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提取物治疗炎症疾病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8217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从山葡萄中提取的总聚茋有效部位群、低聚茋化合物山葡萄辛素,毛葡萄甲素,坡垒醇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用途。(*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山葡萄(Vitis amurensis)中提取的总聚芪有效部位群、低聚芪化合物山葡萄辛素(amuresin H),毛葡萄甲素(heyneanol A),坡垒醇(hopeaphenol)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炎症性疾病如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前者如哮喘,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气管炎,是由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支气管炎症引起的分泌物增加、粘液水肿而导致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目前对其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支气管哮喘大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当抗原再次吸入体内,与肺部致敏肥大细胞上的IgE抗体结合,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这些炎症介质可引起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诱发哮喘。机体在外界因素,如化学物质、感染、抗原等作用下引起炎症反应,造成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之间、炎症介质与炎性细胞之间以及炎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又加剧了炎症反应。抗炎免疫药将通过抑制炎症介质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山葡萄提取的总聚芪有效部位群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治疗有效剂量的从山葡萄提取的总聚芪有效部位群及药用载体。为了完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从山葡萄(Vitis amurensis)提取的总聚芪有效部位群,如式(I)所示的化合物山葡萄辛素(amurensin H) 如式(II)所示的化合物毛葡萄甲素(heyneanol A) 如式(III)所示的化合物坡垒醇(hopeaphenol) (III)及其式I、II、III的化合物衍生物或药用盐分别在制备治疗炎症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LTB4为花生四烯酸5-脂氧酶代谢途径产物,是一种极强的炎症介质,对多形核白细胞(PMN)和单核细胞具有极强的趋化聚集作用,可诱导PMN脱颗粒,刺激白细胞溶酶体酶释放,刺激PMN超氧阴离子产生。在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对大鼠胸腔白细胞的LTB4生成抑制作用中,本专利技术化合物I、II、III在10-5mol/L浓度下大鼠胸腔白细胞LTB4生成抑制率分别为83%、76%、和56%,表明三者对LTB4生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说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有较强的抗炎作用。LTC4是过敏性慢反应物质主要成分之一,可使气管平滑肌收缩,其收缩作用强度为组胺的100-1000倍,增加毛细血管渗透性,刺激粘液分泌,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本专利技术化合物LTC4受体拮抗作用中,化合物I、II、III对LTC4受体的抑制IC50分别为10-7、5×10-7和4×10-5mol/L,说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对LTC4受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用于治疗哮喘。IL-8为一种多源性细胞因子,对白细胞有极强的趋化聚集活性,可显著诱导白细胞吞噬、脱颗粒、呼吸爆发、释放溶酶体酶和产生超氧阴离子等,与多种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等密切相关。在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对IL-8生成抑制作用实验中,化合物I、II、III对LPS激活的HL-60细胞IL-8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10-10、1.9×10-9、2.2×10-8mol/L,说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移行、趋化、聚集,释放炎症介质,IL-8和fMLP为极强的趋化剂,在它们的诱导下,加剧炎症过程。在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对IL-8和fMLP诱导的PMN趋化作用的实验中,化合物I、II、III使趋化的白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其对IL-8诱导PMN趋化的IC50分别为1.1×10-11、1.1×10-8、7.1×10-10mol/L,对fMLP诱导PMN趋化的IC50分别为4.8×10-13、4×10-10、1.6×10-8mol/L;说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能缓解炎症过程,减轻症状。在小鼠体内实验中,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可抑制IL-8诱导的小鼠体内白细胞趋化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2.4%、12.2%、和77%。机体在外界因素,如化学物质、感染、机械损伤、抗原等作用下产生炎症反应,造成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表现为红、肿、热、痛。巴豆油为一强致炎剂,涂在小鼠耳部,可引起小鼠耳部急性炎症。本实验用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肿胀,在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和有效部位群(Vit)对小鼠耳部巴豆油炎症的抑制作用中,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和有效部位群(Vit)对小鼠耳部巴豆油炎症抑制率分别为22.9%、22.8%、17.5%和29.4%,表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对炎症有抑制作用。在模拟急性炎症的小鼠角叉菜胶足肿胀中,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和有效部位群(Vit)对小鼠角叉菜胶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中,抑制率分别为23.8%、28.2%、17.9%和26.7%,说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和有效部位群(Vit)对急性炎症的有抑制作用。以2,4-二硝基氟苯(DNFB)为半抗原,涂于小鼠皮肤,与皮肤蛋白结合成抗原使皮肤致敏,当抗原(DNFB)再次攻击后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预先给予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和有效部位群(Vit),则发现对小鼠DNFB致IV型变态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0%、40.7%、36.5%和40.5%。在炎症时,肥大细胞在致敏剂作用下细胞膜破裂,释放炎症介质。化合物48/80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可以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化合物I,II的抑制率分别为43.1%和29.8%。当卵白蛋白致敏豚鼠再次以卵白蛋白攻击时产生过敏性哮喘,本专利技术有效部位群(Vit),可明显延长致敏豚鼠哮喘潜伏期,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动物数。根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用于此目的时,如果需要,可将活性成分与一种或多种固体或液体药物赋形剂和/或辅剂结合,制成可作为人药使用的适当施用形式或剂量形式。本专利技术的药物组合物可以单位剂量形式给药,给药途径可为肠道或非肠道,如口服、肌肉、皮下、鼻腔、口腔粘膜、皮肤、腹膜或直肠等。本专利技术的药物组合物的给药途径可为注射给药。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给药剂型可以是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如液体剂型可以是真溶液类、胶体类、微粒剂型、乳剂剂型、混悬剂型。其他剂型例如片剂、胶囊、滴丸、气雾剂、丸剂、粉剂、溶液剂、混悬剂、乳剂、颗粒剂、栓剂、冻干粉针剂等。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可以制成普通制剂、也可以是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及各种微粒给药系统。为了将单位给药剂型制成片剂,可以广泛使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载体。关于载体的例子是,例如稀释剂与吸收剂,如淀粉、糊精、硫酸钙、乳糖、甘露醇、蔗糖、氯化钠、葡萄糖、尿素、碳酸钙、白陶土、微晶纤维素、硅酸铝等;湿润剂与粘合剂,如水、甘油、聚乙二醇、乙醇、丙醇、淀粉浆、糊精、糖浆、蜂蜜、葡萄糖溶液、阿拉伯胶浆、明胶浆、羧甲基纤维素钠、紫胶、甲基纤维素、磷酸钾、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崩解剂,例如干燥淀粉、海藻酸盐、琼脂粉、褐藻淀粉、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碳酸钙、聚氧乙烯山梨糖醇脂肪酸酯、十二烷基磺酸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崩解抑制剂,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山葡萄提取的总聚茋有效部位群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部位群中含有如通式(Ⅰ)所示的山葡萄辛素、如通式(Ⅱ)所示的毛葡萄甲素、如通式(Ⅲ)所示的坡垒醇中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山葡萄提取的总聚茋有效部位群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部位群中含有如通式(I)所示的山葡萄辛素、如通式(II)所示的毛葡萄甲素、如通式(III)所示的坡垒醇中至少一种。2.如式(I)所示化合物的山葡萄辛素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应用。3.如式(II)所示化合物的毛葡萄甲素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应用。4.如式(III)所示化合物的坡垒醇在制备抗炎症疾病药物中的应用。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炎症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桂芳林茂侯琦黄开胜李娜白金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