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器及其分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788323 阅读:8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属于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领域的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器及其分离方法。该分离器由三元催化器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构成;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由尾气分离装置、二氧化碳吸收器、混合器构成;尾气分离装置的一条外接管道与二氧化碳吸收器相连通;尾气分离装置的另一条外接管道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外接管道汇合与混合器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廉价的活性炭纤维作为填充材料,提高了对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并且降低了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了汽车尾气对温室效应的加剧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气污染治理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据国际能源署(IEA)估算,我国 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 5亿吨,其中约75%是电站和工业部门排放的,交通运输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分担率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00年的8%。预计未来20年内,电站和工业部门的分担率将保持2000年水平,而交通运输部门的分担率将上升到1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将愈来愈大。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占总排放量的1/5,但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着,2010年全球汽车量已增到10亿辆。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并以每年5%的基数上升。因此,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的减排对遏止温室效应同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减少汽车尾气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经过以下三条途径。第一,也是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改变汽车的动力。如开发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此途径使汽车根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污染气体。第二,改善现有的汽车动力装置和燃油质量。采用设计优良的发动机、改善燃烧室结构、采用新材料、提高燃油质量等都能使汽车排气污染减少,但是不能达到“零排放”。第三,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适用于大量在用车和新车的净化技术,即机外净化技术,也就是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安装各种净化装置,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此途径无法达到“零污染”,但相对于前两种方法,其成本低,且可实现减排的效果。目前,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法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空气分离/烟气循环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去除汽车尾气二氧化碳的效率都不高。纳米材料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具有如下优点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化学活性和表面能,很容易与外来的原子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作为吸附剂,纳米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PH适用范围宽;选择性高;且可以再生。近年来,微孔材料和中孔材料在环境保护,化工,石油,天然气,食品和制药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非极性气体,以活性炭纤维或碳纳米管作为吸附材料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均有大量的报道。尤其是活性炭纤维,其价格相对于碳纳米管低廉许多,但性价比较高;相对于化学吸收法,该方法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分离效果好,动力和能源费用少,设备占地面积少,操作简便且可实现再生,有望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分离方面得到工业应用。多孔的碳材料对非极性气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般而言,吸附能力取决于多孔碳材的平均孔径。在微孔中,由于碳壁对二氧化碳吸引力很强,在整个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均很高。但随着孔径的增大,碳壁对远离的二氧化碳分子的吸引力快速衰减,因此仅在碳壁附近,二氧化碳的密度较高。当孔径很大时(如大孔,孔径> lOOnm),孔中大部分位置, 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本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大致相当,从而导致吸附能力下降。常见的多孔碳材,如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和碳纳米管,其平均孔径相距较大,活性炭具有大量的大孔, 少量的中孔以及很少量的微孔,故吸附能力不强;碳纳米管则相反,大部分的孔均为微孔, 故吸附能力很强。介于两者之间的活性炭纤维具有相当大量的微孔,但同时又有一定量的中孔和大孔,故吸附能力比远高于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的灰份低,其主要元素是碳,碳原子在活性炭纤维中以类石墨微晶的乱层堆叠形式存在,三维空间有序性较差,经活化后生成的孔隙中,90%以上为微孔,构成了活性炭纤维的大量内表面。活性炭纤维具有较大的外表面积,而且大量微孔都开口在纤维表面,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分子吸附的途径短,吸附质可以直接进入微孔,这为活性炭纤维的快速吸附,有效地利用微孔提供了条件。活性炭纤维孔隙结构另一个特点是孔径分布狭窄,孔径比较均勻,暴露在纤维表面的大部分是2nm左右的微孔。其比表面积较大,可吸附处理低浓度废气或具有高活性物质。活性炭纤维因具有发达的微孔结构,故对CO2有很好的吸附能力,比活性炭大几倍至几十倍。其不仅吸附量大,且吸附速度快、脱附速度快、 吸附层薄,对低浓度(X)2亦有很好的吸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方法。一种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该分离器由三元催化器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构成;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由尾气分离装置3、二氧化碳吸收器4、混合器5构成;尾气分离装置3—条外接管道与二氧化碳吸收器4相连通;尾气分离装置3另一条外接管道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的外接管道汇合与混合器5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由金属外壳6、陶瓷格栅底板7和活性炭纤维8构成。一种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a、在汽车二氧化碳吸收器4填充活性炭纤维;b、开动汽车,产生的汽车尾气先进入三元催化剂经还原反应去除氧气;C、还原后的汽车尾气进入尾气分离装置3,将气体分为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气体;d、二氧化碳气体进入二氧化碳吸收器4被吸附,其他气体进入混合器5处理,经二氧化碳吸收器4吸附后剩余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混合器5处理;e、经混合器5处理后的气体排入大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器,结构简单,采用廉价的活性炭纤维作为填充材料,提高了对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降低了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了汽车尾气对温室效应的加剧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的吸附曲线;图2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的吸附效率曲线;图3为二氧化碳分离器安装位置示意图;图4为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示意图5为二氧化碳吸收器剖视图;图中,1-三元催化器、2-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构成、3-尾气分离装置、4-二氧化碳吸收器、5-混合器、6-金属外壳、7-陶瓷格栅底板、8-活性炭纤维。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吸附效率和吸附量的对比通过实验室模拟,对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做了对比。实验条件是纯 CO2气体;活性炭纤维;活性炭;直径IOOmm长800mm的玻璃管;氢氧化钙溶液(吸附残余的 CO2气体)。一、预处理(活性炭纤维可能已被污染或已经吸附了(X)2气体,需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处理)。将活性炭纤维放入真空烘箱(本实验使用的为ZDF-5060型烘箱)中在150°C下烘烤或用沸水煮沸清洗3次。二、测定常温下活性炭纤维对纯(X)2的饱和吸附量。1.称取活性炭纤维^g。2.将活性炭纤维均勻塞于玻璃管中,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其总重量,记录数据。 开始通气,每5min记录一次重量值,一小时后,每IOmin记录一次。3.持续通气,直至数据恒定,此时活性炭纤维达到饱和吸附。4.取出活性炭纤维并再次称重。5.活性炭纤维再生活性炭纤维的再生方法主要有热分解法、湿式氧化再生、溶解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微波辐照再生法等。三、测定常温下活性炭对纯CO2的饱和吸附量,实验步骤同二中1-3。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绘制出活性炭纤维和活性炭的吸附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曲线A为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曲线;曲线B为活性炭的吸附曲线。由图1可以得出,曲线A的斜率明显大于曲线B的斜率,这说明活性炭纤维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速率更大,效率更高;曲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该分离器由三元催化器(1)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构成;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由尾气分离装置(3)、二氧化碳吸收器(4)、混合器(5)构成;尾气分离装置(3)一条外接管道与二氧化碳吸收器(4)相连通;尾气分离装置(3)另一条外接管道和二氧化碳吸收装置(2)的外接管道汇合与混合器(5)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珊黄国和张晓东安春江魏佳姚尧李晟阳艾利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