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CKU专利>正文

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90096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05:01
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即使在增减传热管的根数时也无需制作一个全新的集管。在具有安装到左右的集管(2)间的传热管(4)的热交换器(1)中,将集管(2)由集管组件(21)和集管罩(3)构成。集管组件(21)是将组件分离体(22)以上下相向的状态接合而构成,在各组件分离体(22)上设有将传热管(4)切半的凹部(28)、和在传热管(4)的延长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27)。集管罩(3)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空间(S)的状态安装于集管组件(21)的开口部(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左右的集管、在该集管间设置的传热管的热交换器,具体涉及能够简单地制作集管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多管式热交换器(专利文献1等)的构造如图14所示。图14中,附图标记201为翼片,在与多个传热管202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该翼片201通常以一定间隔设置多枚,图14中仅图示了两端部分。附图标记202为传热管,其内部流通作为冷却对象的流体。并且,附图标记203为在该传热管202的两端设置的集管,能够使流体流入多个传热管。在该集管203的内部设有多个分隔板204,通过该分隔板204对流体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能够使从一方的传热管202流过的流体向另一方的传热管202流动。对使用这种多管式热交换器冷却流体时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使流体从图14中的最左上侧的集管203流入。于是,该流体通过最上部(第一级)的传热管202,流到右侧的集管203的分隔空间205,并且从这儿起在分隔空间205内流向第二级的传热管202。然后,该流体流到左侧的集管203的第二级的分隔空间205动,以下,同样地在右侧的集管203 与左侧的集管203中蛇行流动。另一方面,若使空气沿着在与这些传热管202垂直的方向上设置的翼片201流过,则在该空气与翼片201或传热管202的表面之间发生热交换,能够使在传热管202内流动的流体冷却。另外,在制造这种热交换器时,通常将中空状的集管设置左右一对,在该集管的相向的侧面上形成用于插入传热管的插入孔。并且,将传热管插入到该形成的插入孔中,对与传热管的间隙进行焊接(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10860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3081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制造这种热交换器时,在将传热管插入到集管的插入孔的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即,在现有技术这样将传热管插入到集管的插入孔中的方法中,由于集管的插入孔的数量是确定的,因此无法增减传热管的根数。因而,在想要增减传热管的根数时,存在必须重新制作具有与增减对应的插入孔的集管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即使在增减传热管的根数时也无需制作全新集管。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S卩,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具有集管、和安装在该集管上的传热管的热交换器中,该集管由集管组件和集管罩构成,上述集管组件构成为具有用于安装传热管的管安装部,并在与具有该管安装部的壁面不同的壁面上具有开口部,并且上述集管罩构成为覆盖该集管组件的上述开口部。这样构成时,仅通过改变集管组件的层叠厚度并制作与该厚度对应的集管罩,来能够对应传热管的根数增减。另外,在这种专利技术中,在与具有管安装部的壁面相向的壁面、即传热管的延长方向上的壁面上设置开口部。这样构成时,能够从轴向上目视确认管安装部中的内侧壁面的状态,并且在必要时也可以对该集管组件的内侧壁面进行焊接。并且,在以圆形的插入孔构成这种管安装部的情况下,若紧贴左右的集管而将传热管插入到插入孔之后将各集管向左右隔开,则能够通过一次的插入动作来将传热管安装到左右的集管上。并且,在构成这种集管的情况下,能够以覆盖所层叠的所有的集管组件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一个集管罩。这样的话,在构成使流体从左右任一个集管向单方向流过的热交换器时,能够仅安装一个集管罩而构成热交换器。并且,作为另一方式,可以将这种集管罩覆盖所层叠的二个集管组件,并且在左右的集管上以错级方式安装集管罩。这样的话,在构成使流体在左右的集管间交替蛇行的热交换器时,可以准备一种集管罩而仅通过将其错级地安装于左右来应对传热管的增减。另外,在另一方式中,在层叠了集管组件的状态下,构成为覆盖集管组件的开口部。这样的话,能够将多个集管组件的开口部统一覆盖而设为一个集管。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具有集管、和安装在该集管上的传热管的热交换器中,该集管由集管组件和集管罩构成,上述集管组件构成为具有用于安装传热管的管安装部,并在与具有该管安装部的壁面不同的壁面上具有开口部,并且使上述集管罩覆盖该集管组件的上述开口部,因此仅通过改变集管组件的层叠厚度并制作与该厚度对应的集管罩,就可应对传热管的根数增减。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图。图2为该方式中的集管组件与传热管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该方式中的组件分离体的装配状态的图。图4为该方式中的另一传热管和集管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该方式中的在集管组件上安装有集管罩的状态图。图6为该方式中的重叠集管组件的图。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管组件的图。图8为在图7中的集管组件上安装有集管罩的状态图。4图9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图。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制造工序的图。图11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图。图12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的图。图13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集管附近的图。图14为现有例的普通热交换器的概略图。附图标记说明1:热交换器;2 集管;21 集管组件;22:的组件分离体;23 第一壁面;24 侧面;25 底面;27:开口部;28:凹部(管安装部);3 组件罩;31:流入口;32:排出口;4 :传热管;5 焊料;S:间隙空间。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设有左右一对的集管2、在这些集管2间设置的截面圆形的传热管4,将该集管2构成为设有多个集管组件21、覆盖该集管组件21的集管罩3。并且,如图2所示,在该集管组件 21的前面侧即第一壁面23上形成用于夹持传热管4的凹部观,并且在后面侧形成开口部 27,在该开口部27上安装集管罩3。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构成该热交换器1的传热管4,以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制的管状部材构成,例如以外径尺寸为0. 8mm 2. Omm而优选0. 9mm 1. 5mm,内径尺寸为0. 7mm 1. 9mm而优选 0. 8mm 1. 4mm左右的非常细的管状部材构成。该传热管4如图2所示,以同一平面状平行设置。并且,在该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中,使流体从图1中的左侧的集管2向右侧的集管2流动,在其途中通过流过传热管4外部的其它流体进行热交换。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在该传热管4的两端侧的集管2构成为具有夹持传热管4的端部附近的集管组件21、覆盖该集管组件21的后面侧的开口部27的集管罩3(参照图5)。此外,在说明的关系上,本实施方式中,将安装传热管4的一侧作为前面(第一壁面23),将传热管4的延长方向上的壁面作为后面,将其左右两侧作为侧面,将上侧和下侧分别作为上面、底面进行说明。对该集管2中集管组件21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集管组件21由上下成对的组件分离体22构成。在形成这种组件分离体22时,可以通过压力加工形成为一体,或者将平面状的金属板的端边向内侧折回而形成为一体。该组件分离体22在安装传热管4 的一侧即第一壁面23上设有多个凹部观,并且以从这里连续的方式设置左右两侧面M和底面25,形成敞开后面侧的开口部27。该第一壁面23被与传热管4的轴面平行的分割面 20分割而在该分割面20上形成多个凹部观。该分割面20被与传热管4的轴面平行的面分割,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06.26 JP 2009-153050;2009.07.28 JP 2009-175931.一种热交换器,具有集管、和安装在该集管上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该集管由集管组件和集管罩构成,上述集管组件构成为具有用于安装传热管的管安装部,并在与具有该管安装部的壁面不同的壁面上具有开口部,上述集管罩构成为覆盖该集管组件的上述开口部。2.一种热交换器,具有集管、和安装在该集管上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 该集管由集管组件和集管罩构成,上述集管组件构成为具有用于安装传热管的管安装部,并在与具有该管安装部的壁面相向的壁面上具有开口部,上述集管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茂利谷川章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CKU希爱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