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块部件和使用该滑块部件的四通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00837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制冷控制领域,涉及一种滑块部件和使用该滑块部件的四通换向阀。其滑块部件包括带有流体腔室(3)的滑块主体(2)和支撑杆件(1),所述支撑杆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腔室(3)中的杆部(11)和嵌入在所述流体腔室(3)的内壁中的支撑端部(1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件(1)的杆部(11)的外缘部横向截面为半圆形或椭圆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支撑杆件的杆部在内腔的体积,改变流体流动轨迹,减少了流体在滑块内腔流动时出现的紊流现象和流体在滑块内腔的流量损失。(*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制冷控制领域,涉及一种滑块部件和使用该滑块部件的四通换向阀
技术介绍
四通换向阀主要由电磁线圈、导阀和主阀组成。在控制过程中,通过电磁线圈与导阀的共同作用实现主阀的换向,以切换制冷工质的流通方向,从而使得热泵型空调在制冷和制热两种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实现夏天制冷、冬天制热的一机两用的目的。图1为应用于制冷系统中的四通换向阀的主阀结构示意图。四通换向阀的主阀 100的阀腔107由一个圆筒状的金属管状的阀体102在两端各焊接一个端盖108构成的,阀腔107内的连杆103的两端通过安装螺钉6固定连接有两个活塞部件101。两个活塞部件 101’将阀体的阀腔密闭分隔成主腔室和左/右腔室。与圆筒状的金属管状的阀体102具有相同圆弧段的“D”形结构的阀座105焊接在阀体102上,阀芯104抵接阀座105作相对滑动。接管106c、接管106s和接管106e焊接在阀座105上并与腔室107连通、接管106d焊接在阀体上并与腔室107连通。接管106d与压缩机110的出气端口连通、接管106s与压缩机110的吸气端口连通、接管106e与室内热交换器140连通、接管106c与室外热交换器120连通。这样,通过主阀100内部的活塞部件101带动阀芯104相对于阀座105滑动,从而实现制冷和制热两种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当系统需要切换成制冷工作状态时,阀芯104滑动至左侧,左端的活塞部件101,与左端的端盖108抵接,接管106e和接管106s连通、接管106d和接管106c 连通,此时系统内部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为压缩机110 —接管106d —接管106c —室外热交换器120 —节流元件130 —室内热交换器140 —接管106e —接管106s —压缩机110 ; 当系统需要切换成制热工作状态时,阀芯104滑动至右侧,右端的活塞部件101与右端的端盖108抵接,接管106c和接管106s连通、接管106d和接管106e连通,此时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为压缩机110 —接管106d —接管106e —室内热交换器140 —节流元件130 —室外热交换器120 —接管106c —接管106s —压缩机110。其现有技术中主阀的滑块部件如图2A和图2B所示,包括带有流体腔室的滑块主体和置于所述流体腔室内的支撑杆件,其支撑杆件为简单的圆柱型结构,因支承棍与滑块装配后,其位置在滑块内腔中深入过深,影响流体在滑块腔体内的流动,流体流动阻力较大。所以如何改进滑块部件的结构是本
的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滑块部件和使用滑块部件的四通换向阀,通过结构改进以减小支承棍对流体的阻力,达到提高产品性能和节能的目的。为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向阀的滑块部件,包括带有流体腔室的滑块主体和置于所述流体腔室内的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腔室中的杆部和嵌入在所述流体腔室的内壁中的支撑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件的杆部的外缘部由圆弧面和平面构成。优选地,如上述换向阀的滑块部件,所述支撑杆件的杆部的横向截面为半圆形。进一步,如上述换向阀的滑块部件,所述支撑杆件的支撑端部的横向截面为圆形。进一步,如上述换向阀的滑块部件,所述支撑杆件为非金属塑料材料制成。 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换向阀的滑块部件,包括带有流体腔室的滑块主体和置于所述流体腔室内的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腔室中的杆部和嵌入在所述流体腔室的内壁中的支撑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件的杆部的外缘部为椭圆形。进一步,如上述换向阀的滑块部件,所述支撑杆件的支撑端部的横向截面为圆形。同时,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四通换向阀,包括主阀、导阀和电磁线圈,其主阀包括阀体、端盖、置于所述阀体内的阀座和通过连杆驱动相对于所述阀座滑动的滑块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部件使用上述滑块部件结构。本技术公开的滑块部件和使用该滑块部件的四通换向阀,其支撑杆件的杆部的外缘部为半圆形或椭圆形,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保持支撑强度不减小的前提下,减少了支撑杆件的杆部在内腔的体积,改变流体流动轨迹,减少了流体在滑块内腔流动时出现的紊流现象和流体在滑块内腔的流量损失,可以有效改善滑块内腔的流通通道结构,减少能量损失。附图说明图1 应用于制冷系统中的四通换向阀的主阀结构示意图;图2A 现有技术的滑块部件结构示意图;图2B:图2A的剖视图;图3A 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B 图3A的剖视图;图4A 图3A/图;3B中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B 图4A的左剖视图;图5A 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B 图5A的左剖视图;图6A 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B 图6A的左剖视图;图7A 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B 图7A的左剖视图。图中符号说明I-支撑杆件;2-滑块主体;21-内腔;3-流体腔室11-杆部;12/12A-支撑端部;13/14-圆弧面、1-5平面100-主阀;200-导阀;110-压缩机;120-室外热交换器;130-节流元件;140-室内热交换器;101-活塞部件;102-阀体;103-连杆;104-滑块部件;105-阀座;106c/106d/106s/106e107-阀腔;108-端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图3A为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剖视图;图4A为图3A/图;3B中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左剖视图;。如图3ΑΛΒ和图4A/4B所示。滑块部件104的滑块主体3大致呈长方形的碗状结构,其碗状部构成流体腔室3,支撑杆件1的横向截面为半圆形的杆状结构,其两端作为支撑端部12嵌入在流体腔室3的内壁21中,中间段的杆部设置在流体腔室3中。其两端的支撑端部12与杆部11结构一致,支撑杆件1起到支撑滑块主体3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的圆形结构支撑杆件相比,在保持支撑杆件的支撑强度不减小的前提下,减少了支撑杆件的杆部在内腔的体积,改变流体流动轨迹,大大减少了流体在滑块内腔流动时出现的紊流现象,减少了流体在滑块内腔的流量损失,可以有效改善滑块内腔的流通通道结构,减少能量损失。图5A为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 的左剖视图。该实施例与上述方案不同的地方在于,支撑杆件IA的杆状结构,其中间段的杆部11的外缘面包括圆弧面13和平面15,并通过圆弧面14连接,其两端的支撑端部12与杆部11结构一致。该实施例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方案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6A为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B为图 6A的左剖视图。该实施例与上述方案不同的地方在于,支撑杆件IB的横向截面为椭圆形的杆状结构,其两端的支撑端部12与杆部11结构一致。该实施例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方案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7A为本技术给出的滑块部件的支撑杆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B为图7A的左剖视图。该实施例与上述方案不同的地方在于,支撑杆件IC的杆部11的横向截面为椭圆形的杆状结构,支撑杆件1的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向阀的滑块部件,包括带有流体腔室(3)的滑块主体(2)和支撑杆件(1),所述支撑杆件(1)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腔室中的杆部(11)和嵌入在所述流体腔室(3)的内壁中的支撑端部(1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件(1)的杆部(11)的外缘部由圆弧面和平面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松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