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金锋专利>正文

液冷式马达及其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2001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液冷式马达及其外壳,液冷式马达外壳包括外筒、内筒、流道空间及多个散热翅片;内筒位于外筒内并与外筒固设连接;流道空间形成于外筒及内筒之间;多个散热翅片位于流道空间内并固设于内筒的外周面;液压式马达还包括马达组件、外罩、外盖及垫圈组,马达组件设于内筒的轴向内部空间内,外罩结合于液冷式马达外壳的一侧,外盖结合于液冷式马达外壳的另一侧,外盖及外罩位于内筒的两相对侧并将流道空间及内筒的轴向内部空间封闭,垫圈组与液冷式马达外壳结合。因此,液冷式马达外壳于内筒的外周面增设散热翅片,所以借着设置散热翅片的技术手段,能够增加水流与内筒的接触面积,并快速地带走马达组件传导至内筒的废热,十分实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式马达及其外壳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的液冷式马达外壳,如图8及图9所示,设有外筒80及内筒90,外筒80设有入水孔81及出水孔82,入水孔81及出水孔82分别贯穿外筒80的外周面;内筒 90置于外筒80内并于内筒90的外周面形成螺旋形的凸肋状的导流部91,并于内筒90及外筒80之间形成螺旋状的流道空间92,马达组件(图中未示)能够放置于内筒90的轴向内部空间内。马达组件产生的废热传导至内筒90,而将两接头分别装设于入水孔81及出水孔 82并由入水孔81注水,水流会沿着流道空间92流动,并将马达组件的废热带走,最后由出水孔82流出。虽然现有技术的液冷式马达外壳可以达到一定的散热效果,但是散热效率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马达及其外壳,以提升液冷式马达外壳的散热效率,该液冷式马达外壳于内筒的外周面增设散热翅片,因此,借着设置散热翅片的技术手段,能够增加水流与内筒的接触面积,并快速地带走马达组件传导至内筒的废热,十分实用。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冷式马达外壳,包括一外筒;一内筒,其位于该外筒内,该内筒于外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式马达外壳,其特征在于,该液冷式马达外壳包括:一外筒;一内筒,其位于该外筒内,该内筒于外周面设有多个与该外筒固设连接的连接部;各所述连接部呈直条形并沿着平行于该内筒的轴线方向延伸;各所述连接部的长度等于该内筒的长度,并且于各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顶部形成一缺口,对应相邻两所述连接部的两所述缺口分别位于该内筒的两相对侧;于各所述连接部的两端的底部分别设有一螺孔;一流道空间,其形成于该外筒及该内筒之间;以及多个散热翅片,其位于该流道空间内并固设于该内筒的外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式马达外壳,其特征在于,该液冷式马达外壳包括一外筒;一内筒,其位于该外筒内,该内筒于外周面设有多个与该外筒固设连接的连接部;各所述连接部呈直条形并沿着平行于该内筒的轴线方向延伸;各所述连接部的长度等于该内筒的长度,并且于各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顶部形成一缺口,对应相邻两所述连接部的两所述缺口分别位于该内筒的两相对侧;于各所述连接部的两端的底部分别设有一螺孔;一流道空间,其形成于该外筒及该内筒之间;以及多个散热翅片,其位于该流道空间内并固设于该内筒的外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马达外壳,其特征在于于对应相邻的两所述连接部之间至少设有多个散热翅片,各所述散热翅片呈直条形并沿着平行于该内筒的轴线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马达外壳,其特征在于该外筒设有一入水孔、一出水孔及一阻隔部,该入水孔及该出水孔分别贯穿该外筒的外周面并与该流道空间相通,该阻隔部位于该外筒的内壁面且呈凸出的长条状,该阻隔部沿着平行于该内筒的轴线方向延伸,该阻隔部位于该入水孔及该出水孔之间并与该内筒固设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马达外壳,其特征在于该外筒设有一位于该入水孔及该出水孔之间的吊环孔。5.一种液冷式马达,其特征在于,该液冷式马达包括一液冷式马达外壳,其包括一外筒、一内筒、一流道空间及多个散热翅片;该内筒位于该外筒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锋张吉龙林明正黄振辉
申请(专利权)人:张金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