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49990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包括塔身与司机室,所述塔身的顶部设置有与钢丝绳相配合的滑轮部,底部设置有与吊臂相配合的吊臂安装部,塔身包括依次连接的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与上部圆筒结构,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上部圆筒结构的厚度逐渐递减,下部圆筒结构的直径大于上部圆筒结构的直径,下部圆筒结构上设置有维修门开孔处,中部圆锥结构上设置有通风窗开孔处与司机室开孔处,上部圆筒结构上设置有进风窗开孔处,塔身的内表面上还焊接有加强环筋与加强纵筋。本设计不仅能满足5度视线要求下塔身外形尺寸的要求、制造成本较低、能实现等强度设计的理念,而且自重较轻、结构强度较大,牢固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具体适用于57000T船配套吊车要求的塔身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国际安全公约SOLAS规范,船舶航行时,船用起重机的外形尺寸需满足5度视线的要求。按此要求,57000T船如要满足5度视线要求,其船用起重机的外形尺寸必须不超过沈00!11111。根据船用起重机外形图,船用起重机外形主要包括塔身结构、司机室组件、吊臂组件、吊钩组、钢丝绳部分,船舶航行时,由于船用起重机吊臂组件位于视线下部,不受视线影响,而司机室组件、吊钩组件、钢丝绳部分的宽度尺寸又均小于塔身结构,因此,塔身结构是船用起重机是否满足5度视线的决定因素。由此可见,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既是满足起重机承载的主要结构,又是满足5度视线的决定因素,同时作为密闭的结构还起着保护起重机内部机构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型式多为多边形结构,由前后两个整块钢板压制制造,不仅难以满足5度视线要求下塔身外形尺寸的要求,而且要求使用专用结构压制模板制作,制造工艺成本较高。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952144U,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8月31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船用起重机越障装置,由固定式回转限位装置、机械式变幅限位装置和组合限位阀块组成,固定式回转限位装置由碰撞块和回转限位滚轮换向阀组成,碰撞块按照作业区域示意图的角度分布固定在起重机基柱内壁上,回转限位滚轮换向阀安装在组合限位阀块上,组合限位阀块固定在起重机塔身底板下随塔身一起旋转,机械式变幅限位装置由固定支座、变幅限位板和变幅限位滚轮换向阀组成,固定支座和变幅限位板安装在起重机吊臂根部,变幅限位滚轮换向阀安装在起重机吊臂旋转轴轴端正下方,变幅限位板一端通过固定支座和起重机吊臂固定一起,围绕吊臂旋转轴,该端有一个圆弧槽,圆弧槽圆弧与吊臂旋转轴同中心,变幅限位板另一端与起重机吊臂旋转轴端固定,该端有两段圆弧曲面和一段过渡曲面,圆弧曲面圆弧和吊臂旋转轴同中心,过渡曲面和半径较大的圆弧面用于与变幅限位滚轮换向阀的滚轮碰撞接触,组合限位阀块由单向阀和阀块体组成,阀块体串联在回转限位滚轮换向阀和变幅限位滚轮换向阀之间,实现回转变幅组合限位功能,单向阀串联在各工作区域间的回转限位滚轮换向阀之间,使同一工作区域内的滚轮换向阀之间互不影响,实现分区回转限位功能。虽然该技术能够防止起重机作业过程中碰撞事故的发生,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首先,该起重机的塔身结构为整块钢板压制而成,不仅难以满足5度视线要求下塔身外形尺寸的要求,而且自重较大、制造成本较高。其次,该起重机的塔身结构为整块钢板制成,而塔身结构在使用中的各处负载是不同的,因而该种塔身结构在使用时,塔身各处的受力是不均勻的,不仅浪费制造材料,而且会降低塔身结构的保护作用。