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内设有三个相同的模芯,模芯之间设有隔板,隔板将每个模芯分割为独立整体,每个模芯内均匀布置三排孔模,每排孔模由杆串连并通过杆固定在下模内壁,孔模与下模内壁之间的孔隙及孔模与模芯隔板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壁,各孔模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肋。下模上端的四周设置上端水平板,下模下端的四周设置下端水平板,下端水平板用以把下模固定在砌块机震动平台上,上端水平板的三条边的上方设置竖直板,下端水平板与上端水平板之间设置若干支撑板,支撑板垂直于上端水平面和下端水平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扩大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具装置,特别是一种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城中村改造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中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以及震后危房拆除都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如果不能资源化从新利用,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占用大量的填埋场地。在国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非常高,如美国、日本和欧洲再生利用率达到90%以上,而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才刚刚起步。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建筑废料利用率极低,一般简单地将其用作回填料和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等。将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利用其生产新的建材制品,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再生利用,同时也解决了环保和资源问题,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将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生产出再生粗、细骨料,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用于墙体材料,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通常使用常规标准混凝土砌块模具来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如申请人于2009年提出的申请号为20092003^12. 9的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该生产模具的包括模箱和模箱内部对称布置的两个模芯,其生产的砌块强度仅能达到MU5. 0强度等级,且还需要掺入大量的天然骨料,再生骨料的利用率不高,若全部用再生骨料生产,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生产出的单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较低,这些砌块仅能用于填充墙结构, 不能用于承重墙结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通混凝土砌块模具孔排数少,空心率较大,模具压缩比较大,直接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达不到承重砌块抗压强度等级的要求。特别是有抗震要求的砌体结构中,这就限制了再生混凝土砌块的应用范围,不利于再生混凝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研究一种生产效率高,且能够生产强度等级较高的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该模具能够生产出三排孔再生混凝土承重砌块,可广泛应用于利用建筑垃圾制备承重再生混凝土砌块的生产。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内设有三个相同的模芯,模芯之间设有隔板,隔板将每个模芯分割为独立整体,每个模芯内均勻布置三排孔模,每排孔模由杆串连并通过杆固定在下模内壁,孔模与下模内壁之间的孔隙及孔模与模芯隔板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壁,各孔模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肋。下3模上端的四周设置上端水平板,下模下端的四周设置下端水平板,下端水平板用以把下模固定在砌块机震动平台上,上端水平板的三条边的上方设置竖直板,下端水平板与上端水平板之间设置若干支撑板,支撑板垂直于上端水平面和下端水平面。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所述上模板为一平板,该上模板下方固连三组同样的压头, 每组压头下端的形状与对应下模模芯上表面的孔洞形状互补,使得压头的下端与下模模芯上表面对接后下模模芯上表面的孔洞被覆盖。经试验研究证明,本专利技术的模具能够生产出强度度等级达到承重及抗震要求的再生混凝土砌块,根据所用再生混凝土不同,分别能生产出MU5. 0、MU7. 5、MU10. 0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砌块,大力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扩大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范围。设计三排孔孔型,此种孔型能够增加热传导途径,且孔的排数较多,保温性能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模具下模的平面图。图2为模具下模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模具上模的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模具生产的砌块孔型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由于再生混凝土本身材料的性质,直接用普通混凝土砌块模具生产,生产出的再生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不高,限制了再生混凝土砌块的应用范围。申请人经过试验研究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混凝土砌块模具孔排数少,空心率较大,模具压缩比较大,直接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砌块,达不到承重砌块抗压强度等级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在大量研究试验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优选模具结构,最终确定了符合生产用于承重砌块的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的模具结构。参见图广图3,本专利技术的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如图 1和图2所示,下模内设有三个相同的模芯,模芯之间设有隔板3,隔板3将每个模芯分割为独立整体,每个模芯内均勻布置三排孔模1,每排孔模1由杆2串连并通过杆2固定在下模内壁,孔模1与下模内壁之间的孔隙及孔模1与模芯隔板3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壁, 各孔模1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肋。下模上端的四周设置上端水平板21,下模下端的四周设置下端水平板22,下端水平板22用以把下模固定在砌块机震动平台上,上端水平板 21的三条边的上方设置竖直板30,竖直板30用于在灌注过程中阻挡上端水平板21上的再生混凝土 ;下端水平板22与上端水平板21之间设置若干支撑板23,支撑板23垂直于上端水平面21和下端水平面22,支撑板23用以支撑上端水平板21,下模底面不封闭,以便上模的压头将成形砌块从下模下端向下压出。下模每个模芯中有三排的孔模1,该三排孔模中,两边两排的孔模1的孔型相同, 均为长度为146mm的两个孔模1通过杆2相接组成,中间一排孔模1的长度依次为73 mm、 146 mm、73 mm,每个孔模1之间的距离为30mm。下端水平板22与上端水平板21之间等距设置四个支撑板23。如图3所示,上模包括上模板10,上模板10为一平板,该上模板10用于将上模固定在砌块机液压头上,上模板下方固连三组同样的压头12,每组压头(12)下端的形状与对应下模模芯的形状互补。压头12的高度等于下模的模芯高度,压头12的下端与下模模芯上表面对接后,下模模芯上表面的孔洞被覆盖。上模的长宽高分别为390mm、240mm和230mm,下模的长宽高分别为390mm、240mm 和220mm,下模的模芯高220mm,杆2的宽度为10mm,模芯隔板3的宽度为10mm,上模的压头宽度为30mm,与下模箱的模芯的孔洞宽30mm对应。砌块坐浆面肋厚30mm,砌块铺浆面肋厚 42mm。图4是本模具生产的砌块孔型示意图,砌块采用390BOTIX 240·X 190mm的规格,壁5的厚度为30mm,肋6的厚度为30mm,该砌块的三排孔中,位于砌块边缘的两排孔均由两个长度为146mm的孔7组成,位于砌块中部的一排孔的孔7的长度依次为73 mm、146 mm、73 mm。本模具压缩的压缩比为0. 86,由于采用三排孔,且孔型设计合理,同时压缩比较用于生产普通混凝土砌块的模具的压缩比大,本模具生产出来的再生混凝土砌块的承重能力较强;另外,由于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较普通混凝土小,加之本模具生产出的砌块的肋传热途径较长,增加了热传导途径,保温效果较好,同时孔的排数较多,也增加了保温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为,首先在砌块机上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模具,将上模固定在砌块机液压头上,将下模固定在砌块机震动平台上,把制备好的再生混凝土沿下模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内设有三个相同的模芯,模芯之间设有隔板(3),隔板(3)将每个模芯分割为独立整体,每个模芯内均匀布置三排孔模(1),每排孔模(1)由杆(2)串连并通过杆(2)固定在下模内壁,孔模(1)与下模内壁之间的孔隙及孔模(1)与模芯隔板(3)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壁,各孔模(1)之间的空隙用来形成砌块的肋;下模上端的四周设置上端水平板(21),下模下端的四周设置下端水平板(22),上端水平板(21)的三条边的上方设置竖直板(30),下端水平板(22)与上端水平板(21)之间设置若干支撑板(23),所述支撑板(23)垂直于上端水平面(21)和下端水平面(22);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10),所述上模板(10)为一平板,该上模板(10)下方固连三组同样的压头(12),每组压头(12)下端的形状与对应下模模芯的形状互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国良,张锋剑,刘超,李晓文,朱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