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0240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适用于不平整地行驶车辆等小型车辆的悬架装置技术。以减震柱(31)的轴线(89)的下方延长线(91)通过从前轮(16)的旋转中心朝图中里侧延伸的驱动轴(23)的前方的方式配置减震柱(31)。由于不存在减震柱(31)与驱动轴(23)相干扰的忧虑,所以,可以充分降低减震柱(31)的安装位置。并且,可充分确保减震柱(31)的轴长。因此,可以降低车辆的车高,而且车身设计变得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备有减震柱的小型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的悬架装置中,喜欢采用由发挥衰减作用的减震部和发挥复原作用的弹簧 构成的减震柱。为此,提出了各种减震柱的安装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2))。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减震器(1 (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 符号。以下相同)竖直地配置。该减震器(1 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大致与车轮(W)的旋 转中心相交。该车轮(W)由从旋转中心朝图中里侧延伸的、未图示的驱动轴驱动。为了避免与 该驱动轴相干扰,减震器(1 配置在车轮(W)的旋转中心的上方。因此,减震器(13)的上端位于相当高的位置。另一方面,以不平整地行驶车辆为代表的小型车辆,要求低车高。但是,如果车辆中采用专利文献1的减震器(13),则必然使车高增加。S卩,专利文 献1的悬架装置很难用在小型车辆中。为此,要求更适合于不平整地行驶车辆等小型车辆的车轮的悬架装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3028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适合于不平整地行驶车辆等小型车辆的悬架装置技术。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车辆,该车辆具有车身架;动力产生机构,安装在该车身架上, 产生动力;动力传递装置,传递由该动力产生机构产生的输出;驱动轴,沿车宽方向延伸, 把由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传递的动力传递给车轮;减震柱,其上端与上述车身架连接,并向下 方延伸;转向节支撑部件,从该减震柱的下部朝下方延伸;下臂,沿车宽方向延伸,将上述 转向节支撑部件的下部与上述车身架连接;转向节,绕主销轴自如旋转地安装在上述转向 节支撑部件上,支撑上述车轮;转向横拉杆,沿车宽方向延伸,使上述转向节绕上述主销轴 旋转;其特征在于,从车辆侧面看,以上述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上述驱动轴的前 方或后方的方式配置上述减震柱。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转向节支撑部件,由支撑转向节的上部的上部轴支撑部、支 撑转向节的下部的下部轴支撑部和连接上部轴支撑部及下部轴支撑部的桥接部构成,该桥 接部平行于减震柱的轴线地延伸。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桥接部较之减震柱的轴线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上部轴支 撑部和下部轴支撑部从上述桥接部朝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转向节支撑部件,从车辆侧面看, 是呈二字形的部件。在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为了与转向横拉杆连接而形成在转向节上的转向横拉杆支撑部,从车辆侧面看,当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前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后 方;当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后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前方。在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支撑用于制动车轮的制动钳的钳支撑部形成在转向节上, 钳支撑部,从车辆侧面看,当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前方时,设在驱动轴 的后方,当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后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前方。在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在转向节支撑部件与转向节之间,设有限制车轮的转舵角 的舵角止挡部。在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驱动轴是在车轮侧的端部和车身中心侧的端部备有防尘罩 的等速球节,车轮侧的防尘罩,从车辆正面看,配置在与桥接部重叠的位置。在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减震柱的下端,从车辆正面看,一直延伸到与驱动轴的摆动 区域重叠的位置。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减震柱以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前方或 后方的方式配置。即,不存在减震柱与驱动轴相干扰的忧虑,所以,可充分降低减震柱的安 装位置。并且,可充分确保减震柱的轴长。