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维民专利>正文

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526793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未来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本智能交通系统分三层,上层为多功能通道,中层为公共交通系统,下层为其他车辆行驶通道。在不同层面融合物联网概念的应用。系统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统以及可与其相连接的各类终端、新型运输单元、覆盖整个系统的有线无线通讯系统、道路宽度调整系统、电能及信号传输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尾气处理系统、泊车休闲娱乐系统、可以与整个系统相连的单个单位内部的小系统等,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集交通出行及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交通领域,特别是一种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全球较大城市均面临交通拥堵的问题,除了道路设计方面的问题外尚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城市交通及其发展,总的来讲存在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1.交通线路发展跟不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城市交通系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2.路面规划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道路资源,比如有时公交专用车道空闲但小客车行驶路段拥堵,上下班高峰进城或出城方向单向拥堵;3.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混合行驶,即使部分路段有公交专用车道,但在车道变换时仍然导致拥堵,特别是左转弯后即向右侧路面站点停靠,或在路面右侧站点停靠后接着左转弯等;4.驾驶员不遵守交规造成拥堵,如抢道导致刮蹭事故,因而阻塞交通;随意变换车道,造成行车缓慢等;5.公交系统不完善,运力不够,不同形式间衔接不畅,不够便捷;6.没有建立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7.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各类专用车道及人行道;8.雨雪等天气导致路面湿滑造成车辆行驶缓慢,甚至事故频发,阻塞交通;9.路灯及各类线缆占用路面空间;10.红绿灯及其不合理的待转时间造成车辆聚集拥堵;11.车辆拥堵不但造成时间、油耗等成本的提高,城市运行系统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加重了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12.交通混乱影响城市形象;13.空驶的出租车大量占用路面资源;14.停车位置不足;15.非高峰期有的公交线路即使没有乘客仍旧照跑,占用路面资源,浪费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除了解决现有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更立足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旨在建立便捷、高效、舒适、环保的未来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顾名思义,本系统类似于人的神经系统,由类似于大脑的智能控制中心,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交通主干道,以及延伸到城市各个角落的类似于末梢神经系统的子系统有机组成,是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交通出行系统。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智能交通系统分三层,上层为多功能通道,中层为公共交通系统,下层为其他车辆行驶通道。在不同层面融合物联网概念的应用。系统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统以及可与其相连接的各类终端、新型运输单元、覆盖整个系统的有线无线通讯系统、道路宽度调整系统、电能及信号传输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尾气处理系统、泊车休闲娱乐系统、可以与整个系统相连的单个单位内部的小系统等,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基交通出行及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统。采用本系统以后,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1.交通线路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控制实现智能化;2.路面规划更加合理,能充分利用道路资源;3.彻底将公交系统与其它社会车辆分离,去掉了造成拥堵的重要根源之一;4.先进的车辆终端能够提供行车建议,并及时提醒驾驶员遵章驾驶。5.科学合理规划行车路线,控制车流量不超过道路的有效承载负荷;6.公交系统完善便捷,直接通达目的地,不同形式间衔接顺畅,而且杜绝了空驶现象;7.智能神经数字化管理控制系统,使得一切合理、有序、高效、便捷;8.真正实现各类专用车道及人行道的彻底分离;9.雨雪等天气对交通几乎没有影响;10.省去了路灯杆,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及土地资源;11.有些路段不再需要红绿灯,使得通行更为顺畅;12.城市运行系统效率大大提高,更为节能、环保、高效;13.可减少相当数量的出租车及全部公交车;14.上层成为城市景观大道,成为城市的空中花园,休闲购物场所扩大化,并提供大量泊车位,节省大量土地资源;15.可以利用现有的路面进行改造,造价相对低廉;16.拼装式设计,施工便捷,施工时间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2是斜坡升降结构示意图以及运输单元外观图3是运输单元切面示意4是上层功能区域布置5是交叉路口上层布局示意中,1-上层,2-顶层,3-上中层隔层,4-中层,5-运输单元,6-路灯,7-中下层隔层,8下层,9-防护栏,10-慢速车道,11-中速车道,12-快速车道,13-左侧道路隔离桩, 14-中心线隔离桩,15-右侧道路隔离桩,16-路灯,17-立柱,18-绿化带,19-三轮车、摩托车道,20-人行便道,21-隔离栏,22-排水管,23-立柱,24-中层外侧,25-上层外侧,201-斜坡上轨,202-运输单元平开门,203-运输单元侧轮,204-运输单元行驶轮,205-上层待车区,206-中层行驶轨道,207-上层闸门,208-中层闸门,61-步行观光专用道,62-绿色植物带,63-自行车专用道,65-停车场,66-休闲购物场所,67-自行车租赁中转站,68-备用运输单元停放处,69-候车区,70-慢速车道候车区,71-中速车道候车区。