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886929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其次,每年1‑2月,在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第三,2‑3月,向养殖池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蟹种;第四,3月下旬,向养殖池塘中投喂动物性饵料;第五,4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投放螺蛳;第六,4月下旬,在养殖池塘中架设杀虫灯;第七,5‑9月,向养殖池塘中施用EM菌;第八,8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植物性饵料;第九,8月下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动物性饵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较大程度地减少了配合颗粒饲料及其他饵料的投入,显著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辅以EM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实现只进水而不换水,不施用任何药物,基本实现了无公害优质中华绒螯蟹的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中华绒鳌蟹,俗称河蟹、大闸蟹,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三大淡水水系中,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亦是广大农(渔)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水产品中的珍品,中华绒螯蟹因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食。目前,全国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面积约1500万亩,年产量约60万吨,年产值约500亿元,且多为人工粗放式养殖模式,配合颗粒饲料与冰冻野杂鱼是养殖过程中投喂中华绒螯蟹的两种主要饵料,残存的饵料腐败变质后易导致养殖池塘水质恶化,期间的频繁换水亦将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再加之养殖池塘中肥料与各类药物的无序滥用亦将会污染周围土地与水源,各类药物渗入地下将加重地下水源污染,蟹体中残存的药物亦是食品安全隐患,这些现状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在生态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检测更加注重的今天,庞大的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亟待更新养殖模式,旨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产出安全无公害的优质中华绒螯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旨在生产出安全无公害的优质中华绒螯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其次,每年1-2月,在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第三,2-3月,向养殖池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蟹种;第四,3月下旬,向养殖池塘中投喂动物性饵料;第五,4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投放螺蛳;第六,4月下旬,在养殖池塘中架设杀虫灯;第七,5-9月,向养殖池塘中施用EM菌;第八,8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植物性饵料;第九,8月下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动物性饵料。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面积为15-20*667m2/口。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水草种类为轮叶黑藻,栽间距为0.8-1.0m,种植覆盖率为30%-40%。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口养殖池塘中单独放养中华绒螯蟹雌蟹种或雄蟹种,即雌雄分开养殖,要求雌蟹种或雄蟹种规格相近、附肢齐全、活力旺盛、体色明亮,雌蟹种或雄蟹种平均规格为80-100只/kg、放养密度为600-700只/667m2。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喂动物性饵料为蒸熟后切碎的冰冻野杂鱼,日投喂量为0.4-0.5kg/667m2,连续投喂7日后中止。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放螺蛳共投放3次,分别为,4月上旬,投放量230-250kg/667m2,5月下旬,投放量80-100kg/667m2,6月下旬,投放量180-200kg/667m2。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架设的杀虫灯为电击式,架设于有大量水草丛生的水面之上30-50cm,集虫器底部露空于水面。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灯的架设密度为45-50个/667m2,开启时间为每日19:00-21:00时。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用的EM菌为50倍原露稀释液,施用量为1.5-2.0kg/667m2,施用频次为每隔15日,施用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投植物性饵料由重量份为50%-70%的煮熟后的玉米粒及重量份为30%-50%的南瓜混合制成,日投喂量为3.5-4.0kg/667m2,连续投喂25日后终止。