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三个配套选育系的建立和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303601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8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华绒螯蟹三个配套选育系的选育方法,其步骤包括:(1)配套选育系的原始亲本来源和筛选;(2)建立配套选育系:以体重、额齿和步足长度为育成目标,建立A、B、C三个配套选育系;(3)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对每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平行选育;(4)评估育成效果:配套选育系选育至第三代,评估选育效果。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华绒螯蟹配套选育系的选育方法,构建配套选育系,利用群体选育方法分别对三个系进行平行选育,形成具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长速度、不同选择压力和不同遗传变异的选育系,解决了当前河蟹苗种生产中亲蟹种质来源低劣的根本性问题,为生产优异种质聚合的选育品系或良种创造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三个配套选育系的建立和选育方法。
技术介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水产经济生物。 自1991年以来我国河蟹养殖产量快速、稳定增长,2010年成蟹产量比1991年增加了近50 倍,产量约60万吨,产值近400亿元,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之一和最具文化底蕴的水产养殖对象,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我国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一朵奇葩。因此,河蟹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国许多地区将河蟹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支柱产业。中华绒螯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水系河流,从北方的鸭绿江到南方的闽江均有分布。其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个体硕大、肉质鲜美、膏脂丰满、体态雄健、素有“青背、 白肚、金爪、黄毛、清水大间蟹”之美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我国最优秀的河蟹种质资源。但是,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一是由于多年的捕捞利用过度,长江中华绒螯蟹天然资源每况愈下,目前无论是蟹苗、幼蟹、还是成蟹,都已很难形成蟹汛,已渐失去长期以来作为养蟹业苗种来源,或亲蟹来源的意义;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同水系间苗种大交流,尤其是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间盲目引种,大大加快了种质混杂的速率和程度; 三是种质退化威胁严重,如大多数蟹苗场年复一年采用人工养殖的成蟹做亲蟹导致近亲繁殖和遗传(基因)漂变,选用小规格成蟹做亲蟹导致养殖性状严重衰退等。由于以上原因, 种质问题已成为我国河蟹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保护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尤其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刻不容缓。当今急需从种质混杂的长江天然蟹群体中筛选和挖掘出它们的优异种质,开展资源提纯复壮或良种选育工作。河蟹虽然是我国特种水产养殖中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养殖对象, 但支撑如此巨大产业的河蟹种源仍然是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群体。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和衰退严重,养殖性能衰退明显。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河蟹良种的呼唤及需求极为强烈,开展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十分必要而迫切。河蟹属于甲壳类,其整个生命周期需经历约18次蜕壳。因而,在河蟹育种过程中标记困难,进而造成育种效果评价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河蟹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有利于多性状的聚合育种。建立不同性状和遗传背景的配套选育系是实行多性状聚合育种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配套选育系的选育方法,该方法以第二步足长节长、额齿间深度和前背甲疣状突起等形态和体重为选育目标,构建配套选育系,利用群体选育方法分别对配套选育系进行平行选育,形成具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长速度、不同选择压力和不同遗传变异的选育系,解决了当前河蟹苗种生产中亲蟹种质来源低劣的根本性问题,为生产优异种质聚合的选育品系或良种创造条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绒螯蟹配套选育系的选育方法,其步骤如下(1)配套选育系的原始亲本来源和筛选原始亲本来源于长江干流的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从中筛选出种质纯正、符合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的个体用于育种的原始亲本;(2)建立配套选育系对原始亲本建立的中华绒螯蟹育种家系和选育群系进行育种分类,以体重、额齿和步足长度为育成目标,建立配套选育系,各配套选育系的建立