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65790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7 0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包括底拖网、捕捞船体;所述底拖网包括主缆绳、连接在主缆绳末端的分叉缆绳、与分叉缆绳连接的支撑钢管和与支撑钢管连接的网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拖网的分叉缆绳至网袋之间设置有多个吊扣;所述捕捞船体上设置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两个交替联动升降的吊钩。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通过双滑轮装置循环交替吊升拖网网袋,显著降低了中华绒螯蟹传统拖网捕捞船在作业期间的人力工作强度,减少了捕捞船所需的船员数量,提高了捕捞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渔业捕捞
,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进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的,该捕捞船可以利用固定于捕捞船前甲板中部的钢质吊架起吊和下放中华绒螯蟹底拖网网袋,将中华绒螯蟹传统拖网捕捞船收网作业过程机械化。
技术介绍
中华绒螯蟹是目前长江流域为数不多的尚能形成稳定渔汛的洄游性物种之一,每年的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进入汛期后,中华绒螯蟹逐步向长江口进行生殖洄游。现有的捕捞方式主要为底拖网作业,底拖网由主缆绳、分叉缆绳、支撑钢管和网袋组成。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主要经河道深槽洄游,因此现有底拖网的主缆绳通常长达数十米,同时为了能使网袋在拖捕过程中始终保持贴底,现有的网袋底部边缘通常悬挂大量铁坠以增大网袋重量。传统的作业方式完全为人工作业,由船员使用人力拖拽主缆绳,当拖拽至主缆绳末端后由两人同时向上拖拽分叉缆绳,至支撑钢管出水后两人同时向上提升网袋直至完全出水。上述作业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因此每艘捕捞船上通常需要配备4名青壮劳力。近十年来,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改进,在捕捞船前甲板前部装有铁质辊轴,使用小马力柴油机带动辊轴,利用机械力拖拽主缆绳,降低了人力需求。但由于主缆绳末端以下为分叉缆绳,两段分别固定于支撑钢管两端,无法利用辊轴提升。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然只能以人力拖拽分叉缆绳、支撑钢管和网袋。就目前使用的拖网结构而言,如图2所示,分叉缆绳26至支撑钢管A 24之间的高度约为3m,支撑钢管A 24和支撑钢管B 25之间的连接揽绳27长度约为6m,支撑钢管B 25以下高度约为2m,即目前使用两个劳力拖拽的距离超过10m,仍旧需要较多的人员投入。为了进一步降低中华绒螯蟹底拖网作业过程中的人力工作强度,提高捕捞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现提出一种改进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捕捞方式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尽量降低人工捕捞强度、提高捕捞效率的改进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包括底拖网、捕捞船体;所述底拖网包括主缆绳、连接在主缆绳末端的分叉缆绳、与分叉缆绳连接的支撑钢管和与支撑钢管连接的网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拖网的分叉缆绳至网袋之间设置有多个吊扣;所述捕捞船体上设置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两个交替联动升降的吊钩。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吊架顶端设置有两个滑轮;两个所述吊钩通过双向卷扬机驱动,两个吊钩和双向卷扬机之间通过两股钢丝绳分别连接,两股所述钢丝绳分别绕经所述滑轮。进一步的:两股所述钢丝绳分别卷绕在所述双向卷扬机线轴上,两股钢丝绳卷绕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吊架包括两根等长钢管,所述钢管长5m,内径5cm ;两根钢管底部分别焊接于捕捞船体前甲板中部,两根钢管顶部焊接、顶角为45度。所述双向卷扬机通过倒顺开关控制正反转。本专利技术具有下述优点: 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通过双滑轮装置循环交替吊升拖网网袋,显著降低了中华绒螯蟹传统拖网捕捞船在作业期间的人力工作强度,减少了捕捞船所需的船员数量,提高了捕捞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捕捞船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底拖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包括捕捞船体和如图2所示的底拖网。