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草菇增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480564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草菇增产的方法,包括:(1)浸泡原料;(2)将浸透后的原料捞起建堆,用薄膜覆盖,保温保湿,自然堆沤发酵;(3)加入柠檬酸钠溶液;(4)将发酵好的培养料搬上床架,用薄膜覆盖;(5)将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将点燃的蜂窝煤迅速移入室内,进行巴氏消毒;(6)在开放的环境下将菌种均匀的撒在培养料的上面;(7)控制料温为35~38℃,气温为30~32℃;(8)出菇阶段管理;(9)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简单,成本低,具有促进草菇原基的形成,使草菇原基的数量增加,增加有效子实体个数,单位面积的产量至少提高31.05%左右,污染率降低,生物学效率高等优点,便于实际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蘑菇的生产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草菇属于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包脚菇科,小包脚菇属。草菇原系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的腐生真菌。据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考证,草菇最早栽培于我国,后由华侨将栽培技术传至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后又传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和马达加斯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也开始栽培。 现已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菌。草菇是国际菇类市场上的一种畅销商品,在所有食用菌中产量居第六位。中国是世界上草菇生产的第一大国,也是世界草菇市场上的主要出口国家。过去,栽培草菇较多的是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南方省区;近年来已发展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北京、山西等省市。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的菇肉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南方普遍栽培的食用菌。根据分析,新鲜草菇含水量 92. 39 %,蛋白质2. 66 %,粗脂肪2.沈%,还原糖1. 66 %,转化糖0. 95 %,灰分0. 91 %。草菇的蛋白质含量是蔬菜的3 6倍。其营养价值价于肉类与蔬菜之间,有“素中之荤”美称。草菇含有的脂肪低于肉类,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现代营养学要求。在草菇的蛋白质组成中, 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仅成分全,而且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 2%0 此外,草菇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Vc的含量最高。每IOOg鲜菇中含Vc高达206. 28mg,超过各种蔬菜和水果。新鲜草菇品质鲜嫩,其味甚美,炒菜煲汤,堪称佳品。正因如此,以草菇为原料加工的干制品,香味更加浓郁。可以制成罐头、草菇酱油、草菇酸奶、草菇酒、草菇蜜饯等制品,各具特色,为国内外市场所欢迎。草菇性凉,味甘,微咸,无毒。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暑、抗坏血症、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和创伤愈合等功效。它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抗癌、解毒作用,可使铅、砷、苯等与维生素-结合形成抗坏血元,随小便排出体外。还可阻止体内亚硝酸盐的形成。草菇还含有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活性物质,草菇的含氮浸出物和嘌呤碱也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所以,草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保健功能。在已进行商业性栽培的食用菌中,草菇是唯一可在炎炎夏季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而且也是人工栽培周期最短的食用菌。夏天是食用菌供应淡季,而成为夏天发展最快的食用菌品种。草菇因为耐高温,生长周期短,栽培原料简单,费用低,营养丰富等优点,一些富含纤维的材料都可以用于草菇的栽培。所以,原材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草菇的栽培原料很多,最早利用的栽培主料是稻草,目前主要利用的原料有棉籽壳、废棉、稻草、麦秆等。也有报道以茶叶渣、麻秆、棉秆、香蕉叶加锯末、油菜籽壳、石灰草浆造纸沉淀物、剑麻渣、药渣等,这些原料都有成功栽培草菇的报道。草菇的栽培方式也多种多样,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以草把生料露地畦式栽培为主要方式,也有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以林地、橡胶林地等作为栽培场所。近年来已发展为利用温室、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蘑菇房等栽培场所进行畦式、床式、压块式栽培,也有报道进行草菇的畦式覆土栽培,模仿香菇式菌棒栽培, 模仿平菇菌袋栽培,这些措施提高了草菇栽培的生物效率,但是这些措施都比较费工,同时也增加原料成本。草菇栽培的原料处理方法也很多,最早应用的都是生料栽培,生料栽培产量低,杂菌污染率高,这种方法已在生产中逐渐淘汰。现在草菇生产多数利用原料发酵处理后接种栽培,目前常用的草菇栽培原料的发酵方法有自然堆怄发酵法、常规二次发酵法等、 简易二次发酵法。由于原料来源的不同,各批次质量差异较大,营养成分不一,同时存在栽培周期不等,品质不稳定,易染菌等不足。1994年以来,鲜草菇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约为14 20元/kg。