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95552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6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其包括转向器外壳,转向器外壳上固接有侧伸板和下伸板,侧伸板和下伸板上分别设有螺栓连接孔,转向器外壳上连接有输出轴,转向器外壳内还连接有转向螺母,转向螺母的上端与转向器外壳液密封连接且将转向器外壳的内腔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转向器外壳上连接有转向阀,转向阀的下部转动连接有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和转向螺母上对应设有弹道凹槽,两弹道凹槽组成循环球弹道,循环球弹道内装有循环球,转向阀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转向阀内转动连接有输入轴,输入轴内固接有扭杆,转向器外壳上还设有回油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合安装在轻、小型商用车上,并且结构简单,压力损失小、动力输出效率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
技术介绍
由于同吨位的动力转向器要比机械转向器外形大,而轻、小型商用车驾驶员一侧驾驶室下方空间较小,现有的动力转向器包括支架及安装在支架上的动力转向器总成,狭小的空间根本无法安装该支架和动力转向器总成,导致市场车辆均匹配机械转向器。机械转向器存在转向沉重,原地或大转角转向打不动,尤其在转向条件恶劣的路面上转向时会出现方向盘打手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安装在轻、小型商用车上的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包括转向器外壳,其结构特点是转向器外壳的下部固接有侧伸板和下伸板,侧伸板和下伸板上分别设有可与车架配装的两个螺栓连接孔,转向器外壳下部转动连接有输出轴,转向器外壳内还滑动连接有驱动输出轴转动的转向螺母,转向螺母的上端外表面与转向器外壳的内表面液密封连接且将转向器外壳的内腔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转向器外壳的上部密封连接有转向阀, 转向阀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下端部伸入转向螺母内孔的驱动螺杆,驱动螺杆的外表面和转向螺母的内表面对应设有螺旋状的弹道凹槽,两对应的弹道凹槽组成循环球弹道,循环球弹道内装有循环球,转向阀的中下部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转向阀内转动连接有输入轴,输入轴内固接有下伸且底部通过花键与驱动螺杆动力连接的扭杆,转向器外壳上还设有联通下工作腔与转向阀的回油通道。所述转向螺母上设有拨动齿,输出轴上设有与拨动齿啮合的从动齿。采用上述结构的动力转向器总成,结构紧凑,并且直接通过侧伸板和下伸板连接在驾驶室下方的车架上,因而本技术适合安装在轻、小型商用车上,并且结构简单,压力损失小、动力输出效率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转向器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其包括转向器外壳1,转向器外壳1下部3转动连接有输出轴5,转向器外壳1内还滑动连接有驱动输出轴5转动的转向螺母2,转向螺母2上设有拨动齿21,转向螺母2的最大外径为66mm,拨动齿21采用4模13齿,输出轴 5上设有与拨动齿21啮合的从动齿22。转向螺母2的上端外表面与转向器外壳1的内表面液密封连接且将转向器外壳1的内腔分为上工作腔14和下工作腔15,转向器外壳1的上部密封连接有转向阀6,转向阀6采用短阀结构,其包括阀外壳61和阀套62,阀外壳61与阀套62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阀外壳61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下端部伸入转向螺母2内孔的驱动螺杆3,驱动螺杆3的外表面和转向螺母2的内表面对应设有螺旋状的弹道凹槽,两对应的弹道凹槽组成循环球弹道4,循环球弹道4内装有循环球16,阀外壳61的中下部设有进油口 17和出油口 18,阀套62内转动连接有输入轴7,输入轴7与上述阀套62 配装,输入轴7转动可使转向阀6的进油口 17与上工作腔14或下工作腔15联通,即转动输入轴7时,若进油口 17与上工作腔14联通、则出油口 18与下工作腔15联通,反之亦然。 