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13191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03 1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制动器控制困难、安全性能差的问题。本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包括前刹泵、后刹泵、前刹钳体和后刹钳体,前刹泵与制动手柄相连,后刹泵通过油管与后刹钳体相连,该制动器还包括分流阀,分流阀的阀体内开设有活塞孔并在活塞孔内安装有回位弹簧和活塞,活塞孔后腔端口处连接有阀盖螺栓并通过油管与后刹泵相连,活塞孔前腔通过油管与前刹钳体相连,分流阀上还安装有与活塞孔相通的加长过油螺栓并在加长过油螺栓上连接有分别与前刹泵和后刹钳体相连的油管接头。本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具有安全性能高、刹车平稳、制动灵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制动器,特别是一种适用于三轮摩托车、沙滩车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
技术介绍
三轮摩托车、沙滩车是一种集体育运动、旅游于一体的特种车辆,为适应沙滩、草地、山路等多种复杂路面,要求动力强劲,制动灵敏。目前运用于三轮摩托车、沙滩车上的制动器品种多样,特点各异。当骑乘者需要制动时,在惯性力作用下,车辆质心前倾,前轮所需的制动力大,但不能完全抱死。如果前轮完全抱死,阻力过大,方向控制十分困难,甚至翻车。只有前后制动器联合工作,才能提高制动效率,并保证制动过程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安全性能高、刹车平稳、制动灵敏、安装方便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包括前刹泵、后刹泵、前刹钳体和后刹钳体,所述的前刹泵与制动手柄相连,所述的后刹泵通过油管与后刹钳体相连,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还包括分流阀,所述的分流阀的阀体内开设有活塞孔并在活塞孔内安装有回位弹簧和活塞,所述的活塞孔后腔端口处连接有阀盖螺栓并通过油管与后刹泵相连,所述的活塞孔前腔通过油管与前刹钳体相连,所述的分流阀上还安装有与活塞孔相通的加长过油螺栓并在加长过油螺栓上连接有分别与前刹泵和后刹钳体相连的油管接头。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是一款双油路、前后联动的制动装置,通过在制动系统中增加分流阀,手刹、脚刹都可实现前后制动器联合工作,实现刹车的目的。同时前后油路分开独立工作,克服原联动制动器单一油路输出由于密封渗漏或损坏导致刹车失去控制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达到安全使用、刹车平稳的目的。手抓前刹泵制动手柄时,制动手柄推动制动泵活塞前移,泵体内的制动液通过油管流向分流阀,分流阀进行分流,一部分液体流向前刹钳体,另一部分液体流向后刹钳体, 实现前后联动。脚踩后刹泵时,后刹泵活塞前移,泵体内的制动液一部分通过油管直接传向后刹钳体,另一部分通过油管经分流阀传向前刹钳体,实现前后联动。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前刹泵的出油口处安装有差压单向阀,所述的差压单向阀包括差压阀螺栓和调节阀片,所述的差压阀螺栓内具有与前刹泵内的活塞孔相通的油道且所述的调节阀片安装在所述的油道内,所述的调节阀片呈碗形并在内凹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条切口。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切口为两条且呈十字交叉。安装在前刹泵出油口处的差压单向阀是一种阻尼结构,分流阀与前刹泵之间的制动液进入前刹泵内时,需要较高的压力才能击穿调节阀片的十字切口,相反前刹泵内的制动液只需较小的液压力就能击穿调节阀片的十字切口。这种阻尼结构产生阻尼力能够吸收分流阀冲击流产生的液压脉动,避免分流阀与前刹泵之间形成负压区,不至产生手握力疲软现象。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分流阀上开设有连通活塞孔前腔和加长过油螺栓的溢流孔。 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活塞上安装有前皮碗一、前皮碗二和后皮碗,所述的前皮碗二和后皮碗背对设置在活塞后端,所述的前皮碗一设置在活塞前端。 后刹泵内的制动液推动分流阀活塞前移,当分流阀内的活塞上的前皮碗一越过溢流孔时, 就形成一个密闭的液压系统,制动液传向前刹钳体。实现前后联动。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分流阀上还开设有排气道和放气螺栓,所述的排气道位于上述的前皮碗二和阀盖螺栓之间。