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58677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6 1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确实地抑制作为蓄电元件整体的耐电压特性下降或寿命下降等问题产生的电化学装置。蓄电元件(10)具有下述形态:将以从下方开始依序成为第一电极片(11)、隔离片(14)、第二电极片(12)、隔离片(14)、第三电极片(13)的方式重合的积层体沿着基准线VSL弯折而重合;在该形态下第一电极片(11)的集电极层(11a)及极化电极层(11b)、第二电极片(12)的集电极层(12a)及极化电极层(12b)、第三电极片(13)的集电极层(13a)及极化电极层(13b)、以及两片隔离片(14)分别通过弯折部位而连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在封装体内封入着蓄电元件的构造的电化学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此种电化学装置具代表性的电双层电容器的蓄电元件通常具有如下的层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该层构造是由集电极层、极化电极层、隔离片、极化电极层、集电极层…集电极层、极化电极层、隔离片、极化电极层、集电极层依序重叠而成。即,如果认为由集电极层、极化电极层、隔离片、极化电极层及集电极层构成1个充放电单元,则蓄电元件能够由相对于1对导线而电性并列连接着多个充放电单元的等效电路来表示。在此种电双层电容器的情形时,如果对蓄电元件施加电压,则产生与该电压相对应的电场,产生基于该电场的电力线。该电力线于各极化电极层的边缘密集,因而该边缘的电力线密度要高于除此以外的部位。而且,电力线从正极侧朝向负极侧,因此例如当正极侧的极化电极层位于最外侧,负极侧的极化电极层位于其内侧时,于这些极化电极层的边缘出现最高的电力线密度。总之,在具有所述层构造的蓄电元件的情形时,存在下述的可能性由于各极化电极层的边缘的电力线密度变高,而易产生损伤等损害,因该损害,而产生作为蓄电元件整体的耐电压特性下降或寿命下降等问题。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作为电双层电容器用的蓄电元件而使用弯折成U字形的集电极层的元件,但因形成在该集电极层上的2个极化电极层分离,所以即便具有该蓄电元件, 也难以避免所述问题的发生。省略具体说明,在具有与所述电双层电容器的蓄电元件大致相同构造的蓄电元件的锂离子电容器或氧化还原电容器或者锂离子电池等其他电化学装置中,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所述相同的问题。
技术介绍
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2-0159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平08-0644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实地抑制产生作为蓄电元件整体的耐电压特性下降或寿命下降等问题的电化学装置。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含于封装体内封入着蓄电元件的构造;该蓄电元件具有将堆叠物沿着基准线弯折而重合的形态,所述堆叠物是将包含集电极层及形成在该集电极层的至少一面的极化电极层的两片以上的电极片于极化电极层间插入隔离片而堆叠所成;在该形态下各电极片的集电极层及极化电极层与隔离片分别通过弯折部位而连续。根据该电化学装置,蓄电元件具有将堆叠物沿着基准线弯折而重合的形态,且各电极片的集电极层及极化电极层与隔离片分别通过弯折部位而连续,因此即便剖面的层构造与以前的蓄电元件相同,也可使各极化电极层的边缘区域比以前的蓄电元件有所减少。总之,在以前的蓄电元件的情形时,存在下述的可能性当对该蓄电元件施加电压时,由于在各极化电极层的边缘的电力线密度变高,而容易产生损伤等损害,因该损害而产生作为蓄电元件整体的耐电压特性下降或寿命下降等问题,但在所述蓄电元件的情形时, 可使各极化电极层的边缘区域比以前的蓄电元件有所减少,因此可有效抑制产生所述损害,且可确实地抑制因该损害而产生作为蓄电元件整体的耐电压特性下降或寿命下降等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可抑制作为蓄电元件整体的耐电压特性下降或寿命下降等问题的电化学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目的与除此以外的目的、构成特征以及作用效果根据以下的说明与随附图式而可明了。附图说明图I(A)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电双层电容器的俯视图,图I(B)是该电双层电容器的左视图,图I(C)是该电双层电容器的前视图。图2㈧是第一电极片的俯视图,图2 (B)是该第一电极片的左视图。图3(A)是第二电极片的俯视图,图2(B)是该第二电极片的左视图。图4(A)是第三电极片的俯视图,图4(B)是该第三电极片的左视图。图5(A)是隔离片的俯视图,图4(B)是该隔离片的左视图。图6(A) 图6(D)表示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第三电极片以及隔离片的制作方法的图。图7(A)是表示堆叠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第三电极片以及隔离片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该状态的左视图。图8 (A)是表示将图7 (A)所示的堆叠物弯折而重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 (B)是该状态的放大左视图。图9(A)是表示将图8(A)所示的弯折物的导线连接部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B)是该状态的放大左视图,图9(C)是沿着图9(B)的Sl-Sl线的放大剖面图。图10(A)是表示将导线结合于图9(A)所示的蓄电元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B) 是该状态的左视图。图11 (A)是封装片的俯视图,图11⑶是该封装片的左视图,图11 (C)是图11 (B) 的Xl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2表示在封装片的凹部插入着蓄电元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表示将封装片弯折重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表示将图13所示的封装体中间品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热封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表示将图14所示的封装体中间品的前侧部分热封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6㈧及图16⑶是表示在电极片的集电极层设置防止位移的突起的例的与图 9(C)对应的放大剖面图。图17㈧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容器的俯视图,图17⑶是该锂离子电容器的左视图,图17(C)是该锂离子电容器的前视图。图18㈧是第一电极片的俯视图,图18⑶是该第一电极片的左视图。图19㈧是第二电极片的俯视图,图19⑶是该第二电极片的左视图。图20㈧是隔离片的俯视图,图20⑶是该隔离片的左视图。图21㈧ 图21 (C)是表示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以及隔离片的制作方法的图。图22(A)是表示堆叠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以及隔离片的状态的俯视图,图 22(B)是该状态的左视图。图23(A)是表示将图22(A)所示的堆叠物弯折而重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3(B) 是该状态的放大左视图。图M(A)是表示将图23(A)所示的弯折物的导线连接部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4(B)是该状态的放大左视图,图24(C)是沿着图M(B)的S2-S2线的放大剖面图。图25(A)是将导线结合于图对㈧所示的蓄电元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⑶是该状态的左视图。图沈(A)是封装片的俯视图,图沈⑶是该封装片的左视图,图沈(C)是图沈(B) 的X2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27表示在封装片的凹部插入着蓄电元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观表示将封装片弯折而重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四表示将图观所示的封装体中间品的右侧部分及前侧部分热封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0表示将图四所示的封装体中间品的左侧部分热封的状态的俯视图。10、10-1、10-2 蓄电元件11第一电极片Ila集电极层Ilal导线连接部lla2防止位移的突起lib极化电极层12第二电极片12a集电极层12al导线连接部12a2防止位移的突起12b极化电极层13 第三电极片13a 集电极层13al 导线连接部13a2 防止位移的突起13b 极化电极层14 隔离片20 导线21 密封强化材31 封装片31a 突出部31b 凹部31c 密封区域3 Id 弯折部分40 蓄电元件41 第一电极片41a 集电极层41al 导线连接部41b 极化电极层42 第二电极片42a 集电极层42al 导线连接部42b 极化电极层43 隔离片51 封装片51a 突出部51b 凹部51c 密封区域ES 电解液HS 热封部位WPl 接合部位WPll 接合部位WP12 接合部位WP2 接合部位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 图15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用于电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照井俊也秋叶朋史石田克英萩原直人名仓哲中川心田口智洋
申请(专利权)人: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