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自动排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8759 阅读:4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真空固—液分离机械系统中,特别是用于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上的真空自动排液装置。特点是用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17和一个放大器18通过一组控制线路来控制排液的位置,用一个控制阀16来实现以下动作:抽液时,上腔3和下腔4通过管14和管15达到真空平衡:排液时,上腔3保持真空,下控4通过管15与大气相通。因此该装置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对滤液的适应性好,便于维修,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真空固--液分离机械系统中的真空自动排液装置。凡是利用真空方式对固--液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机械系统均可采用该装置自动排液,尤其是与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配套使用。现有的机械式真空平衡排液装置(如图2),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由于采用机械式杠杆结构来实现下列操作,抽液时上下腔真空平衡,排液时使上腔保持真空,下腔真空与大气压切换。由于结构复杂,在制造上很难保证动作的准确性达到设计要求。排液时常有真空泄漏到下腔,使下腔的排液受到影响,甚至不能正常进行。二是推动杠杆系统动作的浮子是直接浸泡在滤液中的。对于腐蚀性滤液,浮子受腐蚀后,就不能按设计要求动作,导致排液不能正常进行。三是由于浮子的形状和体积在设计时已确定,它所产生的浮力将由滤液的比重来确定。因此对于不同比重的滤液排液的位置就不一样。比重较大的滤液在不到设计位置时就排液,对比重较小的滤液,超过了设计位置可能还不排液。因此现有的机械式真空平衡排液装置对滤液的化学性能和比重适应性差,工作稳定性差,维修不便,使用寿命也较短。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真空自动排液装置。它能克服机械式真空平衡排液装置存在的不足,使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提高,对滤液有良好的适应性,维修方便,便于批量生产。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罐体1的内腔设置一块有一定斜度的隔板2将罐体内腔分隔成上腔3和下腔4二个部分,上腔侧面有一个抽液管5,顶部有一个抽真空管6,在上腔靠近隔板2下端的罐体上设有一个带有橡胶密封活门的内排液口7,在下腔靠近隔板2下端的罐体上开有一个通孔13,另有一个固定的罐体侧面将内排液口7和通孔13封密起来且可作观察孔的侧罩10。罐体下腔底部设有一个带有橡胶密封活门的外排液口8和四个支座9使罐体处于直立的工作位置,下腔的侧面装有液位计12。上腔的侧面也装有液位计11,上腔顶部有一根一端与上腔相通的管14,另有一根一端与下腔相通的管15,它的特殊之处是管14和管15它们的另一端是通过一个二位三通电磁阀16相连通的,管15可以从罐体1内部通过隔板2与上下腔相通,也可以从罐体1的外部与下腔相通。下腔液位计12上装有一个红外光液位传感器17,它的位置可以在液位计12上自由调整。另有一个通过电气控制线路(如图3)与二位三通电磁阀16和红外光传感器17相联系的红外光放大器18。改进后的真空自动排液装置,取消了复杂的机械式杠杆--浮子真空平衡控制机构,使结构更为简单,制造更为方便。其液位控制采用非接触式红外光传感器,不受滤液化学性质及比重的影响,排液高度可以灵活调整,反映灵敏。排液时,下腔真空与大气的切换用一个二位三通电磁阀来实现,结构简单动作准确可靠,且便于维修,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机械式真空自动平衡排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电气控制原理图。现结合图1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如下说明工作时,抽液口5与真空固——液分离机械系统的抽液口相连通,抽真空口6与真空源相连通,此时二位三通电磁阀16处于断电状态,管14与15相连通,当真空源抽真空一定时间后,罐体1的上腔3与下腔4处于真空平衡状态,下腔排液口8在大气的作用下关闭,上腔排液口7的橡胶密封活门处于自由状态。随着罐体1内腔的真空度的增大,气液混合物从抽真空口5呈切线方向进入上腔3,气体从抽真空口6被抽走,滤液在自重的作用下,沿有一定斜度的隔板2经上腔排液口7、侧罩10和下腔通孔13源源流入下腔4并存积,实现气液分离。随着下腔4中的滤液不断的增加,液位逐渐上升。