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正、反向插接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63461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正、反向插接的连接器,包括有屏蔽金属外壳和装于该屏蔽金属外壳内的绝缘座及端子组,该屏蔽金属外壳前端设置有插接口,该绝缘座包括有基部和舌板部,该舌板部位于前述插接口中间并将前述插接口分隔成上下设置的两个相同的容纳空间,前述端子组于舌板部上、下表面分别形成有供相应对插件连接的接触部,具体系通过第一端子组之每个第一端子具有U形接触部勾于舌板部前端以形成位于舌板部上下表面的接触面,并第二端子组之每个第二端子具有分布于舌板部上下表面的两个第二接触部;藉此,相应对插件正向或反向插入前述插接口内时,均可以实现有效地连接,从而,实现了相应对插件之不分方向插拔使用,给人们提供了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可正、反向插接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也在飞速发展,而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到连接器, 例如,电脑,尤其是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应用于电脑上的相关连接器也快速发展。现有的连接器之插入方向单一,且其方向特征不够明显,可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需要进行较多的插拔动作,因此,常常出现使用者无法正确地将对插件插入连接器内的现象,而且,插错方向时,可能由于使用者仍施力向前插入,从而造成连接器及对插件之后续使用时接触不良甚至损坏,如此,一方面,使用时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得使用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正、反向插接的连接器,其相应插接件可以正、反向插接,其使用方便,克服了传统连接器之插入方向单一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种可正、反向插接的连接器,包括有屏蔽金属外壳和装于该屏蔽金属外壳内的绝缘座及端子组,该屏蔽金属外壳前端设置有插接口,该绝缘座包括有基部和舌板部,该舌板部位于前述插接口中间并将前述插接口分隔成上下设置的两个相同的容纳空间,以及, 该舌板部上设置有第一端子槽和第二端子槽;该端子组包括有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该第一端子组位于前述第一端子槽内,该第一端子组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端子,每个第一端子具有U形接触部,该U形接触部勾于前述舌板部前端并于舌板部上、下表面处各形成一接触面;该第二端子组位于前述第二端子槽内,该第二端子组包括有复数个第二端子,每个第二端子包括有一个第二焊接部和分别位于前述舌板部上、下端面处的两个第二接触部,并该两第二接触部共同连接于该第二焊接部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每个第二端子的两第二接触部系呈上下对称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舌板部前端开设有U形槽,前述第一端子之U形接触部位于该U形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舌板部下端面开设有V形限位槽,前述U形接触部之尾端嵌于该V形限位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U形接触部的尾端为渐薄之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每个第二端子包括有一 U形连接部,该U形连接部包括有竖直设置的侧板和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该侧板连接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前述第二焊接部自第二连接板后端向下折弯延伸而成,以及,自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前端均向前延伸形成有延伸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两延伸部延伸部上设置有卡扣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部上方加设有一压盖部,该压盖部压于前述各第一端子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盖部两侧向外凸设有卡条,相应地,前述基部两侧分别向上形成有延伸板,该两延伸板内侧均开设有卡槽,前述卡条相应嵌于该卡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条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限位凸部,以及,前述卡槽内设置有第二限位凸部,该第一限位凸部之前端面抵于第二限位凸部之后端面上。