2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摩擦离合器,主要包括外动盘罩、内动盘套、分离轴承、内摩擦片、外摩擦片、主动轴、从动轴,外动盘罩套接在主动轴上,分离轴承套接在滑套外面,滑套套接在衬套外面,滑套和衬套套在主动轴或从动轴上,外摩擦片与外动盘罩连接、位于相邻两个内摩擦片之间,相邻两个内摩擦片之间置有厚垫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轴承上连接有分离结合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结合机构、分离机构和固定连接机构,结合机构和分离机构分别与固定连接机构连接。本离合器的优点在于:离合功能稳定、传动扭矩大、磨损小,传动效率高,散热性能好、分离机故障率低、径向空间小;使用时,可利用现有的手操纵系统或踏板操作系统,完成结合与分离功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离合器的设计,特别提供了一种新型摩擦离合器及其分离结合直O
技术介绍
现有的离合器通常采用油浴多片式,当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时,内摩擦片与外摩擦片分离间隙太小,加上润滑油的粘性作用,使得滑转时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传动效率较低;而干式双片离合器的稳定性能差,处于分离状态时,易摩偏、磨损大、散热差。摩托车使用湿式多片离合器时,循环档摩托车有一定的节油效果,但安全性较差, 在速度较快时,经常发生从空档挂入1档的现象,损伤齿轮同时很危险,返回档内没有危险,但滑行阻力大、耗油高,因此摩托车在档滑行时阻力较大、油耗高所以有些厂家设计开发使用了滑行器,以达到节油的效果,例如银钢集团的中置式双向可控超越滑行器,申请号0324拟87. 1,还有内置可控超越滑行离合器,申请号02134125. 7,用这种装置来达到节油的效果。汽车使用的干式离合器通常为单片式或双片式,由于现有干式离合器的特点很难设计成多片式离合器来使用,否则故障率会很高。传统多片式结构内摩擦片与外摩擦片数量差别不大,内摩擦片比外摩擦片多一片或者少一片、也可能相等;传统多片式离合器的内摩擦片与外摩擦片排列方式是采用交叉的办法,即一片内摩擦片挨着一片外摩擦片,再接着又一片内摩擦片如此循环,结合时只要从一侧施加压力即可,分离时解除压力自然松开,内摩擦片与外摩擦片在压力作用下可做轴向移动,在分离状态时分离功能不稳定,经常出现分离不清、摩偏等现象,造成磨损大、故障率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摩擦离合器,克服了湿式多片离合器传动效率低的缺点,解决干式多片离合器稳定性能差的问题,并且散热性更好,处于分离状态时不摩偏、 磨损小、散热好。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摩擦离合器的分离结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结合装置包括结合机构7. 1、分离机构7. 2、固定连接机构7. 3,其中,结合机构7. 1与分离机构7. 2 分别与固定连接机构7. 3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结合装置,所述结合机构7. 1是结合大连杆7. 1. 2、结合小连杆7. 1. 1、结合多孔连接板7. 1. 3和结合轴7. 1. 4,分离机构7. 2是分离大连杆7. 2. 2、分离小连杆7. 2. 1、分离多孔连接板7. 2. 3和分离轴7. 2. 4,固定连接机构7. 3是结合轴分离轴固定连接件,其中,结合小连杆7. 1. 1 一端与结合多孔连接板7. 1. 3连接、另一端与结合轴 7. 1. 4连接,分离小连杆7. 2. 1 一端与分离多孔连接板7. 2. 3连接、另一端与分离轴7. 2. 4 连接,结合轴7. 1. 4 一端与结合轴分离轴固定连接件7. 3连接,分离轴7. 2. 4 一端与结合轴分离轴固定连接件7. 3连接,结合大连杆7. 1. 2 一端与结合多孔连接板7. 1. 3连接,分离大连杆7. 2. 2 一端与分离多孔连接板7. 2. 3连接。结合轴7. 1. 4与分离轴7. 2. 4同时转动时特点结合轴7. 1. 4转动时空间变宽和分离轴7. 2. 4转动时空间变窄,实现结合;结合轴 7. 1. 4转动时空间变窄和分离轴7. 2. 