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44682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它包括溢洪道、双扩散坎、分流板、垂直支撑墩、倒悬矮墙,所述分流板上游端连接溢洪道,下游端悬设于溢洪道的上方,分流板的底部用垂直支撑墩支撑,所述倒悬矮墙设置于所述分流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溢洪道的一边墙斜交,所述双扩散坎位于所述分流板的下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泄洪时,水流一部分由分流板经倒悬矮墙后扭转射出,另一部分由分流板下沿溢洪道流向双扩散坎后,射入下游河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可减少实际进入下游的入水单宽流量87%~91%,显著减轻高速射流对天然河道的破坏作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泄洪功能的水坝结构,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的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
技术介绍
滑雪式溢洪道是水利水电大坝建设中高中水头最为常见的挑流消能工。由于它可以将射流水舌抛到远离坝脚的下游,从而省去了消力池等消能防冲工程,并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滑雪式溢洪道会比其他消能工优越。但是,该消能工也有其弱点,首先挑流鼻坎结构本身因是导流结构而不是散流结构,这样,挟带巨大能量的高速水流直接射入下游河床,必然造成严重淘刷。其次,在遇到特殊地形条件,如溢洪道与河床斜交,河床狭窄,溢洪道对岸河床地质条件差,河床转弯等,使得水舌入水点难以控制,小流量挑距不足,水舌冲击本岸,大流量水舌挑距过大,冲击对岸,造成大面积河岸坍塌,给环境造成危害,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护岸工程,有时高速水流对河流的冲刷甚至影响到工程自身的安全。如福建后垄溪二级水电站,最大坝高74. 8m,挑流消能。施工渡汛时,下泄单宽流量仅40m3/S,就形成了深约IOm的巨大冲坑,冲坑最深处距大坝坝脚不到IOm处,使得大坝明显“后跟不稳”,严重影响大坝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它能有效控制高速射流落水点和下泄动能在河床中的分布,确保大坝和下游河岸安全,显著减少河床冲刷。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它包括溢洪道、双扩散坎,它还包括分流板、垂直支撑墩、倒悬矮墙,所述分流板上游端连接溢洪道,下游端悬设于溢洪道的上方,分流板的底部用垂直支撑墩支撑,所述倒悬矮墙设置于所述分流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溢洪道的一边墙斜交,所述双扩散坎位于所述分流板的下游。进一步的,所述分流板是由一个等边梯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组成的板状结构,所述等边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底边重合,所述分流板的上游端宽度小于下游端宽度。进一步的,所述垂直支撑墩是纵截面为三角形的楔体。进一步的,所述倒悬矮墙的内侧面与所述分流板的上表面的夹角为锐角。进一步的,所述倒悬矮墙设置于分流板上,位于远离河床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双扩散坎为左右边墙均外扩,纵向剖面为圆弧的结构物。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在泄洪时,水流一部分由分流板经倒悬矮墙后翻转射出,另一部分由分流板下,沿着所述溢洪道流向所述双扩散坎后,射入下游河床由于分流板、倒悬矮墙,双扩散坎不仅仅是单纯的导流结构,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一种散流的作用,把水流分散,把能量分散,经过这些结构控制后,高速水流基本上呈散粒状“均勻洒向”下游河床,实际入水单宽流量减少87% 91%,因此本技术能有效控制高速射流落水点和下泄动能在河床中的分布,确保大坝和下游河岸安全,显著减少河床冲刷,使大坝泄洪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全平面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面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分流板、垂直支撑墩的放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倒悬矮墙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它包括溢洪道1、分流板2、垂直支撑墩3、倒悬矮墙 4、双扩散坎5,所述分流板2上游端连接溢洪道1,下游端悬设于溢洪道1的上方,分流板2 的底部用垂直支撑墩3支撑,所述倒悬矮墙4设置于所述分流板2的上表面,并与所述溢洪道1的一边墙斜交,所述双扩散坎5位于所述分流板2的下游。所述分流板2是由一个等边梯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组成的板状结构,所述等边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底边重合,所述分流板2 的上游端宽度小于下游端宽度。如图3,所述垂直支撑墩3是纵截面为三角形的楔体。结合图4,所述倒悬矮墙4的内侧面与所述分流板2的上表面的夹角为锐角,并位于远离河床的另一侧。所述双扩散坎5为左右边墙均外扩,纵向剖面为圆弧的结构物。所述倒悬矮墙4用以控制下泄水流的方向和扩散度,所述双扩散坎5可挑起高速水流。由于分流板与泄洪道呈一定角度,所以泄洪时,水流一部分由分流板2经倒悬矮墙4 后翻转射出,另一部分由分流板2下,然后沿着所述溢洪道1,流向所述双扩散坎5后,射入下游河床。所述倒悬矮墙4位于远离河床的一侧,如图中河床位于右侧,倒悬矮墙4位于左侧,而且与所述分流板2的角度根据情况设置为相应的角度,一般为锐角,所以水流冲上分流板2后,经过位于左侧的倒悬矮墙4,翻滚后射到位于右侧的河床,从而与沿着泄洪道1流下的水流分开。本技术因为大坝泄洪时水流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通过所述分流板2左侧沿溢洪道1下泄,另一部分通过所述分流板2右侧沿溢洪道1下泄,第三部分水流通过所述分流板2,并经设置在分流板2的倒悬矮墙4射入下游河床。从所述分流板2左右侧流出的水流,分流了溢洪道1总泄量的1/3至1/2,使进入所述分流板2的水流单宽流量显著下降,这两部分水流在进入所述双扩散坎5之前,发生相互撞击,动能得到了消减,由于所述双扩散坎5自身的扩散作用,使这部分动能已经得到消减的水流,再经所述双扩散坎5的有效调节后射入下游河床。第三部分水流则沿所述分流板2泄出,通过在所述倒悬矮墙4的爬升后, 上翻,动能亦得到消减,然后射入下游河床。由于所述分流板2、倒悬矮墙4,双扩散坎5不仅仅是单纯的导流结构,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一种散流的作用,把水流分散,把能量分散,经过这些结构控制后,高速水流基本上呈散粒状“均勻洒向”下游河床,实际入水单宽流量减少87 % 91 %。所以,本技术能够达到拟定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它包括溢洪道、双扩散坎,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分流板、垂直支撑墩、倒悬矮墙,所述分流板上游端连接于溢洪道,下游端悬设于溢洪道的上方,分流板的底部用垂直支撑墩支撑,所述倒悬矮墙设置于所述分流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溢洪道的一边墙斜交,所述双扩散坎位于所述分流板的下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它包括溢洪道、双扩散坎,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分流板、垂直支撑墩、倒悬矮墙,所述分流板上游端连接于溢洪道,下游端悬设于溢洪道的上方,分流板的底部用垂直支撑墩支撑,所述倒悬矮墙设置于所述分流板的上表面,并与所述溢洪道的一边墙斜交,所述双扩散坎位于所述分流板的下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旁侧溢洪道双层分离泄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是由一个等边梯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组成的板状结构,所述等边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底边重合,所述分流板的上游端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岩杨首龙黄永福巫礼明林小富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