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主要系通过将舌板部设置于前述插接口中间,由此,将插接口分隔成上下设置的两个相同的容纳空间,前述端子组于舌板部上、下表面分别形成有供相应对插件连接的接触部,藉此,相应对插件正向或反向插入前述插接口内时,均可以实现有效地连接,从而,实现了相应对插件之不分方向插拔使用, 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其次,将端子组设计为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中每个第一端子设计有U形接触部勾于前述舌板部前端并于舌板部上、下表面处各形成一接触面;以及,第二端子组中每个第二端子系由一个第二焊接部连接两个对称设置且分布于舌板部上、下表面的第二接触部;通过前述端子组之结构来实现每个端子于舌板部上下表面均具有供对插件连接的接触面,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再者,将前述第一端子之U形接触部尾端设计为渐薄之结构,并相应于前述绝缘座上设置有V形限位槽,这样,U形接触部可以很顺利地插入前述V形限位槽内,并由此实现对第一端子的进一步固定,使得第一端子更加稳固地安装于前述绝缘座上。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图;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图;图5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端子的立体结构示图图6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中绝缘座的立体结构示图;图7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正向插接状态图;图8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反向插接状态图。附图标识说明10、屏蔽金属外壳20、绝缘座21、基部211、延伸板212、卡槽213、第二限位凸部22、舌板部23、压盖部 231、凸块232、卡条 221、第一端子槽 223、U形槽30、端子组31、第一端子 30b、第二端子组 321、第二焊接部 323、U形连接部 3232、第一连接板 3214、延伸部40、插接口 60、对插件。233、第一限位凸部222、第二端子槽224、V形限位槽30a、第一端子组311、U形接触部32、第二端子322、第二接触部3231、侧板3233、第二连接板3215、卡扣部 50、容纳空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屏蔽金属外壳10和装于该屏蔽金属外壳10内的绝缘座20及端子组30,该屏蔽金属外壳 10前端设置有插接口 40。结合图1和4所示,该绝缘座20包括有基部21和舌板部22,当该绝缘座20安装于前述屏蔽金属壳10内时,该舌板部22位于前述插接口 40中间并将前述插接口 40分隔成上下设置的两个相同的容纳空间50 ;该舌板部22上设置有第一端子槽221和第二端子槽222,并该舌板部22前端开设有U形槽223 ;以及,于本实施例中,于前述基部21上设置有一压盖部23,该压盖部23压于下述各第一端子31上,以对各第一端子31进行很好地定位,防止各第一端子31出现向上翘起的现象;具体而言,该压盖部23下表面靠近前端位置设置有与下述第一端子31相同数量的凸块231,该凸块231对应压于第一端子31上,以及, 该压盖部23下表面靠近后端位置凹设有复数个嵌槽(未示出),该压盖部23两侧向外凸设有卡条232,并该卡条232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限位凸部233,相应地,前述基部21两侧分别向上形成有延伸板211,该两延伸板211内侧均开设有卡槽212,该卡槽212内设置有第二限位凸部213 ;安装好下述第一端子组30a后,再将前述压盖部23从后向前装入基部21 内时,前述卡条232相应嵌于该卡槽212内,并前述第一限位凸部233之前端面抵于第二限位凸部213之后端面上。 该端子组30包括有第一端子组30a和第二端子组30b ;该第一端子组30a位于前述第一端子槽221内,该第一端子组30a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端子31,每个第一端子31具有U形接触部311和第一焊接部,该U形接触部311位于前述该U形槽223内,并勾于前述舌板部22前端并于舌板部22上、下端面处各形成一接触面;以及,前述各第一端子31相应位于前述压盖部23的嵌槽231内,并其第一焊接部于嵌槽231后端竖直向下延伸;该第二端子组30b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正、反向插接的连接器,包括有屏蔽金属外壳和装于该屏蔽金属外壳内的绝缘座及端子组,该屏蔽金属外壳前端设置有插接口,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包括有基部和舌板部,该舌板部位于前述插接口中间并将前述插接口分隔成上下设置的两个相同的容纳空间,以及,该舌板部上设置有第一端子槽和第二端子槽;该端子组包括有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该第一端子组位于前述第一端子槽内,该第一端子组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端子,每个第一端子具有U形接触部,该U形接触部勾于前述舌板部前端并于舌板部上、下表面处各形成一接触面;该第二端子组位于前述第二端子槽内,该第二端子组包括有复数个第二端子,每个第二端子包括有一个第二焊接部和分别位于前述舌板部上、下端面处的两个第二接触部,并该两第二接触部共同连接于该第二焊接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庆镇杨国辉杨兴平
申请(专利权)人: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