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08164 阅读:4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属于船舶测试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舵机加载系统存在无法真实模拟舵机实际受力情况、无法实时调整加载力矩、加载力矩单一,而且在为大扭矩舵机加载时,致使加载系统体积很大的问题。单向阀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P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T与油箱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工作油口A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有杆腔油口连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工作油口B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无杆腔油口连通。通过实时调整比例溢流阀的一流压力进而控制加载装置输出力矩的方式,解决现有舵机加载装置加载力矩单一,无法准确模拟作用在舵轴上负载力矩的难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属于船舶测试的

技术介绍
在船舶舵机的改进设计中,需要进行模拟实际工作情况的加载试验,这就提出了舵机加载装置的研制。船舶舵机加载系统要求能够模拟船在航行过程中舵面所受水压力的加载装置。其功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复现舵面在水中所受的各种载荷,将经典的自破坏性的全实物试验变为实验室条件下的预测性研究,从而达到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科研经费,提高舵机可靠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CB/T 3130-1998《液压舵机试验方法》规定 液压舵机的加载试验方式如下调整加载系统,使舵机按最大工作压力50%、100%的负载工作。若是型式试验,则还要加做最大工作压力25%和75%的负载试验。在上述试验压力下,动力机组轮流在士35°范围内各操舵15min。现有舵机加载系统原理如图5所示,整个加载系统由液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以及一些辅助的测量元件构成。上述现有的舵机加载系统的加载力矩是加载油缸摆角的函数,不能真实模拟舵机实际受力情况,而且由于双油缸加载,在为大扭矩舵机加载时,加载系统体积会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舵机加载系统存在无法真实模拟舵机实际受力情况、 无法实时调整加载力矩、加载力矩单一,而且在为大扭矩舵机加载时,致使加载系统体积很大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包括液压系统和加载台架,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油箱、加载油泵、加载油泵电机、压力传感器、安全阀、加载用比例溢流阀、单向阀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所述加载台架包括底板、支撑板、四个支柱、支撑架、舵柄、四个连接件和四个加载油缸,所述四个加载油缸的有杆腔侧壁上均设有有杆腔油口,四个加载油缸的无杆腔侧壁上均设有无杆腔油口 ;加载油泵电机的输出轴与加载油泵连接,油箱与加载油泵连通,加载油泵与单向阀连通,单向阀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 P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 T与油箱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工作油口 A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有杆腔油口连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工作油口 B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无杆腔油口连通,所述安全阀的进油口与加载油泵连通,安全阀的回油口与油箱连通,加载用比例溢流阀的进油口与单向阀连通,加载用比例溢流阀的回油口与油箱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加载用比例溢流阀与单向阀之间的油路上;所述四个加载油缸均布位于舵柄的外圆周处,四个加载油缸内的活塞连杆通过四个连接件分别与舵柄铰接,四个加载油缸的底端壁与支撑架上的端板的内壁铰接,所述四个加载油缸与舵柄水平设置在支撑架内,所述四个支柱分别垂直穿过支撑架的横撑板,所述四个支柱的下端分别与底板的上端面固接,所述四个支柱的上端分别与支撑板的下端面固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实时改变加载力矩达到模拟舵机真实受力情况,为研究舵机结构及其控制系统的性能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重新设计加载系统机械部分结构,通过四个加载油缸同时加载大大减小了加载系统的体积。本技术能精确的复现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舵面在水中所受的负载力矩,负载力矩随舵角而变化并精确可调,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海情设定不同的负载力矩变化曲线,实现在一个加载系统上模拟不同海情、不同工作情况下的力矩加载,在实验室条件下即可达到出海实测的相同效果,并能模拟极端海情,既能保障人员安全,又可以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经费。本技术可以实现不同型式和规格的舵机加载测试,本技术可以实现IOkNm 350kNm变负载力矩加载,比现有舵机加载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本技术采用四油缸共同加载的方法, 使得加载台架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本技术通过观测加载力矩并与所设定的指令加载力矩曲线比较,实时调整加载力矩,保证加载力矩与设定的指令信号相符合。指令信号可以是常用信号,也可以是根据特殊工况下通过给定离散点光滑过渡的任意曲线。通过实时调整比例溢流阀的一流压力进而控制加载装置输出力矩的方式,解决现有舵机加载装置加载力矩单一,无法准确模拟作用在舵轴上负载力矩的难题。加载系统通过观测加载力矩并与所设定的指令加载力矩曲线比较,实时调整加载力矩,保证加载力矩与设定的指令信号相符合。指令信号可以是常用信号,也可以是根据特殊工况下通过给定离散点光滑过渡的任意曲线。