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转向柱手柄装置包括第一手柄、连杆、第二手柄,其中: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连杆连接在第一手柄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的第一端之间;第二手柄的第二端与转向柱的凸轮盘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手柄装置能够通过调节连杆的位置,使得最终作用于手柄上的操作力相应变化,从而获得适当大小的手柄操作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转向柱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转向柱系统的转向柱手柄装置。
技术介绍
单一手柄是转向柱目前最常用的手柄机构。如图1所示,手柄101的一端直接连 接到凸轮盘102上。手柄101可以在“打开”(虚线位置)和“关闭”(实线位置)两个位 置之间切换。驾驶员施加在手柄101上的力矩直接通过手柄传递到凸轮盘102上,以实现凸轮 组的相对转动,继而获得夹紧轴的轴向位移。可以清楚的看出手柄有效力臂为L0,手柄操作力为F0。当夹紧系统所需轴向夹紧力1 确定时,凸轮盘上摩擦力为f,凸轮盘半径为R,凸 轮组摩擦系数为μ,手柄操作力为F0,手柄力臂为L0。即有以下公式成立FOXLO = fXR =FaX μ XR。手柄旋转轴及转向柱护罩位置是确定的,即手柄力臂LO已确定,手柄操作力FO相 应确定。可以看出,当手柄操作力很大时,会影响驾驶员的操纵舒适性,当手柄操作力很小 时,又有可能在碰撞中使手柄自行打开,从而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手柄装置,以获得适当大小的操作力,克服现有技术 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获得适当大小的操作力 的手柄装置。本技术提供的手柄装置包括第一手柄、连杆、第二手柄,其中第一手柄与转 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连杆连接在第一手柄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的第一端之间;第 二手柄的第二端与转向柱的凸轮盘连接。优选地,所述中部预定位置位于距离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点 1/3-2/3杆长的范围内,所述杆长是第一手柄的纵向长度。优选地,所述中部预定位置距离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点25毫米。优选地,第一手柄、连杆、第二手柄均为刚性连杆。优选地,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的转动连接具有两个极限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手柄装置能够通过调节连杆的位置,使得最终作 用于手柄上的操作力相应变化,从而获得适当大小的手柄操作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手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转向柱手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将转向柱手柄装置设计为连杆机构,转向柱手柄装置整体平行 地布置于转向柱的护罩上。图2是本技术的转向柱手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 转向柱手柄装置包括第一手柄201、连杆202、第二手柄203。其中第一手柄201与转向柱 的柱管转动连接。连杆202连接在第一手柄201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203的第一端 之间。第二手柄203的第二端与转向柱的凸轮盘204连接。第一手柄201是操作手柄,第一手柄201的一端用于操纵者进行操控,另一端与转 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第一手柄201可以在“打开”(图2中竖直位置)和“关闭”(图2中 水平位置)两个位置之间切换。连杆202为刚性连杆,连杆202连接在第一手柄201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 203的第一端之间。图2中的两条连线表示了由于第一手柄201在两个极限位置(即“打 开”和“关闭”位置)所引起的连杆202的两个变化位置。第一手柄201中部预定位置位于 第一手柄201的两端之间,优选地,所述中部预定位置位于距离第一手柄201与转向柱的柱 管转动连接点1/3-2/3杆长的范围内,所述杆长是第一手柄的纵向长度。第二手柄203也是刚性连杆,图2中第二手柄203的两个位置表示了由于第一手 柄201在两个极限位置(即“打开”和“关闭”位置)所引起的第二手柄203的两个位置变 化。如图2所示,在第一手柄201上,第二手柄操作力F2垂直于第一手柄201,F2相对 于第一手柄201与转向柱的柱管连接点的力臂是L2。在操作力最大时,操作力F2与连杆 202呈夹角a。在该系统中,有两个公式成立公式1 :F1XL1 = flXR = FaX μ XR即 Fl X Ll = FO X LO,Fl = FO X L0/L1。公式2 :F2 = F3X (L3/L2) = (Fl/cos α ) X (L3/L2)其中,Fl是作用在第二手柄203上的力;Ll是Fl相对于第二手柄203的第二端与 转向柱的凸轮盘连接点的力臂;F2是作用在第一手柄201上的力;L2是F2相对于第一手柄 201与转向柱的柱管连接点的力臂;F3在中部预定位置上由Fl而产生的作用力;L3是F3 相对于第一手柄201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点的力臂。因此,可以推导出F2 = XFO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LO= 180mm ;Ll = 87mm ;L2 = 140mm ;L3 = 25mm ;α = 56°。因此,第二手柄操作力 F2 = XFO = 0. 66 XFO,即, 第二手柄操作力降至原来操作力FO的2/3。可以看出,L3相对于L2的比值可以有其它的变化。当该比值增大时,手柄操作力 也会相应增大,从而可以满足某些需要提高安全性的手柄操作系统的要求。尽管本技术是通过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其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应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技术主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对本技术做出不同的变化和修改。权利要求1.一种转向柱手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手柄、连杆、第二手柄,其中 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连杆连接在第一手柄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的第一端之间; 第二手柄的第二端与转向柱的凸轮盘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手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定位置位于距离 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点1/3-2/3杆长的范围内,所述杆长是第一手柄的纵向 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手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定位置距离第一 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点25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柱手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手柄、连 杆、第二手柄均为刚性连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手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的 转动连接具有两个极限位置。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的转向柱手柄装置包括第一手柄、连杆、第二手柄,其中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连杆连接在第一手柄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的第一端之间;第二手柄的第二端与转向柱的凸轮盘连接。本技术的手柄装置能够通过调节连杆的位置,使得最终作用于手柄上的操作力相应变化,从而获得适当大小的手柄操作力。文档编号B62D1/14GK201907554SQ201120011590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1日专利技术者钮英智 申请人:蒂森克虏伯富奥汽车转向柱(长春)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柱手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手柄、连杆、第二手柄,其中:第一手柄与转向柱的柱管转动连接;连杆连接在第一手柄的中部预定位置和第二手柄的第一端之间;第二手柄的第二端与转向柱的凸轮盘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钮英智,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富奥汽车转向柱长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