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抗拉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70574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链式抗拉支座,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叠置套接在一起的链单元,每个链单元包括外径为D1的链头和含有内径为D2的用于容置下部链单元所述链头的空腔的链体,所述链头通过一直径为D4的圆柱连接在所述链体上部,所述链体的内部空腔下部中央设有一内径为D3的供所述圆柱穿过的通孔,D2>D1>D3>D4,使得所述链头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滑动且不会脱离所述空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链式抗拉支座解决了现有支座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够实现所连接的上、下建筑物之间的大水平位移,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此外,还具有结构紧凑,需要的平面空间小的优点,便于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桥梁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结构、 桥梁工程结构的抗拉支座。
技术介绍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置隔震、减震支座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按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通常采用橡胶隔震支座 作为隔震装置,但是橡胶隔震支座只能承受上方传递的压力,承受拉力的能力有限。地震作 用下,中、高层建筑的隔震支座通常需要承受较大拉力,而现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应 用范围受到制约,同时,建筑物也可能发生较大水平位移,现有的支座允许水平位移的幅度 比较小,不能满足工程实践中建筑物和桥梁等抵抗大强度地震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抗拉能力,又允许所连接的上下构件间发 生水平面内任意方向的较大位移的抗拉支座。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链式抗拉支座,包括至少两 个上下叠置套接在一起的链单元,每个链单元包括外径为Dl的链头和含有内径为D2的用 于容置下部链单元的链头的空腔,所述链头通过一直径为D4的圆柱连接在所述链体上部, 所述链体的内部空腔下部中央设有一内径为D3的供所述圆柱穿过的通孔,最上面的链单 元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最下面的链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D2 > Dl > D3 > D4,使得所述 链头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滑动且不会脱离所述空腔。所述链式抗拉支座最上方的链单元与上部建筑物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位于最上面的链单元的链头上可套设一所述的链体,链体可与上部建 筑物直接相连接;作为优选,所套设的链体上方还可以设有一用于与上部建筑物连接的第 一连接件;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圆盘状。所述链式抗拉支座最下方链单元的链体与下部的建筑物可相连接,也可在所述最 下方链单元的链体的下方套设一用于与下部建筑物连接的第二连接件,作为优选,所述第 二连接件为圆盘状。所述链式抗拉支座与上、下部建筑物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以上所列的几种方式,本 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变换其他的连接方式,如采用焊接连接件或预埋件等方式连接。本技术提供的链式抗拉支座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多个链单元上下之间 相互叠置套接的方式传递拉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座的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相互叠置 套接的链头和链体之间有一定量的水平滑动,通过叠加相邻两个链单元之间的相对滑动, 能够实现所连接的上、下建筑物之间的大水平位移。此外,由于采用多个链单元相互叠置套 接的结构,本技术提供的链式抗拉支座还具有结构紧凑,需要的平面空间小的优点,便 于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使用。与隔震支座配合使用,可以解决现有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中多个链单元叠置套接时的俯 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链式抗拉支座的单个链单元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中4个链单元叠置套接时的正视 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中3个叠置套接的链单元发生相 互位移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 单元在组装前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6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所的 邻链单元在组装时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的-单元在组装前的俯视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 链单元在组装时的剖视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第一种组装方式中上方的链卜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第一种组装方式中两个相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第二种组装方式中上方的链 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第二种组装方式中两个相邻元套设 物相连元套设 通过一图1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示意图,其中最上方的链单 -所述链体与上方建筑物连接,最下方链体通过一圆盘状的第二连接件与下方建筑图1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示意图,其中最上方的链单 -所述链体,链体上方设有一圆盘状的第一连接件与上方建筑物相连,最下方链体 圆盘状的第二连接件与下方建筑物相连; 附图标记说明1链头 2空腔 3通孔 5 链体 12 si 34 s221第1实施例中先组装部分 23第2实施例中先组装部分 61上方链单元的链头 63上方链单元的通孔 65上方链单元的链体 74上方链单元的圆柱 51第一连接件4圆柱22第1实施例中后组装部分 24第2实施例中后组装部分 62上方链单元的空腔 64上方链单元的圆柱 71下方链单元的链头 75下方链单元的链体 52第二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所提供的链式抗拉支座的结构特征 及其实现抗拉功能的工作原理和实现大水平位移的过程。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中多个链单元叠置套接时的俯 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链式抗拉支座的单个链单元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 的一个实施例的链式抗拉支座中4个链单元叠置套接时的正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 向剖视图。如图3、图4所示,本技术所公开的链式抗拉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 个上下叠置套接在一起的链单元,每个链单元如图2所示,包括外径为Dl的链头1和含有 内径为D2的用于容置下部链单元的链头的空腔2,所述链头1通过一直径为D4的圆柱4连 接在所述链体5上部,所述链体5的内部空腔2下部中央设有一内径为D3的供所述圆柱穿 过的通孔3,最上面的链单元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最下面的链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D2 > Dl > D3 > D4,使得所述链头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滑动且不会脱离所述空腔。如图4所示,其中,D2 > Dl能保证下部链单元的链头71能够装入上部链单元的 空腔62内,链头71与空腔62的壁之间有活动空间;D3 > D4,保证下部链单元的圆柱74能 在上部单元的链体65下部中央的通孔63内活动,从而实现了上下两个链单元之间在水平 方向上的自由滑动。此外Dl > D3,保证所述链头71能够相对于所述链体65滑动时不会脱离所述空腔62。所述链式抗拉支座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抗拉功能的。参照图4,当上方链单元的链头61受到拉力时,就会通过圆柱64传递给连接为一 体的上方链单元的链体65 ;上方链单元的链体65的底部就施加给套置于其内的下方链单 元的链头71以向上的压力;如此循环,拉力就从链式抗拉支座上方的建筑构件传递到下方 的建筑构件上,实现了拉力支座的功能。同样,当下方链单元受到拉力时,按照上述相反的 方向把拉力从链式抗拉支座下方的建筑构件传递到上方的建筑构件上,实现拉力支座的功 能。所述链式抗拉支座所连接的上、下方建筑构件之间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大水平位 移的。如图5所示,链式抗拉支座连接的上下部分建筑物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时,就 会带动所连接的上下方链单元之间发生水平位移,设两个相邻链单元的最大相对位移量为 s,则如图2所示,图中12即是链头1与链体空腔2之间的半径差sl,34即是链体下部 的通孔3与圆柱4的半径差s2,其中sl = (D2-Dl)/2, s2 = (D3-D4)/2 ;参照图4,如果sl >s2,当链式抗拉支座的上方结构发生某个方向的滑动时,下方 链单元的圆柱74就与上方链单元底部的通孔63的壁接触,停止相对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式抗拉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叠置套接在一起的链单元,每个链单元包括外径为D1的链头和含有内径为D2的用于容置下部链单元的所述链头的空腔,所述链头通过一直径为D4的圆柱连接在所述链体上部,所述链体的内部空腔下部中央设有一内径为D3的供所述圆柱穿过的通孔,最上面的链单元用于连接上部建筑物,最下面的链体用于连接下部建筑物,D2>D1>D3>D4,使得所述链头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滑动且不会脱离所述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从真薛彦涛陈涛高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