4转动时空间变宽,实现分离;转动角度相同,转动大约不超过4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新型摩擦离合器,该离合器主要包括外动盘罩1、内动盘套2、 分离轴承4、分离轴承滑套12、固定衬套8、内摩擦片5、外摩擦片6、厚垫圈16、垫圈18、内动盘挡板17、主动轴11、从动轴10,其中,外动盘罩1套接在主动轴11上,分离轴承4套接在分离轴承滑套12外面,分离轴承滑套12套接在固定衬套8外面,分离轴承滑套12和固定衬套8套在主动轴11或从动轴10上,外摩擦片6与外动盘罩1连接、位于相邻两个内摩擦片5之间,厚垫圈16置于相邻两个内摩擦片5之间,内动盘挡板17套接在内动盘套2外侧, 垫圈18套接在从动轴10上、置于内动盘挡板17侧面,其特征在于该新型摩擦离合器上的分离轴承4上连接有分离结合装置7,所述分离结合装置7主要包括结合机构7. 1、分离机构7. 2、固定连接机构7. 3,其中,结合机构7. 1和分离机构7. 2分别与固定连接机构7. 3连接。分离轴承4在主动轴11或从动轴10上滑动,使分离结合装置7的结合机构7. 1和分离机构7. 2实现内摩擦片5和外摩擦片6的结合和分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摩擦离合器,该摩擦离合器上设置有膜片弹簧3,膜片弹簧3套接在从动轴10上、位于内动盘套2和分离轴承滑套12之间,内动盘套2套在从动轴10上, 固定衬套8套在从动轴10上。从而摩擦离合器在不操作时处于结合状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摩擦离合器,该摩擦离合器上设置有膜片弹簧3,膜片弹簧3套接在从动轴10上、位于内动盘套2和分离轴承滑套12之间,内动盘套2通过轴承套在主动轴11上,并与从动轴10连接,固定衬套8套在从动轴10上。从而摩擦离合器在不操作时处于结合状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摩擦离合器,该摩擦离合器上设置有膜片弹簧3,膜片弹簧3套接在主动轴U上、位于外动盘罩1与分离轴承4之间,内动盘套2通过轴承套接在主动轴 11上,并与从动轴10连接,固定衬套8套在主动轴11上。从而摩擦离合器在不操作时处于结合状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摩擦离合器,所述结合大连杆7. 1. 2与分离轴承4的结合杆安装缺口连接,分离大连杆7. 2. 2与分离轴承4的分离安装缺口连接;所述结合轴7. 1. 4与分离轴7. 2. 4置于外摩擦片6之间、分离轴7. 2. 4 一端与内摩擦片5上下相邻;所述结合轴 7. 1. 4的长度大于分离轴7. 2. 4的长度,结合轴7. 1. 4 一端与厚垫圈16上下相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摩擦离合器,该摩擦离合器的相邻两个内摩擦片5之间设置两个外摩擦片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摩擦离合器,其优点在于既具有多片离合器的离合功能稳定、 传动扭矩大、磨损小的优点,又具有干式离合器的传动效率高的优点,还具有散热性能好、 故障率低、径向空间小等优点;在摩托车上使用时,可用现在普遍使用的手操纵系统,在汽车上使用时,可用现在普遍的离合器踏板操作系统,最后推动分离轴承系统作轴向运动,完成结合与分离功能。在摩托车上使用,具有滑行器的功能,以达到节油的效果;在重型载货汽车上使用,可传递更大的转矩,具有离合功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摩擦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摩擦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三种摩擦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新型摩擦离合器分离结合装置的结构结合状态(俯视)示意图;图5为新型摩擦离合器分离结合装置的结构分离状态(俯视)示意图;图6为新型摩擦离合器分离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图7为新型摩擦离合器外摩擦片示意图;图8为新型摩擦离合器外摩擦片AOB剖面示意图;图9为新型摩擦离合器外摩擦片与分离结合装置的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新型摩擦离合器,其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包括外动盘罩1、内动盘套2、分离轴承4、分离轴承滑套12、固定衬套8、内摩擦片5、外摩擦片6、厚垫圈16、垫圈18、内动盘挡板 17、主动轴11、从动轴10、膜片弹簧3和分离结合装置7。其中,内动盘套2套在从动轴10上,用键配合连接,内动盘套2上套有4个内摩擦片5,内摩擦片5上凸爪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成立
申请(专利权)人:姜成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