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独立悬架系统中的钢板弹簧支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356940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非独立悬架系统的钢板弹簧支架,该支架包括上连接件、调整板和下连接件,其中:该上连接件包括上连接板,该上连接板垂直并连接于所述调整板的上表面,所述上连接板上形成有车架连接孔;该下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下底板,该第一连接板上形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形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下底板并位于所述下底板的两侧,所述下底板连接于所述调整板的下表面。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只需根据钢板弹簧安装参数对支架进行调整,即可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需求,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板弹簧的支架,具体地,涉及一种纵置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系 统中的钢板弹簧 支架。
技术介绍
钢板弹簧被用做非独立悬架系统的弹性元件,由于它兼起导向机构的作用,使得 悬架系统大为简化。这种悬架系统广泛用于货车的前、后悬架系统中。SUV的后悬架系统也 通常使用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系统。非独立悬架系统中的钢板弹簧的中部用U型螺栓将钢板弹簧固定在车桥上,钢板 弹簧沿车长的方向纵向安置。钢板弹簧的前支架为固定连接到车架上,钢板弹簧的主片 (最上面的一片)的两端弯成卷耳,前端卷耳孔中为减少磨损可以装有衬套,该前端卷耳通 过钢板弹簧销钉将钢板弹簧与钢板弹簧前支架连接在一起。后端卷耳通过钢板弹簧吊耳销 与后端吊耳的吊耳架相连,后端可以自由摆动,形成活动吊耳。当车架受到冲击发生弹簧变 形时,两卷耳中心线间的距离可以发生变化。在现有技术中,非独立悬架系统中的钢板弹簧的前后支架都与车架固定连接,其 区别在于前支架通过钢板弹簧销钉与钢板弹簧前端卷耳固定连接,而后支架则具有吊耳 架,钢板弹簧后端卷耳与吊耳架连接,从而连接到后支架上。目前,对于纵置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系统,钢板弹簧的安装与很多因素有关,下文 中将这些影响钢板弹簧安装的参数简称为钢板弹簧安装参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钢板弹簧 托距和车架纵梁间距。其中,钢板弹簧安装参数中任意一个发生变化,钢板弹簧的安装位置 都会随之变化,同时,原来的支架也无法适应钢板弹簧安装位置的变化,所以需要重新测 量尺寸并制作新的支架来满足。因此,用于纵置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系统的支架通用性差, 当车辆的钢板弹簧安装参数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开发和制作新的支架来满足需求,增加 了开发成本,并且零件难以通用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独立悬架系统中的钢板弹簧支架, 该支架能够根据钢板弹簧安装参数进行调整,当车辆的钢板弹簧安装参数发生变化时,只 需根据上述参数调整该支架就能实现钢板弹簧的连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非独立悬架系统的钢板弹簧支 架,该支架包括上连接件,该上连接件包括上连接板,该上连接板垂直并连接于所述调整板的上 表面,所述上连接板上形成有车架连接孔;调整板;和下连接件,该下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下底板,该第一连接板上形 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形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下底板并位于所述下底板的两 侧,所述下底板连接于所述调整板的下表面。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只需根据钢板弹簧安装参数对支架进行调整, 即可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需求,提高了装置的通用性,并且避免了对大量不同尺寸的支架的 开发,节约了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 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 图中 图1是本技术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支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支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支架与钢板弹簧卷耳连接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连接件11上连接板12车架连接孔 2调整板21第四安装孔 22第六安装孔3下连接件31第一连接板32第一连接孔 33下底板34第三安装孔 35第二连接板36第二连接孔 37加强板4下支撑架41支撑板42支撑底板43加强筋44第五安装孔 45第三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图1是本技术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支架的分解透视图。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附图只展示了一种实施例,并不针对下面介绍的某一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用于非独立悬架系统的钢板弹簧支架包括上连接件1,该上连接件1包括上连接板11,该上连接板11垂直并连接于所述调 整板2的上表面,所述上连接板11上形成有车架连接孔12 ;调整板2 ;和下连接件3,该下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5和下底板33,该第一 连接板31上形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一连接孔32,所述第二连接板35上形成有连接钢板 弹簧的第二连接孔36,所述第一连接板3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5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下底板33并位于所述下底板的两侧,所述下底板33连接于所述调整板2的下表面。在将支架的上 述三个部分(即上连接件1、调整板2和下连接件3)组装之前,首先 需要确定钢板弹簧安装参数,然后再根据该参数对本技术的支架进行调整,不同情况 下的调整方法将在下文中介绍,此处重点从结构上介绍支架的连接和调整方式。根据上述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支架的所述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3都通 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到所述调整板2上,并且所述上连接板11和所述第一连接板31都 垂直于所述调整板2,即所述上连接板11直接固定连接到所述调整板2上,而所述下连接件 3通过下底板33与所述调整板之间的连接从而固定到所述调整板2上。因此,所述上连接 件1和下连接件3可以根据钢板弹簧安装参数进行预先定位调整,之后再通过焊接等方式 固定连接在所述调整板2上,从而满足钢板弹簧安装需要。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在支架的各部分固定连接之前确定各部分的连接位置,即 上连接件1和下连接件3在调整板2上固定连接的位置,并使该连接位置关系能够满足钢 板弹簧的安装要求。另外,也可以将上下连接件之一首先固定连接到调整板2上,然后再确 定另一个的位置,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图4是本技术的支架与钢板弹簧卷耳连接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通过上述 方法最终组装成的支架通过上连接件1连接到车架上,而钢板弹簧的卷耳插入到第一连接 板31、下底板33和第二连接板35所形成的空间中,并且卷耳的卷耳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 32和第二连接孔36对齐,然后通过销钉或螺栓等连接件将钢板弹簧连接到所述下连接件3 上。也就是说,上连接件1平行于车长方向安装到车架上,下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板31和 第二连接板35也平行于车长方向,从而使钢板弹簧能够平行于车长方向容纳并固定在所 述下连接件3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些用于钢板弹簧的销钉等连接件的直径沿着从头至尾 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适应于不同的连接件选择所述第一连接孔32和第二连接孔36的大 小。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一连接孔32大于连接钢板弹簧的第 二连接孔36,与上述直径渐变的连接件相适应。但本技术附图并不作为限制,在实际应 用中可以使用直径均勻的连接件,相应的,支架的第一连接孔32和第二连接孔36的大小应 当相同。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连接件1还包括与所述上连接板11垂直 (即与调整板2平行)的上底板(未图示),该上底板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未图示),相应 地,所述调整板2上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适应的第二安装孔(未图示)。这样,通过 例如螺栓和螺母等连接件穿过所述上底板的第一安装孔和调整板2的第二安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非独立悬架系统的钢板弹簧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括上连接件(1)、调整板(2)和下连接件(3),其中:所述上连接件(1)包括上连接板(11),该上连接板(11)垂直并连接于所述调整板(2)的上表面,所述上连接板(11)上形成有车架连接孔(12);所述下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5)和下底板(33),该第一连接板(31)上形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一连接孔(32),所述第二连接板(35)上形成有连接钢板弹簧的第二连接孔(36),所述第一连接板(3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5)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下底板(33)并位于所述下底板(33)的两侧,所述下底板(33)连接于所述调整板(2)的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卫韩权武李宗霞王万顺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