因为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当液压系统内有空气时,制动效果明显降低,因此在分流阀上设计排气道、放气螺栓,便于排净后刹液压系统内的空气。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阀体上还开设有补液孔,所述的溢流孔、补液孔与活塞孔垂直设置,所述的阀体与加长过油螺栓之间上固连有联接过油螺栓。溢流孔与前皮碗一的距离为分流阀空行程,空行程大小对制动器性能影响很大,空行程太大, 后刹脚踏力疲软,制动效能降低,空行程太小,前刹液压系统内的空气很难排净,同样影响了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溢流孔、补液孔与分流阀活塞孔垂直并通过联接过油螺栓可以保证溢流孔、补液孔的空间位置,同时还优化了产品的工艺性能,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在上述的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中,所述的联接过油螺栓与阀体螺纹固连并在联接过油螺栓与阀体之间安装有0型密封圈。0型密封圈可以保证联接过油螺栓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能,防止阀体内的制动液从联接过油螺栓与阀体之间的缝隙渗透出外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在制动系统中增加分流阀,手刹、脚刹都可实现前后制动器联合工作,实现刹车的目的。同时前后油路分开独立工作,克服原联动制动器单一油路输出由于密封渗漏或损坏导致刹车失去控制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达到安全使用、刹车平稳的目的。2、在分流阀上设计有溢流孔和补液孔且溢流孔、补液孔与分流阀活塞孔垂直,并设计一个联接过油螺栓,以保证溢流孔、补液孔的空间位置,这样优化了产品的工艺性能, 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3、安装在前刹泵出油口处的差压单向阀是一种阻尼结构,分流阀与前刹泵之间的制动液进入前刹泵内时,需要较高的压力才能击穿调节阀片的十字切口,相反前刹泵内的制动液只需较小的液压力就能击穿调节阀片的十字切口。这种阻尼结构产生阻尼力,能够吸收分流阀冲击流产生的液压脉动,避免分流阀与前刹泵之间形成负压区,不至产生手握力疲软现象,结构简单小巧,安装方便。4、在分流阀上设计有排气道和放气螺栓,便于排净后刹液压系统内的空气,提高制动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分流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分流阀的结构 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差压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调节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刹泵;2、后刹泵;3、后刹钳体;4、前刹钳体;5、分流阀;5a、阀体;5b、活塞孔;5c、溢流孔;5d、补液孔;5e、排气道;6、制动手柄;7、活塞;8、回位弹簧;9、差压单向阀;9a、差压阀螺栓;%、调节阀片;9c、切口 ;9d、油道;10、阀盖螺栓;11、放气螺栓;12、加长过油螺栓;13、联接过油螺栓;14、0型密封圈;15、油管接头;16、前皮碗一 ;17、前皮碗二 ;18、后皮碗。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二拖三前后联动制动器包括前刹泵1、后刹泵2、前刹钳体4、 后刹钳体3和分流阀5,其中前刹泵1与制动手柄6相连,后刹泵2通过油管和后刹钳体3 相连。如图2和图3所示,分流阀5的阀体5a内开设有活塞孔5b并在活塞孔5b内安装有回位弹簧8和活塞7,活塞孔5b后腔端口处连接有阀盖螺栓10并通过油管与后刹泵2相连,活塞孔5b前腔通过油管与前刹钳体4相连,在分流阀5上还安装有与活塞孔5b相通的加长过油螺栓12并在加长过油螺栓12上连接有分别与前刹泵1和后刹钳体3相连的油管接头15。在分流阀5上开设有连通活塞孔5b前腔和加长过油螺栓12的溢流孔5c,其中溢流孔直径为Φ0. 5。在活塞7上安装有前皮碗一 16、前皮碗二 17和后皮碗18,前皮碗二 17 和后皮碗18背对设置在活塞7后端,前皮碗一 16设置在活塞7前端。在分流阀5上还开设有排气道5e和放气螺栓11,排气道5e位于前皮碗二 17和阀盖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迪民李丹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科达制动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