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硬度镀锡原板用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974354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次冷轧生产的高硬度镀锡原板用钢,其重量百分比化学成分为:C:0.02~0.05%,Si≤0.03%,Mn:0.20~0.50%,P≤0.015%,S≤0.015%,Al:0.01~0.05%,N:0.0080~0.016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该高强度镀锡原板用钢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上述成分进行冶炼,并连铸成钢坯;将钢坯加热到1150~1250℃进行热轧,终轧温度为Ar3以上;进行卷取,卷取温度≤580℃;一次冷轧,变形量控制在80~90%;一次冷轧后进行退火,退火温度为580~650℃,退火时间为40~120秒;二次冷轧,变形量控制在15~28%。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高强度镀锡原板用钢板具有硬度HR30T?70~80,而且具有优良的焊接性和加工性。适合用于制作三片罐等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二次冷轧生产的高硬度镀锡用原板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作有焊接要求的三片罐等用途的镀锡原板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二次冷轧材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包装行业的罐身、罐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二次冷轧型产品更是以它的高强度、极薄厚度以及一定的加工性能等特性而成为钢罐生产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首选,但三片罐等用途普遍要求焊接质量高,要求在罐身焊接翻边、 扩径等加工后不开裂。现有技术有介绍有关二次冷轧材高硬度镀锡原板的。CN101649381A公开了一种二次冷轧镀锡原板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铁水脱硫后经转炉复吹冶炼和真空处理,再经热轧后控制钢材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满足:C :0. 05 0. 13,Si 彡 0. 030,Mn 彡 0. 60,P 彡 0. 020,S 彡 0. 050,其余为 Fe 及不可避免的杂质;钢材经稀酸清洗再用HC轧机进行第一次冷轧,累计压下率控制在85 90% ;然后经全氢炉罩式退火,退火温度控制在510 560°C之间;再用HC轧机进行第二次冷轧,累计压下率控制在30 40% ;最后经双机平整即得二次冷轧镀锡原板。CN101603147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冲压加工、用低碳铝镇静钢生产的硬质镀锡板, 原板化学成分(wt% )为 C :0. 08 0. 13,Si 彡 0. 025,Mn 彡 0. 65,P 彡 0. 020,S 彡 0. 020、 Alsol :0. 02 0.06、TI彡0.03、N彡0.005,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生产工艺采用铁水炼钢一连铸一热轧一推拉式酸洗一HC轧机冷轧一电解脱脂一全氢罩式炉退火(BAF)— 双机平整一电镀锡,获得该硬质镀锡板。本专利技术的硬质镀锡板具有成本低、硬度高、冲压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可广泛用作食品和饮料等包装材料。以上现有技术都是通过罩式炉退火后再经二次冷轧生产高硬度镀锡原板,其材料成分中,C 0. 05 0. 13%,Mn :0. 49 0. 60%范围内,其余成分含量尽量少,用其成分工艺生产较高的硬度镀锡原板产品,因碳高且二次冷轧变形率大,该产品焊接等加工性、性能均勻性,表面质量较差,以及生产成本较高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良焊接性和加工性的二次冷轧生产的高硬度镀锡原板用钢板,解决制罐中出现的焊接后翻边开裂的现象,本专利技术控制碳,氮含量,通过热轧温度、冷轧变形量、退火温度和二次冷轧率的控制实现高硬度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高硬度镀锡原板用钢的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C 0. 02 0. 05%,Si 彡 0. 03%,Mn :0. 20 0. 50%,P 彡 0. 015%,S 彡 0. 015%, Al :0. 01 0. 05%, N 0. 0080 0. 