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15729 阅读:2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人工量大、分流换管时间长和分流后泵送能力被削弱,难以完全达到平衡浇筑的问题。包括滑槽板、滑动板、主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限位板、千斤顶、底座,其中底座与滑槽板的底端焊接,滑槽板的顶端连接千斤顶,滑槽板为截面为U型的板,中间部位开设有两个分流孔,滑动板设置在滑槽板的滑槽内,滑动板中部开设有流通孔,背部与主管焊接,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均为弧形泵管,一端在滑槽板分流孔对应处于与滑槽板背部焊接,另一端与分流方向的泵管连接,限位板为两块钢板,分别焊接在滑槽板两端的槽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需人工量小、耗时短,不需增加泵送设备,施工质量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桥梁施工用设备
,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在桥梁连续梁悬臂施工过程中,设计对连续梁两悬臂端的不平衡荷载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不平衡荷载不允许超过20t),而产生不平衡荷载最大的工序主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过程中为了较为快捷地将混凝土送到梁段浇筑点,多采用泵送的形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受施工场地、混凝土供应能力、施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多采取单泵将混凝土从连续梁0#段位置(桥墩身位置)泵送至桥面,在0#段分流向连续梁两端梁段输送。对于混凝土泵管在0#段处的分流,目前现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在0#段处同时设好通向梁段浇筑点的泵管,施工时利用90度弯管先与一端泵管接通,浇筑一定数量混凝土后,拆除该端直管与弯管的连接,将弯管旋转180度,将弯管与另一端泵管接通,整个施工过程需反复的拆除连接弯管,实现混凝土在设计允许条件下的相对平衡浇筑;二在0#段处设置自制的三通管,实现将混凝土同时向梁体两端输送。方法一的不足之处在于反复的拆、接管所耗的人工量大、分流换管时间较长(一般平均每次拆接管时间约为15分钟);方法二在分流后泵送能力被削弱,混凝土泵管堵管的情况多,且由于从0#段通向两浇筑梁段泵管的实际阻力不同,两端的混凝土流速存在差异,实际浇筑并不能完全做到平衡浇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所耗的人工量大、分流换管时间长和分流后泵送能力被削弱,混凝土泵管易堵,难以完全达到平衡浇筑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以达到在不增加混凝土泵送设备,不削弱泵送能力的情况下的方便、快捷、高效分流的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千斤顶顶推位于滑槽中的滑动板,从而带动混凝土泵管主管移动,进而实现混凝土分流切换,每次分流切换后,混凝土浇筑量控制在设计允许的不平衡荷载范围内;通过反复切换最终使连续梁悬臂灌注施工,实现在设计允许情况下的相对平衡浇筑。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包括滑槽板、滑动板、主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 限位板、千斤顶、底座,其中底座与滑槽板的底端焊接,滑槽板的顶端连接千斤顶,滑槽板为截面为U型的板,中间部位开设有两个分流孔,滑动板设置在滑槽板的滑槽内,滑动板中部开设有流通孔,背部与主管焊接,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均为弧形泵管,一端在滑槽板分流孔对应处于与滑槽板背部焊接,另一端与分流方向的泵管连接,限位板为两块钢板,分别焊接在滑槽板两端的槽口处。使用时,底座连接固定整个装置、支承千斤顶并为千斤顶提供反力,滑动板在滑槽板的滑槽内滑动,从而带动焊接在滑动板背部的主管沿滑槽移动, 限位板对主管的位置进行定位限制,当主管移动到与限位板刚好接触时,主管正好与其中的一根分流管连通,千斤顶可根据连续梁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利用既有的26t或60t规格千斤顶,其作用是顶推滑板沿滑槽移动,实现主管与分流管的对接。所述的滑槽板为长度为600mm,厚度为25mm,截面为U型的钢板,分流孔Φ 125mm ; 滑动板为长度为800mm,宽度为200mm,厚度为25mm的钢板;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为半径为500mm的90°的弧形泵管。