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05878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包括:封装体与适用于安装在封装体上的封装盖;所述封装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封装体底面,所述隔板将封装体分为用于放置电池模块的第一区域与用于放置电池管理单元的第二区域。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间线束与其他布线发生接触,且易于识别。(*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行业,传统汽车采用内燃机提供动力,然而,内燃机在提供动力时需消耗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车尾气,污染环境。并且随着地球化石燃料的日益减少,人们开始考虑新的能源途径,这样混合动力汽车应运而生,混合动力是指由化石燃料与蓄电池共同提供动力。与传统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各种外接设备,例如空调、音响设备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各种外接设备的供电量需求也变大。在传统汽车中一般是采用低压铅酸蓄电池对各种外接设备供电,而在混合动力汽车一般采用的是蓄电性能高的蓄电池供电,例如锂离子蓄电池,这是因为传统汽车在启动过程中需要蓄电池提供电流启动发动机,随着车型变大,发动机排量也越大,因此需要蓄电池提供的电流也越大,一般微型车的电池容量在32 45Ah之间,小型车在42 60Ah之间,中高级大排量车一般在60 90Ah之间,豪华型大排量车型甚至会用到120Ah左右容量的蓄电池,因此传统汽车12V蓄电池电池容量一般较大,这造成蓄电池重量大且占体积大;但混合动力汽车搭载有高压动力电池组及驱动电机,在启动过程中利用高压电池组给驱动电机提供电流直接启动发动机,对蓄电池的启动电流要求大大降低,因此,混合动力汽车中使用的蓄电池电池容量一般都比较小,同时由于锂离子蓄电池能量密度大,所以锂离子蓄电池重量轻且占用体积小,这有利于汽车轻型化及节省空间;此外,锂离子蓄电池与低压铅酸蓄电池相比,还有以下优势锂离子蓄电池的循环寿命一般是传统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4-5倍;锂离子蓄电池充放电效率较高,有利于节能;锂离子蓄电池不含重金属有害物质,环保。与传统汽车低压铅酸蓄电池不同的是,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例如锂离子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电池管理单元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电流、电压过大过小、温度情况等进行控制以延长寿命。现有技术中,为把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固定在汽车上,一般先将几个蓄电池单元串联后封装在电池箱里,把电池管理单元封装在其它的外壳里,然后分别固定电池箱与外壳。这样做有以下2点不足1)由于蓄电池电池模块与电池管理单元分别封装,造成两者之间的布线变长,这些布线会与其他布线发生接触,难以识别并且还有可能发生短路;2)由于蓄电池电池模块与电池管理单元分别封装,导致蓄电池模块布局不紧凑, 集成化不高,占用体积大。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避免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间线束与其他布线发生接触,且易于识别,同时蓄电池模块布局紧凑,集成化高,占用体积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出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避免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间线束与其他布线发生接触,且易于识别,同时蓄电池模块布局紧凑,集成化高,占用体积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包括封装体与适用于安装在封装体上的封装盖,所述封装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封装体底面,所述隔板将封装体分为用于安装电池模块的第一区域与用于安装电池管理单元的第二区域。可选地,所述封装体内侧四角设置有柱体,所述柱体垂直封装体底面,所述柱体上有螺纹孔;所述封装盖内侧四角设置有柱体,所述柱体垂直封装盖顶面,所述柱体上有通孔;所述封装盖的柱体与封装体的柱体匹配,所述封装盖的螺纹孔与封装体的通孔匹配,所述封装体与封装盖通过螺栓固定。可选地,所述封装体柱体为四分之一圆柱,所述封装盖柱体为四分之一圆柱。可选地,所述隔板高度低于所述封装体侧壁高度。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一对卡槽,所述卡槽平行于所述隔板。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隔板与封装体侧壁夹角处设置柱体。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隔板与封装体侧壁夹角处设置的柱体为直角柱。可选地,临近所述第一区域的封装体侧壁设置镂空结构。可选地,临近所述第二区域的封装体侧壁设置加强肋,所述加强肋为非镂空结构。可选地,相邻的镂空结构间距离相等,相邻的非镂空结构间距离相等,所述距离大于镂空结构的宽度。可选地,所述封装体底面上设置向外伸出的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第四凸块,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平行且与第一封装体侧面相接,第三凸块与第四凸块与第二封装体侧面相接,所述第一封装体侧面与所述第二封装体侧面为所述封装体侧面中相对的两个,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三凸块相对,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四凸块相对;所述凸块上有通孑L。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第四凸块上分别设置第一加强块、第二加强块、第三加强块、第四加强块,所述第一加强块与所述第二加强块与所述第一封装体侧面相接,所述第三加强块与所述第四加强块与所述第二封装体侧面相接。可选地,所述封装盖背面设置有两个凸体,所述封装盖与所述封装体固定时,所述凸体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可选地,所述封装盖设置用于封装结构正极引线接头穿出的第一通孔与用于封装结构负极引线接头穿出第二通孔。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周边设置正极标志,所述第二通孔周边设置负极标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混合动力汽车通过采用封装体与封装盖对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进行封装,所述封装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封装体底面,所述隔板将封装体分为用于放置电池模块的第一区域与用于放置电池管理单元的第二区域,利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布置电池模块与电池管理单元相连的线束,避免了与其他布线发生接触,同时封装结构布局紧凑,集成化高,占用体积小;进一步地,所述封装盖设置用于封装结构正极引线接头穿出的第一通孔与用于封装结构负极引线接头穿出的第二通孔,利用了凸块上的通孔,达到了简化汽车布线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封装盖正面第一通孔周边设置正极标志,所述封装盖正面第二通孔周边设置负极标志,使电池模块与电池管理单元相连的线束易于识别。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中的封装体的俯视图;图2是图1封装体在虚线A-A’处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中的封装体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中的封装体的左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中的封装体的仰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中的封装盖的仰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封装结构中的封装盖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混合动力汽车中采用封装体与封装盖对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进行封装,避免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间线束与其他布线发生接触,且易于识别,同时蓄电池模块布局紧凑,集成化高,占用体积小。基于此,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包括封装体与适用于安装在封装体上的封装盖,所述封装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封装体底面,所述隔板将封装体分为用于放置电池模块的第一区域与用于放置电池管理单元的第二区域。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由于重点在于说明本技术的原理,所以没有按比例制图。以12V锂离子蓄电池为例,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汽车12V锂离子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体与适用于安装在封装体上的封装盖;所述封装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垂直于封装体底面,所述隔板将封装体分为用于放置电池模块的第一区域与用于放置电池管理单元的第二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仕平郝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