如图1所示捕捞船体甲板上设置有吊架和卷扬机构。(I)吊架由两根等长的钢管I组成,钢管I长度5m,内径5cm,固定于捕捞船体前甲板中部的固定板10上,两根钢管I顶角为45度。(2)在两根钢管I顶部连接点的下方固定有两个滑轮2。(3)卷扬机构包括吊钩5和吊钩6、钢丝绳3和钢丝绳4、双向卷扬机7。钢丝绳3和钢丝绳4长10m,分别绕经滑轮2,两股钢丝绳一端分别装配吊钩5和吊钩6,另一端固定在双向卷扬机7的线轴上,两股钢丝绳卷绕方向相反。(4)双向卷扬机7固定在固定板10上,可根据需要通过卷扬机的倒顺开关8切换转动方向以提升或下放吊钩5和吊钩6,从而实现拖网网袋的上升和下降。如图2所示的底拖网由主缆绳20、分叉缆绳26、三个吊扣(吊扣A 21、吊扣B 22、吊扣C 23)、两根支撑钢管(支撑钢管A 24、支撑钢管B 25)及网袋28组成。分叉缆绳26一端通过吊扣A 21连接在主缆绳末端,另一端连接在支撑钢管A 24两端。支撑钢管A 24和支撑钢管B 25通过连接缆绳27连接,支撑钢管B 25连接网袋28。连接缆绳27中部和支撑钢管B 25上分别连接有分叉缆绳26,分叉缆绳26 —端分别设置有吊扣B 22和吊扣C23ο使用本专利技术进行中华绒螯蟹捕捞时,首先开启双向卷扬机7的倒顺开关8,将装配于钢丝绳3末端的吊钩5下放至船舷高度,将其勾住图2所示的分叉缆绳吊扣A 21,开启双向卷扬机7,使钢丝绳3处于缠绕状态,从而吊起支撑钢管A 24 ;待位于连接缆绳27上的吊扣B 22出水后,将装配于钢丝绳4末端的吊钩6勾住吊扣B 22,双向卷扬机7反向转动,继续将网袋28上提并在吊钩5下降的过程中使其脱离吊扣A 21;待位于支撑钢管B 25上方的吊扣C 23出水后,将吊扣5勾住吊扣C 23,双向卷扬机7再次切换转动方向,将网袋28提升至捕捞船前甲板;双向卷扬机7切换转动方向,将网袋28下放至甲板。以目前使用的拖网而言,循环提升3次即可将网袋提升至甲板,即便部分水域支撑钢管A和支撑钢管B之间的连接缆绳较长,只需在连接缆绳上增加吊扣即可解决。【主权项】1.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包括底拖网、捕捞船体;所述底拖网包括主缆绳、连接在主缆绳末端的分叉缆绳、与分叉缆绳连接的支撑钢管和与支撑钢管连接的网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拖网的分叉缆绳至网袋之间设置有多个吊扣;所述捕捞船体上设置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两个交替联动升降的吊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顶端设置有两个滑轮;两个所述吊钩通过双向卷扬机驱动,两个吊钩和双向卷扬机之间通过两股钢丝绳分别连接,两股所述钢丝绳分别绕经所述滑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其特征在于:两股所述钢丝绳分别卷绕在所述双向卷扬机线轴上,两股钢丝绳卷绕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包括两根等长钢管,所述钢管长5m,内径5cm ;两根钢管底部分别焊接于捕捞船体前甲板中部,两根钢管顶部焊接、顶角为45度。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卷扬机通过倒顺开关控制正反转。【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包括底拖网、捕捞船体;所述底拖网包括主缆绳、连接在主缆绳末端的分叉缆绳、与分叉缆绳连接的支撑钢管和与支撑钢管连接的网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拖网的分叉缆绳至网袋之间设置有多个吊扣;所述捕捞船体上设置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两个交替联动升降的吊钩。本专利技术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通过双滑轮装置循环交替吊升拖网网袋,显著降低了中华绒螯蟹传统拖网捕捞船在作业期间的人力工作强度,减少了捕捞船所需的船员数量,提高了捕捞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IPC分类】B63B35/18, A01K73/02【公开号】CN105216977【申请号】CN201510729042【专利技术人】刘凯, 徐东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华绒螯蟹底拖网捕捞船,包括底拖网、捕捞船体;所述底拖网包括主缆绳、连接在主缆绳末端的分叉缆绳、与分叉缆绳连接的支撑钢管和与支撑钢管连接的网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拖网的分叉缆绳至网袋之间设置有多个吊扣;所述捕捞船体上设置有吊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两个交替联动升降的吊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徐东坡段金荣杨彦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