016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本专利技术中的术语“高硬度”是指HR30T硬度为70 8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高硬度镀锡原板用钢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上述成分经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炉后精练、热轧、酸洗、冷轧轧制、连续退火及二次冷轧。其中热轧控制加热温度为1150 1250°C,终轧温度控制在Ar3以上,卷取温度彡580°C ;冷轧变形量控制在80% 92%,连续退火温度为580 650°C ;退火时间为 40 120秒;二次冷轧率为15 观%,其它按常规工艺进行。得到产品的性能为硬度 HR30T70 80。优选地,终轧温度为850 950°C。优选地,卷取温度为550 580°C。优选地,二次冷轧变形量为18 。本专利技术成分设计和生产工艺控制原理为由于二次冷轧材主要用于要求硬度较高的三片罐等用途,不仅要求硬度高、而且需要卷筒焊接后翻边等变形不开裂,根据此用途要求,重点设计一套化学成分、热轧温度、冷轧变形量、退火温度、二次冷轧率以达到三片罐加工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钢种成分控制原理如下C:由于C在材料中以间隙原子和渗碳体的形态存在,在钢中具有很强的强化作用,为了强化材料,需要在材料中保留一定量的碳来提高强度,但碳太高不有利二次冷轧后成品加工,且焊接性能变差,主要是碳太高焊缝及焊缝热影响区硬度高塑性差,在对焊接罐扩径、翻边时容易开裂,所以碳越低有利于桶身及焊缝材料塑性的提高。同时碳过高,特别是处在包晶区的碳容易产生板坯裂纹,比如CN101603147A的碳在0. 08 0. 13%正处在包晶区,连铸生产困难。但碳太低,提高了材料Ar3温度,如果材料薄更容易在二相区轧制产生混晶组织,而且碳太低增加冶炼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将C控制在0. 02 0. 05%的范围内。Si 硅使材料强度提高的元素,但Si容易在热轧时产生低融点的SiA "FeO共晶系的氧化铁皮,在热轧用高压水难以清除,从而残留在热轧钢板上呈红色氧化铁皮,这种氧化铁皮深深的咬合在热轧钢板上难以酸洗洗掉,因而产生冷轧表面质量不良,影响钢板的外观,甚至导致冲压开裂,因此,本专利技术中Si的含量越低越好,尽量将Si控制在0. 03%以下。Mn =Mn和C 一样是材料的强化元素,适当在材料中加入少量Mn有利于强度的提高,同时加入少量Mn可以和S结合生成MnS,减少表面热脆,避免表面质量问题;但加入过多对冲压加工不利且成本提高较多,所以,本专利技术将Mn控制在0. 20 0. 50%。P、S :P、S越低加工性越好,P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但P会导致材料的脆性,S对材料是有害元素,会产生夹杂物,影响材料的韧性,特别是对制罐在后道工序的翻边之类二次加工性、耐蚀性不利。所以P、S的含量要尽量的低。一般P控制在0.015%以下;S控制在0. 015%以下。Al =Al作为脱氧剂在炼钢时添加,同时作为提高材料加工性有利,小于0. 01%时材料脱氧效果不好,材料中会产生大量的夹杂,铝添加过多会促进N的析出,对材料强化不利。因此,本专利技术将Al含量控制在0. 01 0. 05%。N:氮和碳一样是间隙强化元素,N高材料强度上升,在二次冷轧一定变形量的轧制条件下N对材料时效性影响较小,而且N对焊接性基本没有影响,用N置换C对焊缝及焊缝热影响区的塑性有改善作用,为了能得到目标的材料硬度,本专利技术将N控制在0. 0080 0. 0160%。本专利技术的材料经连铸制成板坯,接着进行热轧,热轧工艺控制原理如下加热温度热轧加热温度对AlN的溶解、析出影响较大,加热温度小于1150°C以下基本不溶解,因此加热温度最好大于1150°C,材料中C、N原子溶解较充分,C、N间隙强化作用得以发挥,但加热温度太高材料表面容易出现缺陷,所以本专利技术控制热轧加热温度为 1150 1250 。热轧终轧温度热轧终轧温度采用高于Ar3的温度进行轧制,过低进入二相区轧制,影响生产和材料的性能均勻性,优选地,热轧终轧温度为850 950°C。卷取温度卷取温度如果大于580°C时,AlN析出物较多,N的强化效果变差,导致成品硬度下降,所以卷取温度应< 580°C。优选地,卷取温度为550 580°C。冷轧工艺控制原理如下一次冷轧变形量一次冷轧率应尽量大,如80 90%,可以降低退火温度,但过大轧制困难。退火温度退火温度对冲压加工性能影响较大,退火温度太低硬度过高,加工性变差。但退火温度过高硬度偏低,所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冷轧生产的高硬度镀锡原板用钢,其重量百分比化学成分为:C:0.02~0.05%,Si≤0.03%,Mn:0.20~0.50%,P≤0.015%,S≤0.015%,Al:0.01~0.05%,N:0.0080~0.0160%,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班必俊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