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端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6096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壳体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向插座绝缘壳体内凹陷形成的插槽,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符合USB3.0协议;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位于插槽内的凸筋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一插槽内,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二插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误插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速板端插座连接器,主要应用于3C等电子产品上作为主板接口与外置高速连接接口之间的连接。
技术介绍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以其稳定的传输速度和优越的性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随着USB接口协议的发展,USB接口在经历了 USB 1.0和USB 2.0协议之后,必将逐渐过渡到USB 3.0接口的时代。相对于USB 2. 0接口,USB 3.0接口的传输速率超过USB 2.0接口十倍以上。目前,能够支持USB 3. 0协议的接口为Intel公司推出的扁平插针式接口,其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及线缆连接器。 所述板端连接器通常焊接于主板上。所述线缆连接器设有若干端子及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然而,现有技术中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和位于中央的插槽均为长方形,在与对应的插头进行对接时,插头不能很好地识别正确的插入方向,误插后容易挤歪甚至损坏插座中的弹性端子。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的板端插座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与对应插头实现正确对接的板端插座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壳体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对接面及自对接面向插座绝缘壳体内凹陷形成的插槽,每一个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从一侧延伸入插槽内的弹性对接部及延伸出插座绝缘壳体的焊接部,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符合USB 3.0协议;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位于插槽内的凸筋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一插槽内,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延伸入第二插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筋位于对接面以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绝缘壳体包括顶壁及底壁,所述插槽位于顶壁与底壁之间,所述顶壁设有凸台,该凸台设有第一倾斜面及位于第一倾斜面后端的第一竖直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设有贯穿对接面的凹陷部,所述第一倾斜面位于该凹陷部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壁设有贯穿对接面的定位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依次排列为GGVV、或者VGVG、或者VVGG、或者GVGV、或者GVVG、或者VGGV、或者VSSG、或者GSSV。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插槽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插槽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从左往右依次排列为 GSSGSSGSSG。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及突出安装面的定位柱,每一个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均延伸超出该安装面,所述焊接部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侧向凸出的一对凸块,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设有安装于该对凸块上的焊爪,所述焊爪延伸超出安装面且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板端插座连接器通过在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位于插槽内的凸筋,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因此,只有当对应的插头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插入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内,实现防误插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板端插座连接器对接的缆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线缆插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是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图5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插头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子电路板与线缆相互连接时的立体图。图8是子电路板与线缆相互分离时的立体图。图9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0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1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2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3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4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5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6是图8中的子电路板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17是本技术板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8是本技术板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9是本技术板端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20是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相互分离。图21是连接器组件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相互分离。图22是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内。图23是连接器组件沿图22中A-A线的剖视图。图M是线缆插头连接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5是图M所示的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沈是图M所示的线缆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7是板端插座连接器于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观是连接器组件于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相互分离。图四是图观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线缆插头连接器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内。图30是连接器组件沿图四中A’ -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20至图2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300,其符合USB 3.0协议。所述连接器组件 300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及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其中,所述板端插座连接器200用以焊接于电路板400上(如图22所示)。请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其符合USB 3. 0协议,所述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包括插头绝缘壳体1、位于插头绝缘壳体1内的子电路板2以及与子电路板2 电性连接的线缆3。请参图3至图6所示,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由塑胶制成,其设有配合面101及与配合面101相对的安装面102。从结构上看,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包括第一外壁11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上壁)、与第一外壁11相对的第二外壁1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下壁)以及位于第一外壁11上的锁扣装置13。所述第二外壁12包括悬臂状的定位板121,所述定位板121为平板状的矩形且向前延伸超过配合面101。所述定位板121可以起辅助支撑及导引的作用,防止线缆插头连接器100在插入板端插座连接器200时产生偏移。所述锁扣装置13包括悬臂状的锁扣臂131及与锁扣臂131相连的按压部132。所述按压部132可驱动锁扣臂131相对于第一外壁11转动。所述锁扣臂131向前延伸超过配合面101,且所述锁扣臂131设有向子电路板2凸出的卡钩133。所述卡钩133包括第二倾斜面1331及位于第二倾斜面1331后端的第二竖直面1332。所述插头绝缘壳体1包覆于子电路板2及线缆 3上,以防止子电路板2及线缆3之间的脱离、损坏等。所述锁扣臂131与第一外壁11之间设有第一间隙14,所述按压部132与第一外壁11之间设有第二间隙15,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保证锁扣臂131及按压部132具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请参图3所示,所述锁扣装置13包括位于卡钩133与按压部132之间的定位部 134。所述定位部134安装于或者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端插座连接器(200),包括插座绝缘壳体(5)及位于插座绝缘壳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插座绝缘壳体设有对接面(501)及自对接面向插座绝缘壳体内凹陷形成的插槽(52),每一个导电端子(6)包括至少从一侧延伸入插槽内的弹性对接部(61)及延伸出插座绝缘壳体的焊接部(62),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3)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符合USB 3.0协议;所述插座绝缘壳体(5)设有位于插槽(52)内的凸筋(53)以将插槽分隔成长度不相同的第一插槽(521)与第二插槽(522),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63)延伸入第一插槽(521)内,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4)延伸入第二插槽(522)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贵勇南吴林程卫亚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