再次,该起重机的塔身结构为整块钢板制成,在塔身上的薄弱位置,如维修门、驾驶室等位置的开孔处缺乏必须的加固与力传递结构,牢固性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满足5度视线要求下塔身外形尺寸的要求、受力不均勻、制造成本较高、牢固性较弱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满足5度视线要求下塔身外形尺寸的要求、受力均勻、制造成本较低、牢固性较强的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包括塔身与司机室,所述塔身的顶部设置有与钢丝绳相配合的滑轮部,底部设置有与吊臂相配合的吊臂安装部,且在塔身上设置有通风窗与司机室;所述塔身包括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与上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部圆筒结构、下部圆筒结构相连接,且在下部圆筒结构上设置有与维修门相配合的维修门开孔处、在中部圆锥结构上设置有与通风窗相配合的通风窗开孔处以及与司机室相配合的司机室开孔处、在上部圆筒结构上设置有与进风窗相配合的进风窗开孔处;所述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上部圆筒结构的厚度逐渐递减,且下部圆筒结构的直径大于上部圆筒结构的直径。所述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上部圆筒结构之间的厚度比为20:16:13、高度比为1:1.08:1.01 ;所述下部圆筒结构与上部圆筒结构的直径比为1. 1:1。所述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上部圆筒结构的厚度分别为20mm、16mm与 13mm,其制造材料都为AH36 ;所述下部圆筒结构的直径为2530mm,上部圆筒结构的直径为 2300mm;所述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上部圆筒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对接焊。所述塔身的内表面上还焊接有加强环筋与加强纵筋,所述加强环筋包括上加强环筋与下加强环筋,所述加强纵筋包括相互平行的一号左加强纵筋、一号右加强纵筋、相互平行的二号左加强纵筋、二号右加强纵筋以及相互平行的三号左加强纵筋、三号右加强纵筋; 所述加强环筋、加强纵筋之间交接处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所述上加强环筋、下加强环筋均焊接于中部圆锥结构的内表面,上加强环筋与上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之间交接处的距离为100mm,下加强环筋与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之间交接处的距离为100mm;所述一号左加强纵筋、一号右加强纵筋的下端位于下部圆筒结构上近下部圆筒结构底部的部位,上端经下加强环筋后延伸至中部圆锥结构上司机室开孔处的底部,且一号左加强纵筋、一号右加强纵筋与维修门开孔处之间的距离均为150mm ;所述二号左加强纵筋、二号右加强纵筋的下端经下加强环筋后位于下部圆筒结构上近下部圆筒结构顶部的部位,上端经上加强环筋后与上部圆筒结构上设置的过度筋板相连接,过度筋板的另一侧与滑轮部的底端相连接,且二号左加强纵筋、二号右加强纵筋与司机室开孔处之间的距离均为150mm;所述三号左加强纵筋、三号右加强纵筋的下端位于中部圆锥结构上近司机室开孔处顶部的部位,上端经上加强环筋后位于上部圆筒结构上近进风窗开孔处底部的部位。所述维修门开孔处包括维修门围板、维修门贴板、内传力筋板与外传力筋板,维修门围板包括相互对称的上围板、下围板以及位于下部圆筒结构内部的内围板,内围板与上围板、下围板的一端相切连接,上围板、下围板的另一端均与位于下部圆筒结构外部的维修门贴板相连接,上围板与位于下部圆筒结构内部的内传力筋板相连接,下围板与位于下部圆筒结构外部的两根外传力筋板相连接。所述通风窗开孔处包括通风窗围板、通风窗纵筋与通风窗加固贴板,且通风窗围板、通风窗纵筋均为曲形结构;所述通风窗纵筋的两端均与中部圆锥结构的外表面相连接, 外侧面与通风窗围板贴合连接,通风窗加固贴板与中部圆锥结构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司机室开孔处包括司机室围板与司机室贴板,司机室围板的内侧面位于中部圆锥结构的内部,外侧面与位于中部圆锥结构外部的司机室贴板相连接。所述进风窗开孔处包括均位于上部圆筒结构内部的进风窗围板与进风窗纵筋,进风窗纵筋的上下两端与上部圆筒结构的内表面相连接,内侧面与进风窗围板贴合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船用起重机的塔身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下部圆筒结构、中部圆锥结构与上部圆筒结构,整体结构简单、外形尺寸较小,且由于下部圆筒结构的直径大于上部圆筒结构的直径,因而制造时只需下部圆筒结构的直径满足5度视线要求下塔身外形尺寸的要求,整体塔身结构的外形尺寸即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姬红斌霍小剑徐兵任建辉艾燎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