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01308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7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能够在分割类型的压缩机外壳的组合时,同时形成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从而实现组装工时及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使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周围的结构紧凑,进而能够容易进行适合提高压缩机性能的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再循环通路的结构或形状的调整。该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叶轮(5)的入口部附近的压缩机外壳(9)上形成沿叶轮的旋转轴心(7)方向分割的压缩机外壳构件(9a、9b)的对合面,在被组合的压缩机外壳构件(9a、9b)之间形成有成为再循环通路(29)的空间、入口狭缝(25)及出口狭缝(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被用于内燃机的排气涡轮增压装置, 具有将向叶轮外周部位的空气通路开口的入口狭缝和向压缩机入口空气通路开口的出口狭缝连接的再循环通路,从而从入口狭缝将在叶轮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取入,并使其通过再循环通路而从出口狭缝向压缩机入口空气通路流出。
技术介绍
车辆用的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具有图12所示的性能特性,当纵轴采用压缩机的压力比、横轴采用流量,且以某一转速M进行旋转时,流量越小,压力比越高,具有随着流量增大而压力比下降的倾向。另外,当转速Ni上升为Ni、N2、…时,压力比也表现出上升的倾向。并且,当增大流量时,产生不会进一步流动的堵塞现象,当流量减少时,动作空气发生逆流等而产生喘振现象,从而成为不能动作状态。因此,在产生喘振的小流量侧到产生堵塞的大流量侧之间规定可使用的动作范围。另外,车辆用的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为了在宽的流量范围内使用,而要求扩宽可动作范围。因此,需要使表示低流量侧的动作范围的界限的波动线Ll尽量向左侧移动而成为波动线L2,来扩宽压缩机的动作范围。作为该动作范围的扩大的方法之一,已知有壳体处理这样的方法。该壳体处理是在压缩机的壳体上设置槽或循环流路来控制流动的方法,作为该方法之一,存在如下这样的方法,即,在小流量动作时使流动再循环,通过该再循环来增大表观的流量,从而难以产生喘振,使动作范围扩大。但是,在该形式下为了形成返回用的再循环通路,而需要对壳体的内表面实施加工,从而存在导致成本增大的问题。例如,如图13所示,在旋翼毂01的一端侧的外周面上固定有叶轮03,在另一端侧固定有未图示的汽轮机,通过该汽轮机使旋翼毂01及叶轮03以旋转轴心05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另外,叶轮03收纳在压缩机外壳07内,在叶轮03的空气入口侧形成有压缩机的空气入口通路09,在叶轮03的空气出口侧设置有扩散器011,并且在扩散器011的下游侧设有出口涡旋部013。在压缩机外壳07内的叶轮03的外周部位形成有环状的再循环通路015,且形成有将该再循环通路015的入口侧和叶轮03的外周部位的空气通路连接的入口狭缝017,再循环通路015的出口侧向所述空气入口通路09敞开,从而使空气向叶轮03的空气入口侧循环。另外,如图13所示,在向叶轮03的空气入口侧返回的再循环通路015的出口侧敞开的结构中,由叶轮03产生的声音容易向上游侧传播,从而存在噪声增大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噪声,还存在设置噪声罩的对策,但因设置噪声罩,进而还存在成本增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这样的再循环通路及防止噪声增大的技术,提出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710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27109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有如下这样的压缩机,S卩,如图14所示,其具备将向叶轮020 外周的空气通路开口的入口狭缝021和向压缩机022的入口空气通路OM开口的出口狭缝 026连接的再循环通路028,从入口狭缝021将在叶轮020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取入,并使其通过再循环通路0 而从出口狭缝026向所述入口空气通路OM流出,且在压缩机外壳030的入口空气通路024的外周装拆自如地安装再循环路形成构件032,通过该再循环路形成构件032的内表面和所述压缩机外壳030的内表面形成再循环通路0 及出口狭缝 026。另外,专利文献2还示出有如下这样的压缩机,S卩,如图15所示,其具备将向叶轮 040外周的空气通路开口的入口狭缝041和向压缩机042的入口空气通路044开口的出口狭缝046连接的再循环通路048,从入口狭缝041将在叶轮040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取入,并使其通过再循环通路048而从出口狭缝046向所述入口空气通路044流出,且所述出口狭缝046朝向压缩机的入口空气通路044的空气流出中心线以朝向叶轮040的方式相对于叶轮040的半径方向线倾斜作为锐角的固定角度α而形成,并且出口狭缝046的通路面积比入口狭缝041的通路面积形成得大。