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2477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解决电气单元散热问题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构成为,将发动机和由该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支撑在机架上,所述发电机上设有电机风扇;通过使周围开放的框架型机架构成所述机架,在该机架上设有箱形壳体;所述壳体其前端收纳有操作面板并具有第一进气口,其中部收纳有电气单元,其后端与所述发电机相对应的壳壁部位连续向壳体内部凹陷而成为纵向的桶状发电机容纳空间,在该空间底部设有过渡进气口;所述发电机及所述电机风扇被间隙地放置在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中,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的开放端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这样,所述壳体与所述发电机之间限定出第一冷却风通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尤其涉及一种框架式变频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实现发电及电焊输出,其中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电气单元及操作面板被设置在单独的壳体内。
技术介绍
变频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与传统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相比较具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其体积可以更小巧,但由于增加了逆变器等电气元件,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电气元件的散热问题,否则,这些电气元件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为解决逆变器等电气元件的散热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1225193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变频输出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逆变器放置在发动机风扇的下游,冷风经分流孔直接吹向逆变器进行冷却,无专门的冷却风道,其冷却效果有限。申请公布号为CN102035303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同样是利用发动机的冷却风扇,在进气端设置了一个逆变器的冷却夹腔,并用一软管与发动机的冷却风道相连通,这样的方式虽然可能达到逆变器冷却的效果,却增大了发动机冷却风扇进气端长度,使其进气阻力增大,减小冷却风道的总进风量,从而可能影响发动机及其驱动的发电机的冷却效果而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同时,前述两件专利所公开的变频发电机其输出仅考虑提供电源目的,所以其增加的电气元件主要为逆变器,而本专利技术同时兼具提供电源输出及电焊输出,需要冷却的电气元件较前述两件专利所公开的方案涉及的电气元件更多,体积更大,如果采取现有的技术设计,其变频、电焊涉及的电气元件冷却效果或整机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解决电气单元散热问题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构成为将发动机和由该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支撑在机架上,其第一特征在于,发电机的转子上设有电机风扇;机架被构成为周围开放的框架型机架;在该机架上设有箱形壳体;壳体的前端收纳有操作面板并具有第一进气口,中部收纳有电气单元,壳体的后端与发电机相对应的壳壁部位连续向壳体内部凹陷而成为发电机容纳空间,在该空间底部设有过渡进气口 ;发电机及电机风扇被间隙地放置在发电机容纳空间中,该空间的开放端与发电机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 ; 这样,在壳体与发电机之间限定出第一冷却风通路。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在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还设有隔风罩;所述隔风罩为大致平底立壁的碗形,其包括罩周壁部及罩底壁部,罩周壁部有间隙地环绕覆盖在所述发电机的转子的后端外周缘上,罩周壁部的前端与所述转子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二进气口。这样,所述隔风罩与发电机、发电机容纳空间之间形成第二冷却风通路。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在机架空间内,在发动机上装设有油箱、消声器及空滤器;发动机与发电机相连一侧的相对侧上设有被该发动机驱动的动力风扇及覆盖动力风扇周缘并将冷却风导向发动机的汽缸头的导风罩,在导风罩上设第三进气口 ;在汽缸头上设有挡风板,该挡风板与导风罩相连并将冷却风导向汽缸头以实现对汽缸头的冷却,在所述挡风板末端所覆盖的汽缸头上的通道口形成为第三排气口 ;这样, 在导风罩、挡风板与发动机箱体及汽缸头之间形成第三冷却风通路。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箱体和箱盖;该箱体包括一体成形的上壁部、下壁部、左壁部、右壁部、后壁部及后壁部上形成的发电机容纳空间; 该箱体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从前面看,箱体的宽与机架的宽大体一致,其高与发动机的高大体一致;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为箱体的后壁部对应于发电机的位置而连续向箱体内部凹陷而成的与后壁部连为一体的纵向放置的桶状空间,过渡进气口为圆形孔并开设在该容纳空间底部的箱体后壁上;在机架上设有可拆装的前框,该前框可嵌入地设在箱体的前端成为其骨架,箱体通过该骨架被安装在机架上;在箱盖的中上部开设有安装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窗,第一进气口为百叶窗式,被设置在所述箱盖的下部;箱盖经与箱体扣合后,再单独被固定在前框上。