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399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制药领域,公开了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含α-淀粉酶抑制剂的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也可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安全、无毒,耐受性好,尤其适合长期给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α-淀粉酶抑制剂的应用,特别是涉及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的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高脂血症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统称。血脂以胆固醇酯(CE)和甘油三酯(TG)为核心,外包胆固醇(CH)和磷脂(PL)构成球形颗粒,再与载脂蛋白(Apo)相结合,形成脂蛋白(LP)溶于血浆进行转运与代谢。LP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脂或LP经常超出正常界限,即总胆固醇(TC),TG,LDL胆固醇(LDL-C)分别高于240mg/dl,500mg/dl和160mg/dl,或HDL胆固醇低于35mg/dl就称为高脂血症(刘国卿主编,药理学,2000,中国医药出版社)。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AS),AS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高血脂症的主要特点是动脉内膜出现粥样斑块,斑块中沉积着大量脂质,使管腔变得狭窄,加之高血脂症的血液黏度增高,流速减慢,最后形成血栓,堵塞动脉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由于其病死率很高,所以该病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效的调血脂药不仅可以调节血脂,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而且可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或使动脉粥样硬化病逆转,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猝死、需施行冠脉搭桥)的发生率降低(黄震华,中国综合临床,1999;15(2)97-99)。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调血脂药按其结构与作用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胆酸络合剂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包括考来烯胺(消胆胺)和考来替泊(降胆宁)等,可降低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度升高患者的一级预防和必须进行药物治疗的年轻成年男性和绝经前妇女,也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严重高胆固醇血症。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肠梗阻等。(2)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胆固醇的肝内合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但不宜用于单纯甘油三酯血症。(3)烟酸及其同类药以阿西莫司为代表,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降低肝内VLDP的合成,降低血浆TG和LDLC浓度,同时具有明显升高HDLC的作用,是能同时降低心血管病和死亡率的降脂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潮红、搔痒、皮疹、诱发消化性溃疡等。(4)苯氧酸类最早应用的为氯贝丁酯(安妥明),虽有一定调血脂作用,但对冠心病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甚至增加死亡率。新近出现的尚有苄氯贝特、氯烟贝特、环丙贝特及克利贝特、吡贝特、普拉贝特等,能明显降低病人血浆TG、VLDL、IDL的含量,而使HDL升高,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胀、头痛、皮疹、肌痛、转氨酶升高等。(5)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存在于多种植物油中,但其调血脂作用及抗动粥作用尚不肯定,仅用于辅助治疗。(6)粘多糖及多糖类该类药物中发现最早的药物之一为肝素,肝素具有调血脂、抗血栓、保护动脉内皮、抑制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但因其抗凝作用强,可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及体内半衰期短等,限制了其临床抗动粥应用。类肝素药物如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硫酸软骨素A等均具有调血脂作用。该类药物调血脂作用以降低血甘油三酯为主,其临床抗动粥作用有待进一步大规模研究。(7)其它调脂药普罗布考(丙丁酚)可降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缺点是亦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泛硫乙胺具有降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已被国内外研究证实(周瑞海,高海青,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1)58-62)。(8)中药制剂此类药均属天然药物,不良反应小,而且有多种功能(如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衰老等),但其降血脂的作用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目前,我国上市此类药物有血脂康胶囊、脂青胶囊、绞股蓝总苷胶囊、金水宝胶囊、地奥脂必妥片、决明降脂茶、活血降脂颗粒、天保宁、心脑健等(金梅,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37-40)。高脂血症作为中老年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据美国心脑血管研究院7年防治研究证实,降脂药物可减少心脑病死率24%,减少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率19%。由于西药长时间应用多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病人耐受性好的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天然药物,探索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深远意义。α-淀粉酶抑制剂是最近一段时期倍受广大药物研究者关注的多肽之一。α-淀粉酶抑制剂是一种纯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属于糖水解酶抑制剂的一种,存在于植物种子的胚乳中(吕凤霞,陆兆新,食品科学,2002;23(3)152-155),国外称之为“starch blocker”。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大多是淀粉,由唾液、胰液中的淀粉酶在短时间内水解成麦芽糖,再以葡萄糖的形成在肠道内吸收。在胃肠道中,经过初步纯化的、剂量足够的α-淀粉酶抑制剂能抑制肠胃道内唾液和胰淀粉酶的活性,阻碍或延缓其对食物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淀粉的消化作用,降低食物中淀粉糖类物质的分解吸收,从而起减低血糖、血脂的作用,抑制血糖浓度的升高,从而有利于配合糖尿病人的饮食治疗。对于肥胖患者,可减少糖向脂肪转化,延缓肠道的排空,增加脂肪消耗以减少体重(P LAYER,V L W GO,EP DIMAGNO,Gut,1989;301279-1284)。因此,能用α-淀粉酶抑制剂来防止和治疗肥胖症、脂肪过多症、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并且它只能单纯抑制淀粉的消化,对于脂肪、蛋白质、酒精、维生素、矿物质并无作用,也就是说淀粉酶抑制剂完全不会破坏人体对于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从小麦粉中提取的α-淀粉酶抑制剂比从豆类中提取的α-淀粉酶抑制剂对胰淀粉酶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并且成熟小麦中的α-淀粉酶抑制剂的含量较其它种类植物要高([严哲、陈绳亮、毛孙忠.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132(1)57-59],并且在国内来源广泛。关于α-淀粉酶抑制剂和α-淀粉酶的作用机理,目前认为,α-淀粉酶抑制剂并不是一种蛋白分解酶,也不是通过与α-淀粉酶竞争淀粉而起到抑制作用,而是直接与α-淀粉酶结合改变它的构象,从而使其失去分解淀粉的能力(JOHN MARSHALL etc,J Biol Chem,1975,250(20)8030~8037)。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运用双水相萃取体系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α-淀粉酶抑制剂(详见公开号为CN1597944A,申请号为200410041455.4,名称为“一种双水相萃取体系及应用此体系分离纯化α-淀粉酶抑制剂的方法”),与目前临床上同类药相比,具有纯天然,无毒性,副作用较少,耐受性好,适宜患者长期服用等优点,但该专利没有公开所提取的α-淀粉酶抑制剂在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理论依据α-淀粉酶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胃肠道内唾液及胰淀粉酶的活性,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1.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药物中的应用。2.α-淀粉酶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汉杰欧阳平凯张琪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