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相热成形钢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82706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相热成形钢的制备方法,属于汽车用高强钢技术领域。该钢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为:C:0.1~0.5%、Si:0.3-2.5%、Mn:1.0~3.0%、Al:1.0-3.0%、P:<0.02%、S:<0.01%、N:<0.01%,余量为铁及不可避免杂质。生产工艺为:冶炼→热轧,热轧后进行热成形工艺模拟。控制的工艺参数为:热轧板坯加热至1200~1250℃,保温0.5~1小时,终轧温度800~900℃,卷取温度600~700℃。热成形工艺为:加热温度为750~850℃,保温5min,以大于40℃/s的速度冷至室温。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Al微合金化处理,与传统的热成形锰硼钢比较,优点在于:1)热成形加热温度低,减轻表面氧化;2)热成形后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强度汽车用钢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相热成形钢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且钢板表面技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常情况下,抗拉强度大于IOOOMPa的超高强度汽车用钢由于其强度高,塑性变形范围很窄,成形性不好,而且所需的冲压力大。在室温下冲压变形时,易开裂,成形后零件的回弹严重,导致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稳定性变差,复杂形状的零件冲压成形更加困难。因此传统的冷冲压方法难以解决超高强度钢板在汽车车身制造中遇到的问题。为此,世界各国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开展超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技术的研究。热冲压成形工艺技术是把板料(多为硼合金钢)放入均热炉,加热到900°C以上后保温一段时间,使其完全奥氏体化后, 迅速送入带有冷却系统的模具内进行冲压变形,成形后需要保压一段时间使零件形状尺寸趋于稳定,期间模具接触钢板表面使变形和冷却同时发生,保压定型期间组织发生相变,由奥氏体转变成均勻的马氏体组织,从而得到超高强度的钢板,抗拉强度可提高到初始值的 2. 5倍以上。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热成形高强钢是22MnB5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相热成形钢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钢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0.5%、Si:0.3-2.5%、Mn:1.0~3.0%、Al:1.0-3.0%、P:(0.02%、S:(0.01%、N:(0.01%,余量为铁及不可避免杂质;制造方法为:首先根据化学成分进行冶炼铸造,原料坯入加热炉加热,加热温度为1200~1250℃,保温0.5~1.5小时,终轧温度为800~900℃,卷取温度为600~700℃;热成形工艺为:加热温度为750~850℃,保温3-8min,以大于40℃/s的速度冷至室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银莉程俊业苏岚靳海亮赵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