因此,可以降低车辆的车高,而且车身设计变得各易ο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转向节支撑部件,由支撑转向节的上部的上部轴支撑部、支 撑转向节的下部的下部轴支撑部和连接上部轴支撑部及下部轴支撑部的桥接部构成,该桥 接部平行于减震柱的轴线地延伸。由于桥接部平行于减震柱的轴线地延伸,所以,可以沿着减震柱的下端将两部件 连接在桥接部上。该连接部可以充分长,所以,连接部的结构不复杂化,可容易确保结合强度。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桥接部较之减震柱的轴线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即,桥接部 从减震柱的轴线朝车宽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结果,从桥接部的上部朝车辆长度方向延伸 的上部轴支撑部,可不与减震柱相干扰地在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在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形成在转向节上的转向横拉杆支撑部,从车辆侧面看,当减 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前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后方;当减震柱的轴线的下 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后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前方。即,以驱动轴为中心,转向节支撑部件 配置在一方侧,转向横拉杆配置在另一方侧。结果,不存在与转向节支撑部件相干扰的忧 虑,可容易地配置转向横拉杆。在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形成在转向节上的钳支撑部,从车辆侧面看,当减震柱的轴 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驱动轴的前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后方,当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 通过驱动轴的后方时,设在驱动轴的前方。即,以驱动轴为中心,转向节支撑部件配置在一 方侧,制动钳配置在另一方侧。结果,不存在与转向节支撑部件相干扰的忧虑,可容易地配 置制动钳。在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在转向节支撑部件与转向节之间,设有限制车轮的转舵角 的舵角止挡部。如果把舵角止挡部设置在转向轴和自如旋转地支撑该转向轴的撑杆之间,则必须 在转向轴及撑杆上设置止动部件。这样,部件的采购成本及部件的安装成本增高。对于这一点,在本专利技术中,只要在转向节支撑部件和转向节上设置止动部即可。结果,不必在转向轴和撑杆上设置止动部件,可减少部件的采购成本及该部件的安装成本。在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中,驱动轴是在车轮侧的端部和车身中心侧的端部备有防尘罩 的等速球节,车轮侧的防尘罩,从车辆正面看,配置在与桥接部重叠的位置。桥接部具有遮挡朝车轮侧的防尘罩飞溅的石头等异物的作用。即,可以省掉防尘 保护罩。在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减震柱的下端,从车辆正面看,一直延伸到与驱动轴的摆动 区域重叠的位置。减震柱的上端位置变低,可充分降低车高,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表示车轮的悬架装置的图。图3是表示车轮的悬架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车轮的悬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车轮的悬架装置的后视图。图6是表示车轮的悬架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图5中的7-7线剖视图。图8是图7的作用图。符号说明10...车辆(不平整地行驶车辆),11...车身架,12...动力产生机构,16...车轮 (前轮),21...动力传递装置,22...最终减速装置,23...驱动轴,30...车轮的悬架装置, 31...减震柱,32...转向节支撑部件,33...下臂,34...主销轴,35...转向节,36...转 向横拉杆,48...转向横拉杆支撑部,51...制动钳,52...钳支撑部,56...上部轴支撑部, 57...下部轴支撑部,58...桥接部,89...减震柱的轴线,91...轴线89的下方延长线, 93...防尘罩,96...舵角止挡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附图是按照图中标记的朝向看的。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小型车辆,在车身架11的中央备有汽油发动机等动力产生 机构12,在车身架11的上方备有空气滤清器13,使燃料与空气滤清器13吸入的空气混合, 在动力产生机构12燃烧,排气经由从动力产生机构12伸出的排气管14和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具有:车身架;动力产生机构,安装在该车身架上,产生动力;动力传递装置,传递由该动力产生机构产生的输出;驱动轴,沿车宽方向延伸,把由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传递的动力传递给车轮;减震柱,其上端与上述车身架连接,并向下方延伸;转向节支撑部件,从该减震柱的下部朝下方延伸;下臂,沿车宽方向延伸,将上述转向节支撑部件的下部与上述车身架连接;转向节,绕主销轴自如旋转地安装在上述转向节支撑部件上,支撑上述车轮;转向横拉杆,沿车宽方向延伸,使上述转向节绕上述主销轴旋转;其特征在于,从车辆侧面看,以上述减震柱的轴线的下方延长线通过上述驱动轴的前方或后方的方式配置上述减震柱。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桒原直树关文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