具体实施例方式1.本系统分上中下三层见图1,上层1为多功能通道,中层4为公共交通系统,下层8为其他车辆行驶通道。层数以及每层的行车道数均可以根据路面及实际环境做增减。 将结构设计成拼装式,使得能够快速高效施工。2.上层1的平面布局图见图4,可以为封闭系统,有步行观光专用道61,自行车专用道63,停车场65,休闲购物场所66及绿色植物带62等。顶层2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并设置快速的排水体系及融雪设计。两侧对、25为透明设计,可以用于广告等。内部设置通风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太阳能可以为此系统供电。在上层设置专门的自行车租赁中转站67, 创造更为绿色、环保、健康、便捷的出行方式。在重要站点设置备用运输单元停放处68,并通过轨道与待车区205接轨。旅客可在候车区69安全候车。各功能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增减。3.中层4全封闭,为公共交通系统。全封闭并有吸收噪音设计,有效地隔绝行车产生的噪音。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设置一至三车道。图1所示为三车道。一车道设计为单行道,二车道设计分快速和慢速车道,三车道设计分快速、中速、慢速车道,图1所示为三车道。运输工具为全新概念的设计,称之为运输单元5,见图2,第5条是关于运输单元5的具体介绍。快速车道12供中途不停的运输单元行驶,中速车道11供中途有较少停靠点的运输单元行驶,慢速车道10供有较多停靠点的运输单元行驶。在三车道间有可转换轨道。另一侧道路设置对称相同。当运输单元抵达停靠车站时,可以通过调整侧轮203沿斜坡轨道201而升至上层停车待车区05 ;若不需停车,则沿原来的中层轨道206穿行而过。在上层至中层的过渡轨道处的上层和中层分别设置自动闸门207和208,两个闸门反向关闭,上层闸门207开时中层闸门208关,中层闸门208开时上层闸门207关,即当中层有运输单元穿行通过时,上层闸门207关闭,上层的车辆不能下来;当上层的车辆下到中层时,中层闸门208关闭,中层的车辆不能通过,避免碰撞。当运输单元经过交叉路口时,可以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设置纵向运输单元5走上层,横向运输单元5走中层,或者纵向走中层横向走上层,以保证运输单元畅行无阻。图5 所示,为纵向运输单元5升至上层示意图,中速车道11和慢速车道10的旅客候车区分别为 71和70,乘客若需转至横向车道,直接至横向候车区69乘车即可。4.下层8为半封闭式,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设置一至三车道,图1所示为三车道。在所有路口设置简单明了的指示牌。在两侧的立柱17与23之间为绿化带18,起到美化环境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并有半封闭式防护栏9将一层道路封闭。在立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智能数字化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统分三层,上层为多功能通道,中层为公共交通系统,下层为其他车辆行驶通道,在不同层面融合物联网概念的应用,系统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统以及可与其相连接的各类终端、新型运输单元、覆盖整个系统的有线无线通讯系统、道路宽度调整系统、电能及信号传输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尾气处理系统、泊车休闲娱乐系统、可以与整个系统相连的单个单位内部的小系统等,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基交通出行及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智能数字化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统分三层,上层为多功能通道,中层为公共交通系统,下层为其他车辆行驶通道,在不同层面融合物联网概念的应用,系统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统以及可与其相连接的各类终端、新型运输单元、覆盖整个系统的有线无线通讯系统、道路宽度调整系统、电能及信号传输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净化再利用系统,尾气处理系统、泊车休闲娱乐系统、可以与整个系统相连的单个单位内部的小系统等,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基交通出行及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上层可以为封闭或半封闭系统,设有步行观光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停车场、旅客候车区、休闲购物场所及绿色植物带等;顶层设置覆盖太阳能电池板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并设置快速的排水体系及融雪设计;两侧为透明设计,可以用于广告等;内部设置通风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太阳能可以为此系统供电;在上层设置专门的自行车租赁中转站;在重要站点设置备用运输单元停放处,并通过轨道与待车区接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中层为公共交通系统,全封闭并有吸收噪音设计,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设置一至三车道, 一车道设计为单行道,二车道设计分快速和慢速车道,三车道设计分快速、中速、慢速车道; 其间运行新型运输单元,当运输单元抵达停靠车站时,可以通过调整侧轮沿中上层之间的斜坡轨道而升至上层停车待车区或沿原来的中层轨道穿行而过;在交叉路口,不同方向的运输单元分别沿中层和上层通过,互不影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下层为半封闭式,可以根据路面情况设置一至三车道;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设出租车停靠港并有人行通道与上层相连;每隔一定距离设电动汽车充电点及直通上层停车场的升降泊车系统;在道路两侧的立柱间设绿化带,并有半封闭式防护栏将一层道路封闭;在立柱外设置机动车行驶辅路和机动三轮车及摩托车道,最外侧设置人行便道,机动车行驶辅路与摩托车道以及摩托车道与人行便道之间设置隔离栏;顶部装尾气吸附净化系统,吸附装置有逆止阀;照明可以采用自然光源与太阳能电源,并备有常用电源;路灯照明系统设置在顶层及其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城市智能数字化神经交通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统的中层运输工具为全新概念的设计,称之为运输单元,为轨道式电动车,双向行驶;运输单元运行完全通过电脑控制,可以根据客流量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维民
申请(专利权)人:安维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