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门手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47610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车辆的车门手柄装置具有:手柄基座,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门上;操作手柄,其与所述手柄基座可自由旋转地连结;以及中继杆,其与所述手柄基座可自由旋转地连结,通过所述操作手柄的操作,围绕枢轴进行旋转驱动。所述中继杆具有:杆副体,其包含与操作力传递体连接的连结部,该操作力传递体与车门内的车门锁止装置连结;以及杆主体,其通过所述操作手柄的操作而被旋转驱动。所述杆副体和所述杆主体围绕所述枢轴被轴支撑,可以自由相对旋转。在连结件位于连结位置时,利用连结件将所述杆主体与所述杆副体连结。通过规定的加速度的输入,使所述连结件从所述连结位置避让,解除所述杆主体和所述杆副体之间的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门手柄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可以防止由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侧撞)引起的错误动作的车门手柄装置, 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在该现有例子中,车门手柄装置是在开设于手柄(操作手 柄)的臂部上的滑动槽中,插入开门杆(操作力传递体)的前端而形成的。滑动槽形成为U 字形状,在两端部具有可以将操作手柄的旋转操作进行转换而向开门杆传递按下操作力的 动作位置、以及空摆位置,开门杆利用弹簧向动作位置侧预紧。在通常的操作时,开门杆利用弹簧向动作位置侧预紧,向操作手柄施加的旋转操 作力作为向开门杆施加的按下力而传递。与此相对,在侧撞时,开门杆由于惯性力而旋转, 上端空摆地移动,即使因惯性力使操作手柄旋转,也不会向锁止装置传递。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736 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的现有例子中,由于利用开门杆的惯性力来切断侧撞时来自操作手 柄的操作力传递,所以存在下述问题,即,每次变更车体设计时,需要重新计算弹簧的预紧 力等,而且无法利用不必担忧惯性力的线缆等操作力传递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的车门手柄装置,其通过在手柄装置 自身中组装离合器机构,从而仅通过向车门上安装,就可以可靠地防止侧撞时的车门异常 打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大于或等于一个的实施例,车辆的车门手柄装置具有手柄基座2, 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门1上;操作手柄3,其与手柄基座2可自由旋转地连结;以及中继杆8, 其具有连结部6,与手柄基座2可自由旋转地连结,通过对操作手柄3的旋转操作,而围绕枢 轴7进行旋转驱动,其中,该连结部6与操作力传递体5的另一端连接,该操作力传递体5 的一端与车门1内的车门锁止装置4连结。上述中继杆8被分割为,包含连结部6的杆副 体9和通过操作手柄3的操作而被旋转驱动的杆主体10,它们可以围绕上述枢轴7自由相 对旋转地被轴支撑。上述杆主体10和杆副体9,相对旋转时的边界面被适当地利用单元保 持的连结件11闭塞,沿旋转方向连结。在输入规定的加速度时,使上述连结件11从边界闭 塞位置(连结位置)退避,解除杆主体10和杆副体9之间的连结。在手柄基座2上连结操作手柄3、以及随着操作手柄3的旋转操作而旋转的中继 杆8,一端与配置在车门1内的车门锁止装置4连结的操作力传递体5的另一端,与中继杆 8的连结部6连结。中继杆8形成为经由连结件11连结杆主体10和杆副体9,该杆主体10通过对操 作手柄3进行的旋转操作而被旋转驱动,该杆副体9与操作力传递体5连结,在通常操作 时,中继杆8作为一体而动作,可以将对操作手柄3施加的旋转操作力向操作力传递体5传递。如果向车门1输入由于与车辆的侧撞等引起的惯性力加速度,则解除利用连结件 11实现的杆主体10和杆副体9之间的连结,即使操作手柄3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开门方向 动作,也不会将与操作手柄3的动作相伴的操作力向杆副体9传递。其结果,切断在操作手 柄3上产生的较大惯性力向杆副体9的传递,可以防止侧撞时的车门1异常打开。优选构成为作为侧撞时的操作手柄3之外的结构要素不产生使锁止装置进行错 误动作的程度的较大惯性力,优选作为操作力传递体5而使用线缆。另外,优选杆副体9以 使惯性力矩较小的方式确定形状等。由于将连结件11保持在边界闭塞位置,在加速度输入时向开放位置移动,所以可 以采用例如下述众所周知的机构等,即,将连结件11作为杆体而形成,利用弹簧保持在边 界闭塞位置上,利用加速度输入时的惯性力使连结件11抵抗弹簧的反作用力,向边界开放 位置移动,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杆主体10或杆副体9中的一个上保持止动器13,其在将连结 件11支撑并保持于边界闭塞位置的限制位置、和解除连结件11的支承的限制解除位置之 间自由移动,利用预紧部件12向限制位置侧预紧,在规定的加速度输入时,止动器13抵抗 预紧部件12的预紧力,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解除杆主体10和杆副体9之间的连结。