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端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42401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第二复数连接端子、绝缘盖子、遮蔽金属壳、接地金属壳和接地弹性件,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的前端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的前端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上,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的尾端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通过绝缘盖子定位固定,遮蔽金属壳套在绝缘本体上,接地金属壳位于绝缘本体后部,并与遮蔽金属壳从两侧面插入或能同时固定与遮蔽金属壳和绝缘本体扣合,接地弹性件与所述绝缘本体固定连接,接地弹性件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遮蔽金属壳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和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既可以使PCB板接地、又可以使机箱壳体接地,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的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板端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带连接端子分隔部的绝缘本体、第一复数连 接端子、第二复数连接端子、与绝缘本体连接的绝缘盖子、遮蔽金属壳和接地金属壳,所述 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的前端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的前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的连接端 子分隔部的上下两面上,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的尾端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通过所述绝缘盖子 定位固定,所述遮蔽金属壳套在所述绝缘本体的连接端子分隔部上,遮蔽金属壳的上内壁、 下内壁分别与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间隔一定间隙,所述接地金属壳位于 所述绝缘本体后部,并与遮蔽金属壳扣合,将绝缘本体、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第二复数连接 端子以及与绝缘本体连接的绝缘盖子包覆在其中,这种,板端连接器在使用时,只具有将 PCB板接地的功能,而不能对机箱壳体或者使用该连接器其它器件进行接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使用时既可以使PCB板接地、又可以 使机箱壳体接地的板端连接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带连接端子分隔部的绝缘本体、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第二复数连接端子、与绝缘本体连接的绝缘盖子、遮蔽金属壳和接地金属壳,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的前端和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的前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的连接端子分隔部的上下两面上,第一复数连接端子的尾端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通过所述绝缘盖子定位固定,所述遮蔽金属壳套在所述绝缘本体的连接端子分隔部上,遮蔽金属壳的上内壁、下内壁分别与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间隔一定间隙,所述接地金属壳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后部,并与遮蔽金属壳扣合,本技术还包括接地弹性件,所述接地弹性件与所述绝缘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接地弹性件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遮蔽金属壳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和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 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预先固定在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上与所述绝缘主体上的相应位置嵌合在一起。 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预先固定在所述第二复 数连接端子固定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上与所述绝缘主体上的相应位 置嵌合在一起。 所述接地金属壳的两边通过铆合方式嵌合在遮蔽金属壳和绝缘本体上。 所述至少一个与所述遮蔽金属壳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是两个。 所述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是四个。 显然,作为对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也可以是四个,其中两个为长片,其中两个为短片。 本技术在使用时既可以将PCB板接地、又可以将机箱壳体接地,具有双重保 护功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组合后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组合后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中剖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揭示地是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带连接端子分隔部 11的绝缘本体1、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 (本实施例中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为DIP复数信号端 子)、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 (本实施例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为SMT复数端子)、与绝缘本体1 连接的绝缘盖子4、遮蔽金属壳5、接地金属壳6和金属接地弹性件7,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 子3的前端31和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的前端21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连接端子分 隔部11的上下两面上,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的尾端23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3通过所述绝 缘盖子4定位固定,所述遮蔽金属壳5套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连接端子分隔部11上,遮蔽 金属壳5的上内壁、下内壁分别与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间隔一定间 隙,所述接地金属壳6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部,并与遮蔽金属壳5通过一对卡耳61与遮 蔽金属壳5的扣位51扣合;根据需要,所述接地金属壳6的卡耳61也可以通过遮蔽金属壳 5的扣位51将接地金属壳6、遮蔽金属壳5和绝缘本体1三者以铆合方式嵌合在一起;所述 接地弹性件7与所述绝缘本体1通过嵌入部71 、72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接地弹性件7包括 两个可与所述遮蔽金属壳5的底面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77,和四个可与机箱壳体弹性 连接的外壳弹性片73,其中两个为长片78,其中两个为短片74,所述长片78和短片74的 接触面可以在同一平面内,也可以不在同一平面内。这样,可以保证与机箱的完好接触。显 然,所述外壳弹性片73也可以只设一个或一个以上,只要保证外壳弹性片73与机箱壳体充 分接触就可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预先固定在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 22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22上与所述绝缘主体1上的相应位置12嵌合 在一起。同样地,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预先固定在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32上, 并通过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32上与所述绝缘主体1上的相应位置12嵌合在一 起。 本技术中,所述遮蔽金属壳5、接地金属壳6和金属接地弹性件7最好使铁质 材料制作。权利要求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带连接端子分隔部(11)的绝缘本体(1)、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与绝缘本体(1)连接的绝缘盖子(4)、遮蔽金属壳(5)和接地金属壳(6),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的前端(31)和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的前端(21)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连接端子分隔部(11)的上下两面上,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的尾端(23)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3)通过所述绝缘盖子(4)定位固定,所述遮蔽金属壳(5)套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连接端子分隔部(11)上,遮蔽金属壳(5)的上内壁、下内壁分别与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间隔一定间隙,所述接地金属壳(6)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部,并与遮蔽金属壳(5)扣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弹性件(7),所述接地弹性件(7)与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接地弹性件(7)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遮蔽金属壳(5)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77)和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7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预先固定在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22)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22)上与所述绝缘主体(1)上的相应位置嵌合在一起。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预先固定在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32)上,并通过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固定件(32)上与所述绝缘主体(1)上的相应位置嵌合在一起。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金属壳(6)的两边(61)通过铆合方式嵌合在遮蔽金属壳(5)和绝缘本体(1)上。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与所述遮蔽金属壳(5)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77)是两个。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73)是四个。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端连接器,包括带连接端子分隔部(11)的绝缘本体(1)、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与绝缘本体(1)连接的绝缘盖子(4)、遮蔽金属壳(5)和接地金属壳(6),所述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的前端(31)和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的前端(21)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连接端子分隔部(11)的上下两面上,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的尾端(23)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3)通过所述绝缘盖子(4)定位固定,所述遮蔽金属壳(5)套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连接端子分隔部(11)上,遮蔽金属壳(5)的上内壁、下内壁分别与第一复数连接端子(2)和第二复数连接端子(3)间隔一定间隙,所述接地金属壳(6)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部,并与遮蔽金属壳(5)扣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弹性件(7),所述接地弹性件(7)与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接地弹性件(7)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遮蔽金属壳(5)弹性接触的金属壳弹性片(77)和至少一个与机箱壳体弹性连接的外壳弹性片(7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邝红光郑家茂刘允昱
申请(专利权)人:康联精密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