船舶舵机地面加载装置,通过更换托板可以实现对不同舵机的加载测试。加载试验台的四个加载油缸22通过加载油泵提供的高压油进行加载,并通过调节比例溢流阀7的溢流压力实现加载力矩的控制。当加载油泵电机3带动加载油泵转动, 输出高压油推动加载油缸22向一个方向摆动时,加载油缸22中另一腔中的液压油流回油箱1,测试系统通过舵角指示仪12实时反馈的舵轴位置,依据设定的负载力矩函数调节比例溢流阀的压力,就相应改变了施加在船舶舵机上的负载力矩。通过改变电磁换向阀13的工作位置,则可改变加载力矩的方向。这种加载方式的优点是能真实地模拟实船的负载情况。所述的加载装置中采用比例溢流阀7作为实时调整负载力矩的方法,使得负载力矩随舵角变化与给定加载信号实时调整,调整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根据所给定加载信号可以通过给定离散点后系统经过光滑处理的任意曲线,使得复杂给定加载信号的输入和实现成为可能。由舵柄21、连接件23、加载油缸23、支撑架25、底板M、支撑板观及支柱沈组成固定的台架结构,该结构具有紧凑,占地面积小,美观大方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加载台架的立体图,图3 是本技术所述加载台架的立体图(为便于表达,此图没画出支撑板),图4是被动加载油缸的力矩分析图,图5是现有舵机加载系统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 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包括液压系统和加载台架,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油箱1、加载油泵2、加载油泵电机3、压力传4感器5、安全阀6、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单向阀8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 ;所述加载台架包括底板对、支撑板28、四个支柱沈、支撑架25、舵柄21、四个连接件23和四个加载油缸 22,所述四个加载油缸22的有杆腔侧壁上均设有有杆腔油口 22-1,四个加载油缸22的无杆腔侧壁上均设有无杆腔油口 22-2 ;加载油泵电机3的输出轴与加载油泵2连接,油箱1与加载油泵2连通,加载油泵2与单向阀8连通,单向阀8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进油口 P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回油口 T与油箱1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工作油口 A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有杆腔油口 22-1连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工作油口 B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无杆腔油口 22-2连通,所述安全阀6的进油口与加载油泵2连通,安全阀 6的回油口与油箱1连通,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的进油口与单向阀8连通,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的回油口与油箱1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5安装在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与单向阀8之间的油路上;所述四个加载油缸22均布位于舵柄21的外圆周处,四个加载油缸22内的活塞连杆通过四个连接件23分别与舵柄21铰接,四个加载油缸22的底端壁与支撑架25上的端板25-1的内壁铰接,所述四个加载油缸22与舵柄21水平设置在支撑架25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舵机地面试验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液压系统和加载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油箱(1)、加载油泵(2)、加载油泵电机(3)、压力传感器(5)、安全阀(6)、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单向阀(8)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所述加载台架包括底板(24)、支撑板(28)、四个支柱(26)、支撑架(25)、舵柄(21)、四个连接件(23)和四个加载油缸(22),所述四个加载油缸(22)的有杆腔侧壁上均设有有杆腔油口(22-1),四个加载油缸(22)的无杆腔侧壁上均设有无杆腔油口(22-2);加载油泵电机(3)的输出轴与加载油泵(2)连接,油箱(1)与加载油泵(2)连通,加载油泵(2)与单向阀(8)连通,单向阀(8)与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进油口P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回油口T与油箱(1)相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工作油口A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有杆腔油口(22-1)连通,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13)的工作油口B分别与四个油缸的无杆腔油口(22-2)连通,所述安全阀(6)的进油口与加载油泵(2)连通,安全阀(6)的回油口与油箱(1)连通,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的进油口与单向阀(8)连通,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的回油口与油箱(1)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5)安装在加载用比例溢流阀(7)与单向阀(8)之间的油路上;所述四个加载油缸(22)均布位于舵柄(21)的外圆周处,四个加载油缸(22)内的活塞连杆通过四个连接件(23)分别与舵柄(21)铰接,四个加载油缸(22)的底端壁与支撑架(25)上的端板(25-1)的内壁铰接,所述四个加载油缸(22)与舵柄(21)水平设置在支撑架(25)内,所述四个支柱(26)分别垂直穿过支撑架(25)的横撑板(25-2),所述四个支柱(26)的下端分别与底板(24)的上端面固接,所述四个支柱(26)的上端分别与支撑板(28)的下端面固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文海李季成赵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