上述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投动物性饵料为蒸熟后切碎的冰冻野杂鱼,日投喂量为5.5-6.0kg/667m2,连续投喂20日后终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大量螺蛳及其繁殖子代、杀灭的各类昆虫与轮叶黑藻饲养中华绒螯蟹,只在蟹种第一次蜕壳前期和最后养成阶段辅以人工投喂饵料,较大程度地减少了配合颗粒饲料及其他饵料的投入,显著降低了生产投入成本,充分利用螺蛳、水草及其他水生底栖生物构成的稳定生态环境,辅以EM菌增加溶氧量,消除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实现只进水而不换水,不施用任何药物,基本实现了无公害优质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及功效更易于理解,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池塘面积以15-20*667m2/口为佳;其次,每年1-2月,在养殖池塘中种植轮叶黑藻,保持池水15-20cm,采用切茎分段栽插方法,用铁锹挖空插入池底,栽间距为0.8-1.0m,种植覆盖率为30%-40%;第三,2-3月,向养殖池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蟹种,每口养殖池塘中单独放养中华绒螯蟹雌蟹种或雄蟹种,即雌雄分开养殖,要求雌蟹种或雄蟹种规格相近、附肢齐全、活力旺盛、体色明亮,雌蟹种或雄蟹种平均规格为80-100只/kg、放养密度为600-700只/667m2;第四,3月下旬,向养殖池塘中投喂冰冻野杂鱼,冰冻野杂鱼经高温蒸熟后切碎,高温可杀灭鱼体所可能携带的致病菌及病毒等,防止感染蟹体,此次投喂野杂鱼仅为蟹种第一次蜕壳所需,确保第一次蜕壳所需能量,提高蜕壳成活率,日投喂量为0.4-0.5kg/667m2,连续投喂7日后暂时中止;第五,4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投放螺蛳,共投放3次,分别为,4月上旬,投放量230-250kg/667m2,5月下旬,投放量80-100kg/667m2,6月下旬,投放量180-200kg/667m2,螺蛳不仅是供给中华绒螯蟹食用的主要饵料,亦可调节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协同共生;第六,4月下旬,在养殖池塘中有大量水草丛生的水面之上30-50cm处架设电击式杀虫灯,集虫器底部露空于水面,以使杀灭的各类昆虫坠于水中,利于隐藏在水草中的中华绒螯蟹摄食,其架设密度为45-50个/667m2,每日19:00-21:00时开启工作;第七,5-9月,每隔15日,按1.5-2.0kg/667m2向养殖池塘中施用50倍EM菌原露稀释液,施用时全池均匀泼洒,EM菌可增加溶氧量,消除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第八,8月上旬,向养殖池塘增投由50%-70%的煮熟后的玉米粒及重量份为30%-50%的南瓜混合制成的植物性饵料,日投喂量为3.5-4.0kg/667m2,连续投喂25日后终止,高温季节辅以蛋白含量低、维生素及各类矿物质含量高的植物性饵料可增强蟹体自身免疫力,有利于其平稳度夏;第九,8月下旬,向养殖池塘中再次投喂蒸熟后切碎的冰冻野杂鱼,此次投喂野杂鱼为中华绒螯蟹养成最后阶段肝胰腺及性腺快速发育所需,确保蟹体肥满及上市规格,日投喂量为5.5-6.0kg/667m2,连续投喂20日后终止。本专利技术实现只进水而不换水,不施用任何药物,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以上显示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其次,每年1‑2月,在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第三,2‑3月,向养殖池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蟹种;第四,3月下旬,向养殖池塘中投喂动物性饵料;第五,4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投放螺蛳;第六,4月下旬,在养殖池塘中架设杀虫灯;第七,5‑9月,向养殖池塘中施用EM菌;第八,8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植物性饵料;第九,8月下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动物性饵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其次,每年1-2月,在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第三,2-3月,向养殖池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蟹种;第四,3月下旬,向养殖池塘中投喂动物性饵料;第五,4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投放螺蛳;第六,4月下旬,在养殖池塘中架设杀虫灯;第七,5-9月,向养殖池塘中施用EM菌;第八,8月上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植物性饵料;第九,8月下旬,开始向养殖池塘增投动物性饵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池塘面积为15-20*667m2/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水草种类为轮叶黑藻,栽间距为0.8-1.0m,种植覆盖率为30%-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口养殖池塘中单独放养中华绒螯蟹雌蟹种或雄蟹种,即雌雄分开养殖,要求雌蟹种或雄蟹种规格相近、附肢齐全、活力旺盛、体色明亮,雌蟹种或雄蟹种平均规格为80-100只/kg、放养密度为600-700只/667m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喂动物性饵料为蒸熟后切碎的冰冻野杂鱼,日投喂量为0.4-0.5kg/667m2,连续投喂7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龙龙潘建林周刚李跃华陆全平周军李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