输入轴7内固接有下伸且底部通过花键与驱动螺杆3动力连接的扭杆8,即扭杆8的上端通过销轴与输入轴7连接、下端设有花键,驱动螺杆3的后端部设有供扭杆8插入的沉孔, 沉孔的孔壁上设有花键槽,转向器外壳1上还设有联通下工作腔15与转向阀6的回油通道 9。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器外壳1内设有相互连通的转向螺母安装腔10和输出轴安装腔20,输出轴安装腔20与转向螺母安装腔10垂直设置且上述联通处位于输出轴安装腔20的下部,转向器外壳1的下部固接有侧伸板11和下伸板12,侧伸板11和下伸板12上分别设有可与车架配装的两个螺栓连接孔13,通过螺栓将该转向器外壳1直接与驾驶室下方的车架左纵梁连接,无需另加安装支架。本技术使用时,输入轴7的上端安装上转向盘,在转向阀6不工作时(即转向盘不动),油泵来油从进油口 17进入,经过转向阀6的预开间隙后,从回油口 18回到油罐, 此时转向器外壳1内的上、下工作腔的油压相同;当转动转向盘时,由于车轮的转向阻力, 开始时转向螺母2不动,输入轴7带动扭杆8转动,此时扭杆8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势能,扭杆8通过花键、花键槽带动驱动螺杆3转动,阀套62与阀外壳61之间出现相对转动,阀口的间隙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流向对应上工作腔14的油产生与转向阻力对应的油压,在驱动螺杆3的转动带动下该油压作用在转向螺母2上推动其克服转向阻力而产生位移,带动输出轴5转动从而实现转向;转向完成后,转向盘上的力消失,由于扭杆8的作用(弹性势能释放)将使阀套62回到相对阀外壳的平衡位置,转向器外壳1中上、下工作腔的油压差随之消失,然后在转向轮回正力矩的作用下转向螺母2滑动、阀外壳61转动,阀套62将在扭杆 8的作用下随着驱动螺杆3 —起回转,直至回到汽车直行位置为止,转向过程完成。权利要求1.一种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包括转向器外壳(1),其特征是转向器外壳(1)的下部固接有侧伸板(11)和下伸板(12),侧伸板(11)和下伸板(12)上分别设有可与车架配装的两个螺栓连接孔(13),转向器外壳(1)下部转动连接有输出轴(5),转向器外壳(1)内还滑动连接有驱动输出轴(5)转动的转向螺母(2),转向螺母(2)的上端外表面与转向器外壳(1)的内表面液密封连接且将转向器外壳(1)的内腔分为上工作腔(14)和下工作腔 (15),转向器外壳(1)的上部密封连接有转向阀(6),转向阀(6)的下部转动连接有下端部伸入转向螺母(2)内孔的驱动螺杆(3),驱动螺杆(3)的外表面和转向螺母(2)的内表面对应设有螺旋状的弹道凹槽,两对应的弹道凹槽组成循环球弹道(4),循环球弹道(4)内装有循环球(16),转向阀(6)的中下部设有进油口(17)和出油口(18),转向阀(6)内转动连接有输入轴(7),输入轴(7)内固接有下伸且底部通过花键与驱动螺杆(3)动力连接的扭杆(8), 转向器外壳(1)上还设有联通下工作腔(15 )与转向阀(6 )的回油通道(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其特征是所述转向螺母(2)上设有拨动齿(21),输出轴(5)上设有与拨动齿(21)啮合的从动齿(22)。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总成,其包括转向器外壳,转向器外壳上固接有侧伸板和下伸板,侧伸板和下伸板上分别设有螺栓连接孔,转向器外壳上连接有输出轴,转向器外壳内还连接有转向螺母,转向螺母的上端与转向器外壳液密封连接且将转向器外壳的内腔分为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转向器外壳上连接有转向阀,转向阀的下部转动连接有驱动螺杆,驱动螺杆和转向螺母上对应设有弹道凹槽,两弹道凹槽组成循环球弹道,循环球弹道内装有循环球,转向阀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转向阀内转动连接有输入轴,输入轴内固接有扭杆,转向器外壳上还设有回油通道。本技术适合安装在轻、小型商用车上,并且结构简单,压力损失小、动力输出效率高。文档编号B62D5/06GK202201035SQ20112031895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9日专利技术者任传霄, 冯家坤, 刘超, 曹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兆峰刘超任传霄冯家坤管秀丽曹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