另外,还示出如下结构,即,通过再循环路形成构件050的外周面和压缩机外壳052的内表面形成所述再循环通路048及所述入口狭缝04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71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27109号公报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装拆自如地安装在压缩机外壳030的入口空气通路0 的外周的再循环路形成构件032,从而在其与压缩机外壳030的内面之间形成出口狭缝026,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装拆自如地安装在压缩机外壳052的入口空气通路044的外周的再循环路形成构件050,从而在其与压缩机外壳052的内面之间形成入口狭缝041。因此,在压缩机外壳与再循环形成构件的对合部形成入口狭缝或出口狭缝中的任一方,且剩余的入口狭缝或出口狭缝必须在对合部以外另行加工,从而存在加工复杂且导致成本增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必须分开进行入口狭缝的形成和出口狭缝的形成,因此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周围的结构的紧凑化困难,并且还存在难以同时简单地进行适合提高压缩机性能的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的结构或形状的调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能够在分割类型的压缩机外壳的组合时,同时形成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从而实现组装工时及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使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周围的结构紧凑,进而能够容易进行适合提高压缩机性能的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再循环通路的结构或形状的调整,且不用噪声罩就能够降低从叶轮产生的噪声。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具备将向叶轮外周部位的空气通路开口的入口狭缝和向在压缩机外壳内形成的压缩机入口空气通路开口的出口狭缝连接的再循环通路,从所述入口狭缝将在叶轮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取入,并使其通过所述再循环通路而从所述出口狭缝向压缩机入口空气通路流出,所述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叶轮的入口部附近的所述压缩机外壳上形成沿叶轮的旋转轴心方向分割的压缩机外壳构件的对合面,在被组合的压缩机外壳构件之间形成有成为所述再循环通路的空间、所述入口狭缝及所述出口狭缝。根据这样的专利技术,在所述叶轮的入口部附近的所述压缩机外壳上形成沿叶轮的旋转轴心方向分割的压缩机外壳构件的对合面,并将该分割的各压缩机外壳构件组合,从而能够形成成为再循环通路的空间、入口狭缝及出口狭缝,因此不需要用于形成入口狭缝及出口狭缝的追加的加工,从而能够实现制造工时及制造成本的降低。并且,由于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形成在压缩机外壳构件的对合面的周围,因此能够使上述结构紧凑地集中,从而能够使带再循环通路的压缩机外壳小型轻量化。尤其在使用树脂材料来制造压缩机外壳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小型轻量化。另外,由于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及再循环通路形成在压缩机外壳构件的对合面的周围,因此能够容易进行适合提高压缩机性能的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再循环通路的结构或形状的调整。另外,由于再循环通路不向叶轮的空气入口侧敞开,因此噪声难以向上游传播,从而不用噪声罩就能够降低从叶轮产生的噪声。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对合面具有在一方的压缩机外壳构件和另一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0.16 JP 2009-2396901.一种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具备将向叶轮外周部位的空气通路形成开口的入口狭缝和向在压缩机外壳内形成的压缩机入口空气通路形成开口的出口狭缝连接的再循环通路,从所述入口狭缝将在叶轮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取入,并使其通过所述再循环通路而从所述出口狭缝向压缩机入口空气通路流出,所述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叶轮的入口部附近的所述压缩机外壳上形成沿着叶轮的旋转轴心方向被分割的压缩机外壳构件的对合面,在被组合的压缩机外壳构件之间形成有作为所述再循环通路的空间、所述入口狭缝及所述出口狭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合面具有在一方的压缩机外壳构件和另一方的压缩机外壳构件上分别形成的梳状的对合面,使梳状的凹凸部嵌合而将形成在凹凸的前端部与底部之间的空间作为所述入口狭缝及出口狭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入口狭缝的所述梳状的侧壁向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涡轮增压装置的压缩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田勋茨木诚一阵内靖明东条正希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