加工制作时,分流管、主管与滑槽板、滑动板之间的焊缝高度应不小于泵管厚度, 滑槽板与滑动板必须采用机械加工,加工完成后滑动板与滑槽上下的空隙应小于0. 5mm,滑槽板槽底与滑动板滑动面应密贴,组装前在滑动面上涂上润滑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耗人工量小,耗时短,在连续梁施工过程中,采用人工拆接管倒换分流,原来的人工倒管需工人4 5人,且需塔吊等起重设备配配合进行,平均耗时约15分钟,按每次混凝土浇筑分流切换8次考虑,采用本技术后,可节省人工3 4人,节省混凝土浇筑时间1小时57分;(2)施工更有保障,梁体两端混凝土浇筑数量,可根据现场荷载平衡需求情况灵活控制,当采用原有的在0#段处设置自制三通管时,存在分流后送能力被削弱,混凝土泵管堵管的概率增大,当发生堵管时,每次处理耗时约1 2小时,且由于从0#段通向两浇筑梁段泵管的实际阻力存在差异,实际浇筑并不能完全做到平衡浇筑。本技术在整个混凝土分流操作过程中,只需1人即可完成,两端千斤顶倒换可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完成,通过实际应用,整个混凝土分流切换在15 20秒即可完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图4为图1中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滑槽板、2-滑动板、3-主管、4-第一分流管、5-第二分流管、6_限位板、 7-千斤顶、8-底座、9-分流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包括滑槽板1、滑动板2、主管3、第一分流管4、第二分流管5、限位板6、千斤顶7、底座8,其中底座8与滑槽板1的底端焊接,滑槽板1的顶端连接千斤顶7,滑槽板1为截面为U型的板,中间部位开设有两个分流孔9,滑动板2设置在滑槽板1的滑槽内,滑动板中部开设有流通孔,背部与主管3焊接,第一分流管4和第二分流管5均为弧形泵管,一端在滑槽板分流孔9对应处于与滑槽板1背部焊接, 另一端与分流方向的泵管连接,限位板6为两块钢板,分别焊接在滑槽板1两端的槽口处。其中滑槽板1为长度为600mm,厚度为25mm,截面为U型的钢板,分流孔Φ 125mm ; 滑动板2为长度为800mm,宽度为200mm,厚度为25mm的钢板;第一分流管4和第二分流管5为半径为500mm的90°的弧形泵管。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滑槽板(1)、滑动板(2)、主管(3)、第一分流管(4)、第二分流管(5)、限位板(6)、千斤顶(7)、底座(8),所述底座(8)与滑槽板 (1)的底端焊接,滑槽板(1)的顶端连接千斤顶(7),滑槽板(1)为截面为U型的板,中间部位开设有两个分流孔(9),滑动板(2)设置在滑槽板(1)的滑槽内,滑动板中部开设有流通孔,背部与主管(3)焊接,第一分流管(4)和第二分流管(5)均为弧形泵管,一端在滑槽板分流孔(9)对应处于与滑槽板(1)背部焊接,另一端与分流方向的泵管连接,限位板(6)为两块钢板,分别焊接在滑槽板(1)两端的槽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滑槽板(1)为长度为600mm,厚度为25mm,截面为U型的钢板;所述分流孔(9) Φ 125mm ;所述的滑动板(2) 为长度为800mm,宽度为200mm,厚度为25mm的钢板;所述的第一分流管(4)和第二分流管(5)为半径为500mm的90°的弧形泵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人工量大、分流换管时间长和分流后泵送能力被削弱,难以完全达到平衡浇筑的问题。包括滑槽板、滑动板、主管、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限位板、千斤顶、底座,其中底座与滑槽板的底端焊接,滑槽板的顶端连接千斤顶,滑槽板为截面为U型的板,中间部位开设有两个分流孔,滑动板设置在滑槽板的滑槽内,滑动板中部开设有流通孔,背部与主管焊接,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均为弧形泵管,一端在滑槽板分流孔对应处于与滑槽板背部焊接,另一端与分流方向的泵管连接,限位板为两块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泵送分流转换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滑槽板(1)、滑动板(2)、主管(3)、第一分流管(4)、第二分流管(5)、限位板(6)、千斤顶(7)、底座(8),所述底座(8)与滑槽板(1)的底端焊接,滑槽板(1)的顶端连接千斤顶(7),滑槽板(1)为截面为U型的板,中间部位开设有两个分流孔(9),滑动板(2)设置在滑槽板(1)的滑槽内,滑动板中部开设有流通孔,背部与主管(3)焊接 ,第一分流管(4)和第二分流管(5)均为弧形泵管,一端在滑槽板分流孔(9)对应处于与滑槽板(1)背部焊接,另一端与分流方向的泵管连接,限位板(6)为两块钢板,分别焊接在滑槽板(1)两端的槽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上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