本专利技术在第四特征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在箱盖的顶部还开设有用于安装提手并与之相配合的提手孔;提手为大致方桶形以容纳手指用力,被固定在前框上。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第二、第四或第五中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电气单元被竖直地安装在所述前框的空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箱形壳体与发电机之间构成第一冷却风通路,而包括变频用的电气元件及电焊用的电气元件所构成的电气单元、控制电气单元的操作面板,以及发电机的表面,均处于第一冷却风通路中,可以有效实现冷却降温目的。同时,由此冷却风通路排出的风的温度仍然较低,进而从其环形排出口吹向相对的发动机,可一定程度上带走发动机箱体、油箱、汽缸头、消声器等表面的热量,增加发动机的散热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隔风罩与发电机、发电机容纳空间之间形成了第二冷却风通路,电机风扇在运转时,其吸风一侧即发电机容纳空间的底部靠近过渡进气口的区域会产生一个负压区,因而外部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一方面通过过渡进气口大量流入负压区;另一方面也通过第二进气口进入隔风罩与发电机之间形成的空隙空间,再穿过发电机转子的内部空隙及定转子之间的空隙进入负压区被电机风扇向外吹出,如此往复,不断带走相应发电机的内部表面积聚的热量,从而能有效增加发电机的冷却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油箱被直接装在发电机上并处于机架的空间之内,一定程度上可节省发电机的整体高度空间,可减少相应机架配置,从而减轻整机重量,实现发电机的小型化、轻量化;发动机配置有独立的第三冷却风通路,可有效保证发动机本身的散热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不仅保证了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良好外观,也解决了壳体的成型制造问题,箱体与箱盖均可分别一次性由轻质的聚丙烯(PP)或其他树脂注塑成型,重量轻;同时,也能较容易地实现整个壳体的安装及整个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操控;过渡进气口开为圆孔,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电机风扇的吸风阻力,使电机风扇运行更为平稳。箱盖经与箱体扣合后再被固定在前框上,可进一步保证箱盖的牢固安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提手能实现搬运时从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前端提供一个着力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电气单元被竖直横向的安装在前框空间内,可在前后方向上节约整机空间而减少整机的长度;同时,将电气单元安装在前框上而不是另设支架进行安装,一定程度上可减少部件并使整机轻量化。附图说明下面将根据附图仅以实施例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如下。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拆出壳体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机架的立体图。图6是图2中前框及电气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3中机架和壳体的装配剖视图。图8是图7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7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3中箱体的立体图。图11是图3中箱体由前向后看的正视图。图12是图3中箱盖的立体图。图13是图3中箱盖由前向后看的正视图。图14是图3中发动机的局部及发电机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图14中隔风罩由前向后看的正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全部说明中,“前”、“后”、“左”、“右”均以附图1中所标明的方向为准。在图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其构成为,将发动机(1)和由该发动机(1)驱动的发电机(2)支撑在机架(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2)上设有电机风扇(22);通过使周围开放的框架型机架(3)构成所述机架,在该机架(3)上设有箱形壳体(4);所述壳体(4)其前端收纳有操作面板(8)并具有第一进气口(43),其中部收纳有电气单元(9),其后端与所述发电机(2)相对应的壳壁部位连续向壳体内部凹陷而成为发电机容纳空间(40),在该空间底部设有过渡进气口(44);所述发电机(2)及所述电机风扇(22)被间隙地放置在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中,所述发电机容纳空间(40)的开放端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的间隙形成为第一排气口(47);这样,所述壳体(4)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限定出第一冷却风通路(6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周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