当下腔4中的液位上升到设计规定的高度时,红外线传感器17发出信号,红外光放大器18接到信号后,通过控制线路(如图3)启动二位三通电磁阀16,使管14和管15的通路关闭,使管15与大气相通。此时上腔3内仍保持真空,而下腔4内则很快回升至大气压,上腔排液口7在下腔大气压的作用下关闭,在上腔3中的气体仍被抽走,而被分离出来的滤液则暂存在上腔3之中。此时下腔4中存积的大量滤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冲开下腔排液口8开始自动排液。经过一定时间(此时间可根据由红外线传感器17反映的位置所确定的下腔积液容量及下腔排液口8的重力排液能力来确定)之后,下腔4存积的滤液自动排尽。完成自动排液后,二位三通电磁阀16恢复断电状态,管14与管15又相接通,下腔逐步达到与上腔真空平衡,此时,下腔排液口8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重又关闭,而上腔排液口7恢复自由状态,上腔3中暂存的滤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冲开上腔排液口7的活门,经测罩10和下腔通孔13进入下腔4中存积。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工作,实现真空自动气液分离及自动排液的目的。现结合图3对本技术的电气原理作如下说明图3中红外线放大器18的引脚(1)和(11)为内部继电器常开接点;引脚(9)和(10)输入交流220V电源;引脚(4)和(12)接红外光发射管,其中(4)接屏蔽线(12)接信号线;引脚(6)、(7)和(14)接红外接受管,其中(6)接屏蔽线,(7)接内部电源负极,(14)接信号线。当接通交流220V电源时,红外光放大器18处于工作状态,(由红外光发射管和接受管组成的)红外光传感器17的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因液位计12内的液位还没有升到红外光传感器17的传感区域,无法通过液体反射到红外光传感器17的接受管,故没有信号通过接受管传送到红外光放大器18,电路中的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无动作,电磁阀16处于断电状态,真空自动排液装置处于抽液状态。当液位计12中的液位升至红外光传感器17的传感区域时,红外光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经传感区域内的液体反射到红外光接受管,接受管将红外光信号传送给红外光放大器18,信号经整形、放大后驱动其内部的继电器,内部继电器常开触点闭合。使外电路中的继电器J得电,常开触点闭合,电磁16通电动作,使真空自动排液装置的上腔3和下腔4隔开,上腔3仍处 于真空抽液状态,下腔4开始自动排液。此时液位计12中的液位随之下降,当液位降至红光传感区域以下时,红外光传器17的发射管与接受管之间的红外光信号中断,红外光接受管停止向红外光放大器18传送信号,红外光放大器18内部延时器开始延时,延时范围为0--30秒,可根据设计要求来确定。延时一定时间后,红外光放大器18内部继电器断电,外电路继电器J失电,电磁阀16恢复原态。上腔3和下腔4相通,下腔4停止排液,液位计12中的液位又开始上升。如此周而复始地动作,实现气液分离和排液电气自动控制。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真空固--液分离机械系统的真空排液装置,特别是用于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系统之中,具有罐体1,隔板2,它将罐体分割成上腔3和下腔4;上腔有抽液管5,抽真空管6和内排液口7;下腔有通孔13,外排液口8,在其底部有若干个支座9;罐体的侧面有一个将内排液口7和通孔13密闭起来的侧罩10;一根一端与上腔相通的管14和另一根一端与下腔相通的管15,下腔罐体上有一液位计12,其特征是管14和管15它们的另一端是通过一个控制阀16相连通的,下腔液位计12上装有一个液位传感器17,另有一个与控制阀16和液位传感器17相联系的放大器18。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直空固—液分离机械系统中,特别是用于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上的真空自动排液装置。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真空固--液分离机械系统的真空排液装置,特别是用于水平真空带式过滤机系统之中,具有:罐体1,隔板2,它将罐体分割成上腔3和下腔4;上腔有抽液管5,抽真空管6和内排液口7;下腔有通孔13,外排液口8,在其底部有若干个支座9;罐体的侧面有一个将内排液口7和通孔13密闭起来的侧罩10;一根一端与上腔相通的管14和另一根一端与下腔相通的管15,下腔罐体上有一液位计12,其特征是:管14和管15它们的另一端是通过一个控制阀16相连通的,下腔液位计12上装有一个液位传感器17,另有一个与控制阀16和液位传感器17相联系的放大器1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七二零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