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82999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主体部及所述对接部;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带线端子以及线缆,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带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与锁扣部,所述带线端子对应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锁扣部,所述线缆连接器还设有锁扣件,用于锁扣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带线端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之线缆连接器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产品可靠度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涉及一种与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习知线缆连接器之端子一般为片状闸刀式端子,该类片状闸刀式端子与带线端子相互铆合或者以其他方式紧配合后,端子导电性能极易受到两者接触面积之影响,在使用上容易产生阻抗,以至于会有热源产生。很明显的,热源会使产品温度升高,继而使线缆连接器安全性降低。此外,片状闸刀式端子与带线端子若以紧配合方式固定,在使用上如不小心拉扯到线材,则带线端子容易与片状闸刀式端子相脱离,产品可靠度被降低,甚至可能影响到系统端功能。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之线缆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产品可靠度高之线缆连接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主体部及所述对接部;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带线端子以及线缆,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带线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与锁扣部,所述带线端子对应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锁扣部,所述线缆连接器还设有锁扣件,用于锁扣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带线端子。进一步地,所述锁扣件包括螺帽与螺丝,所述螺帽容置于所述导电端子锁扣部内, 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带线端子及所述锁扣部从而与所述螺帽配合锁紧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带线端子。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侧缘上向内延伸形成有若干平台,用于限定收容于所述导电端子内之所述螺帽。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包括一对接触片。进一步地,所述每一接触片向后延伸有固持部,每一固持部的末端形成有折弯,所述锁扣部由所述折弯迭置而成。进一步地,所述折弯形成有卡扣部,用于将每对折弯卡扣在一起形成所述锁扣部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的锁扣部及所述带线端子均开设有相互贯通的通孔,用于穿设所述锁扣件。进一步地,所述带线端子具有连接线缆的线缆端及连接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端, 所述固定端上设有通孔用于穿设所述锁扣件,所述线缆端呈圆筒形用于电性并机械连接线缆。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呈「U」型,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形成于「U」型底部之所述锁扣部以及一对相对延伸的接触片,该对接触片构成所述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锁扣部与所述接触部的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形成有固持弹片,所述端子收容槽内部上开设有凹槽用于收容所述固持弹片,从而将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收容槽包括位于收容部内的第一槽道及位于主体部后部的第二槽道,所述第一槽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槽道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道与所述第二槽道之间还形成有隔离壁,所述螺帽放置于所述隔离壁与所述导电端子锁扣部之间。本技术以螺丝锁附的方式将带线端子与导电端子结合,如此除了可避免带线端子容易被扯落,增加产品可靠度外,还可增加导体间接触面积,以降低其阻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的端子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的组配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端子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端子的再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与导电端子20电性连接的带线端子30、机械地连接所述导电端子20与带线端子30的锁扣件40以及电性连接所述带线端子30的线缆50。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连接器100具有四组导电端子20、带线端子30以及锁扣件40,但是导电端子 20、带线端子30之数量不加以局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不同数目。请继续参阅图1、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和自主体部11向前延伸而出的对接部12。绝缘本体10内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101贯通所述主体部11与对接部12,用于对应收容导电端子20。特别参照图4所示,每一端子收容槽101均包括位于对接部12的第一槽道102与位于主体部11的第二槽道103。第一槽道102的宽度小于第二槽道103的宽度。在第一槽道102与第二槽道103之间还形成有隔离壁104。端子收容槽 101内壁临近所述第二槽道103处开设有凹槽105。可以理解的,所述凹槽105也可以根据端子形状开设于端子收容槽内的其他位置。凹槽105与导电端子20之配合结构将在下文予以详细说明。特别的,所述绝缘本体10主体部11后侧还形成有若干间隔部112用于区隔所述导电端子20,防止可能发生的短路等状况。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4所示,每一导电端子20、带线端子30、锁扣件40及线缆50 构成一个端子组。每一导电端子20大体呈「U」型,其包括接触部21、与接触部21相连接之固持部22以及锁扣部23。所述接触部21包括一对相对延伸的接触片211。所述固持部 22自接触片211向后延伸,固持部22末端形成有折弯220。所述折弯220相互迭加形成所述锁扣部23。需要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0是由两片端子组合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0也可以由一片端子板材制成,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所谓「U」型底部则构成所述锁扣部23。在所述固持部22上还设有固持弹片24,当导电端子20插入端子收容槽101,则所述固持弹片M卡持于所述凹槽105内,继而将导电端子2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0。所述锁扣部23上开设有通孔(未标号)用于穿设所述锁扣件40,具体配合方式将在下文阐述。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片211与相应固持部22之间还倾斜连接有一段连接部25。继续参阅图3并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带线端子30包括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20 锁扣部23的固定端31以及连接线缆50的线缆端32。所述固定端31上开设有通孔(未标号)用于穿设所述锁扣件40。所述线缆端32呈圆筒形状。可以理解的,所述固定端31与所述线缆端32的具体结构是可以根据应用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40包括螺帽41及与之相配合的螺丝42。所述螺丝42 穿过所述带线端子30固定端31的通孔、所述导电端子20锁扣部23的通孔,再组入所述螺帽41内,从而将导电端子20与带线端子30稳固结合。当然,所述锁扣件40亦可采用其他锁扣组件或者锁扣方式,凡能用于将导电端子20与带线端子30机械地结合在一起之零部件均可视为本技术所述之锁扣件40。于此,不再一一列举。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之本技术之导电端子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0a亦是由两片端子组合而成,其包括平行延伸的接触部21a、自接触部21a向后延伸的固持部22a以及锁扣部23a。类似的,所述锁扣部23a是由固持部2 末端折弯220a 迭加后形成。特别的,所述折弯220a分别形成有突起26a与卡钩27a,两者相配合构成卡扣部,从而紧密结合两个折弯220a。请继续参阅图6所示之本技术之导电端子再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0b与前述其他实施例导电端子的结构基本相同,于此不再赘述。特别的,所述导电端子20b侧缘上向内延伸形成有若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绝缘本体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主体部及所述对接部;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带线端子以及线缆,所述线缆电性连接于所述带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与锁扣部,所述带线端子对应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锁扣部,所述线缆连接器还设有锁扣件,用于锁扣导电端子与相应的带线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王锦立洪永炽高敏珊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