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草菇认识的不断加深及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得草菇在市场上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草菇的栽培技术简单,栽培原材料费用低廉,但是它的产量偏低。传统式稻草栽培草菇的生物学效率较低,约为10%;而用废棉栽培生物效率也多在20 35%之间。但是不同批次栽培原料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也非常大,与过去的原料相比,目前栽培原料中的杂质也非常多,如何提高草菇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对草菇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该方法简单,成本低,具有促进草菇原基的形成,使草菇原基的数量增加,增加有效商品子实体个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31. 05 %,污染率降低,生物学效率高等优点,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包括(1)浸泡原料用石灰水浸泡原料,边淋水边踩踏,直至原料浸透为止;(2)培养料前发酵将上述浸透后的原料捞起建堆,用薄膜覆盖,保温保湿,自然堆怄发酵2天;(3)加柠檬酸钠将经过搅拌后,每百公斤的培养料(湿重)加入100g_120g的柠檬酸钠,并使培养料的最终含水量为65% 68% ;(4)培养料进房将步骤C3)处理后的培养料搬上床架,培养料的厚度为10 12cm,用薄膜覆盖;(5)培养料后发酵将步骤(4)薄膜覆盖后的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将点燃的蜂窝煤迅速移入室内, 在60 65°C下保持5 6h,进行巴氏消毒,然后通风降温到50°C下保持5 6h ;(6)播种在开放的环境下将菌种均勻的撒在上述培养料的上面;(7)菌丝生长阶段管理播种后至菌丝长满培养料期间为发菌期;此阶段管理重点主要是控制菇房的温湿度,要获得高产,必须密切注意料温、气温、培养料的含水量以及菇房内的空间湿度;严格控制料温为35 36°C,气温为30 32 °C,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 68%,一般在播种后3 天揭去薄膜,料面较干时进行补水;(8)出菇阶段管理出菇阶段的管理重点是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播种后第五天喷“出菇水”,使气生菌丝贴生于料面,按常规管理喷“出菇水”;(9)采收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播种后第9 11天即进入采收期;为了提高草菇产品的商品价值,应在菇体长成卵形、胞膜未破前进行采收。所述步骤(1)中的原料选择新鲜,干燥,没有发霉,腐烂,并在阳光下暴晒1 2 天,杀死虫卵;石灰水为质量百分比为的石灰水。所述步骤(3)每百公斤的培养料(湿重)加入116g的柠檬酸钠。所述步骤C3)优选按照试验每小区培养料用量(湿重)3^(g,称柠檬酸钠40. 6g溶解到IL的水中加到培养料中。所述步骤(6)中的菌种为草菇菌株V2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提高草菇产量的简单方法,加入碳源占培养料湿重的0. 0观40%的柠檬酸钠溶液。解决了草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量偏低,生物学效率较低的问题。以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栽培草菇促进草菇的原基的大量产生,增加有效商品子实体个数,提高了出菇率和生物学转化效率,对于病虫杂菌污染的也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栽培过程不添加复杂的劳动程序,而且该药品价格低廉。收益非常高。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简单,成本低,便于实际推广应用;(2)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促进草菇原基的形成,使草菇原基的数量增加,增加有效子实体个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31. 05%,污染率降低,生物学效率高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草菇增产的方法,包括:(1)用石灰水浸泡原料,边淋水边踩踏,直至原料浸透为止;(2)将上述浸透后的原料捞起建堆,用薄膜覆盖,保温保湿,自然堆沤发酵2天,得到前发酵的培养料;(3)将上述前发酵的培养料经过搅拌后,每百公斤的湿重培养料加入100g-120g的柠檬酸钠,使培养料的最终含水量为65%~68%;(4)将步骤(3)处理后的培养料搬上床架,培养料的厚度为10~12cm,用薄膜覆盖;(5)将步骤(4)薄膜覆盖后的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将点燃的蜂窝煤迅速移入室内,在60~65℃下保持5~6h,进行巴氏消毒;然后通风降温到50℃下保持5~6h,得发酵后的培养料;(6)在开放的环境下将菌种均匀的撒在步骤(5)培养料的上面;(7)控制上述培养料的料温为35~36℃,气温为30~32℃,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68%,其余按常规处理;(8)播种后第五天喷“出菇水”,使气生菌丝贴生于料面;(9)在采收期采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草菇增产的方法,包括(1)用石灰水浸泡原料,边淋水边踩踏,直至原料浸透为止;(2)将上述浸透后的原料捞起建堆,用薄膜覆盖,保温保湿,自然堆怄发酵2天,得到前发酵的培养料;(3)将上述前发酵的培养料经过搅拌后,每百公斤的湿重培养料加入100g-120g的柠檬酸钠,使培养料的最终含水量为65% 68% ;(4)将步骤C3)处理后的培养料搬上床架,培养料的厚度为10 12cm,用薄膜覆盖;(5)将步骤(4)薄膜覆盖后的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将点燃的蜂窝煤迅速移入室内,在 60 65°C下保持5 6h,进行巴氏消毒;然后通风降温到50°C下保持5 6h,得发酵后的培养料;(6)在开放的环境下将菌种均勻的撒在步骤( 培养料的上面;(7)控制上述培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杰侯立娟谭琦李玉巴士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