标准如下A系以第二步足长节为选育标准,要求第二步长节超过前四个额齿;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200克以上,雌性150克以上;B系以额齿为选育目标,要求第一额齿间的深度与背甲长之比在4.5%以上;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200克以上,雌性150克以上;C系前背甲6个疣状突起明显的个体构成,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175克以上,雌性125克以上;(3)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对每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平行选育,优化各系的基因型,提高各系的育成性状,选择时期和选择标准如下选择时期在每个选育世代,对每个配套选育系实行3次选择,第一次选择为蟹种阶段,第二次选择为成蟹阶段,第三次选择为配组繁育阶段;选择标准每次选择实施个体选择,最后一次选择的标准是:A系第二步长节超过前四个额齿,雄性体重200克以上,雌性体重150克以上;B系第一额齿间的深度与背甲长之比在4. 5%以上,雄性体重200克以上,雌性体重150克以上;C系前背甲6个疣状突起明显,雄性体重175克以上,雌性体重125克以上;(4)评估选育效果配套选育系选育至第三代,评估选育效果。所述的选育方法,第C3)步中所述的选择标准,为保持选育群体的有效大小,减少遗传漂变的影响,每个选育系的每代选择数量要求是第一次选择的雌蟹数量在10000只以上,雄蟹数量在5000只以上;第二次选择的雌蟹数量在500只以上,雄蟹数量在250只以上;第三次选择的雌蟹数量在250只以上,雄蟹数量在120只以上。所述的选育方法,第C3)步中所述的选择时期,其中,蟹种阶段为孵化当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成蟹阶段为孵化后第二年10-12月份,配组繁育阶段为孵化后第三年 2-4月份。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如下优点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点、生活史特征和选育目标,利用国内领先的种质评价与研究技术,进行育种群体的种质研究与评价,解决了当前河蟹苗种生产中亲蟹种质来源低劣的根本性问题,然后以不同选育目标分别建立配套选育系,利用不同选育系所具有的各自优良经济性状和遗传特点,可为生产优异种质聚合的选育品系或良种创造条件,首创了从优质奠基群体-配套选育系-良种的中华绒螯蟹育种技术路线,发展了水产生物育种新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选育方法的选育路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点、生活史特征和选育目标,对从长江干流中收集的野生中华绒螯蟹进行种质评价和筛选,建立选育原始亲本,以形态(第二步足长节长、额齿间深度和前背甲疣状突起)和体重为选育目标,构建配套选育系三个(A、B和C),利用群体选育方法分别对三个系进行平行选育,形成具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长速度、不同选择压力和不同遗传变异的选育系,用于新品种或良种的生产和推广。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配套选育系的原始亲本来源和筛选原始亲本来源长江干流(安徽和江苏江段)的野生中华绒螯蟹亲蟹。种质评和筛选对原始亲本进行种质评价和筛选,保障原始亲本符合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质特征,种质评价和筛选方法参考专利号为ZL02160498.3,专利技术名称为中华绒螯蟹种质检测和鉴定的方法的专利文件。2、配套选育系的建立在对中华绒螯蟹进行种质评价与筛选工作的基础上,对原始亲本建立的育种家系和群体进行育种分类,建立配套选育系;各配套选育系的建立标准如下A系以第二步足长节为选育标准,要求第二步长节超过前四个额齿;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200克以上,雌性150克以上。B系以额齿为选育目标,要求第一额齿间的深度与背甲长之比在4. 5%以上;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200克以上,雌性150克以上。C系除A、B系筛选后其它性状(前背甲6个疣状突起较明显)较优良的个体构成,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175克以上,雌性125克以上。3、配套选育系的选育方法根据育种目标和选育系分类,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对每个选育系进行连续世代选育,纯化各选育系的基因型,具体路线如图1所示。4、系内选择在每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华绒螯蟹配套选育系的选育方法,其步骤如下(1)配套选育系的原始亲本来源和筛选原始亲本来源于长江干流的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从中筛选出种质纯正、符合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的个体用于育种的原始亲本;(2)建立配套选育系对原始亲本建立的中华绒螯蟹育种家系和选育群系进行育种分类,以体重、额齿和步足长度为育成目标,建立配套选育系,各配套选育系的建立标准如下A系以第二步足长节为选育标准,要求第二步长节超过前四个额齿;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200克以上,雌性150克以上;B系以额齿为选育目标,要求第一额齿间的深度与背甲长之比在4.5%以上;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200克以上,雌性150克以上;C系前背甲6个疣状突起明显的个体构成,亲蟹的体重规格要求雄性175克以上,雌性125克以上;(3)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对每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平行选育,优化各系的基因型,提高各系的育成性状,选择时期和选择标准如下选择时期在每个选育世代,对每个配套选育系实行3次选择,第一次选择为蟹种阶段,第二次选择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