在此情况下,连结件11利用止动器13保持在边界闭塞位置处,将杆主体10和杆 副体9连结,随着加速度的输入使止动器13移动,从而失去支撑向边界开放位置移动。连 结件11向边界开放位置的移动,可以利用自重,或者也可以利用在边界产生的剪切力。另外,如果所述止动器13构成为,形成为杆状并且以一端为支点利用作为所述预 紧部件12的螺旋弹簧12保持立起姿态,通过在规定的加速度输入时抵抗螺旋弹簧12的预 紧力,向倾倒姿态转换,从而从限制位置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则可以提高相对于加速度的 灵敏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仅通过向车门上安装,就可以可靠地防止侧撞 时的车门异常打开。其他特征及效果根据实施例的记载以及附带的权利要求书而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典型的实施例的手柄装置的正视图。图2(a)是初始状态下的图1的2A-2A线剖面图,图2 (b)是操作状态下的图1的 2A-2A线剖面图。图3(a)是初始状态下的图2(a)的3A-3A线剖面图,图3 (b)是操作状态下的图 2(a)的3A-3A线剖面图。图4(a)是加速度未输入时的图3(a)的4A-4A线剖面图,图4(b)是表示加速度输 入时的剖面图,图4(c)是表示向原位置返回的过程的剖面图。图5(a)是加速度未输入时的图4(a)的5A-5A剖面图,图5 (b)是图4(a)的5B-5B 线剖面图,图5(c)是加速度输入时的剖面图。符号的说明1 车门2手柄基座3操作手柄4车门锁止装置5操作力传递体6连结部7 枢轴8中继杆9杆副体10杆主体11连结件12预紧部件13止动器14滑动接触壁15离合器分离/连接孔16离合器壳体17嵌合凹部18凸轮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专利技术的典型的实施例。如图1等所示,手柄装置具有手柄基座2,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门1(车门面板)上; 以及操作手柄3,其可自由旋转地与手柄基座2连结。该实施例的手柄装置是所谓的握把式 手柄装置,以握持操作手柄3的中间部(握把部3a)并拉出的方式进行操作,在图1中,以 下方朝向车辆的前头方向的水平姿态安装在车门1上。在操作手柄3的前端(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以向车辆上安装的姿态为基准,将车 长方向作为“前后”,将车宽方向作为“正面、背面”)上,如图2(a)所示凸出设置铰链凸部 北,操作手柄3与手柄基座2的连结,是将上述铰链凸部北在车门1的内部与手柄基座2 卡止而进行的,在连结状态下,操作手柄3可以围绕旋转中心C进行旋转操作。另外,在操作手柄3的后端,在背面侧凸出设置操作脚3c,在向车门1安装的状态 下,其插入车门1内。在操作脚3c的前端,朝向前方凸出设置动作凸部3d,如果将操作手柄 3从图2(a)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图2(b)所示的操作位置进行旋转操作,则动作凸部3d向正 面侧移动。如左右方向对应于车高方向的图3 (a)所示,为了将与对操作手柄3的旋转操作相 伴的上述动作凸部3d的移动,向配置在手柄装置下方(在图3(a)中为左侧)的车门锁止 装置4传递,在手柄基座2上安装具有操作力传递体5的连结部6的中继杆8。中继杆8利 用轴长方向朝向前后的枢轴7,可自由旋转地被轴支撑,利用图1所示的扭转弹簧19,向图 3(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侧预紧。该中继杆8具有与操作手柄3操作时的动作凸部3d的移动路径干涉的动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门手柄装置,其具有:手柄基座(2),其固定在车辆的车门(1)上;操作手柄(3),其与所述手柄基座(2)可自由旋转地连结;以及中继杆(8),其与所述手柄基座(2)可自由旋转地连结,通过所述操作手柄(3)的操作,围绕枢轴(7)被旋转驱动,所述中继杆(8)具有:杆副体(9),其包含与操作力传递体(5)连接的连结部(6),该操作力传递体(5)与车门(1)内的车门锁止装置(4)连结;以及杆主体(10),其通过所述操作手柄(3)的操作而被旋转驱动,所述杆副体(9)和所述杆主体(10)围绕所述枢轴(7)被轴支撑,可以自由相对旋转,在连结件(11)位于连结位置时,由连结件(11)将所述杆主体(10)与所述杆副体(9)连结,通过输入规定的加速度,使所述连结件(11)从所述连结位置退避,解除所述杆主体(10)和所述杆副体(9)之间的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泉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阿尔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