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纳米微粒及其制备方法和该微粒在制备抗血管再狭窄制剂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586980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药纳米微粒及其制备方法和该微粒在制备抗血管再狭窄制剂中的应用。载药纳米微粒由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与药物组成,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的一种;其药物分别是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药物、抗细胞增殖药物、溶血栓药物、抗凝血药物及抗炎药;纳米微粒含有70-95%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5-30%的药物。微粒直径范围为50-500纳米;纳米微粒表面经过修饰物修饰,为了加强载药微粒抗血管再狭窄的作用,可以将不同药物作用的载药微粒根据病情按用药量的比例混合,配成混合悬液制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专用于把药品制成特殊的物理形状的方法和制剂的新应用,具体涉及一种载药纳米微粒及其制备方法和该微粒在制备抗血管再狭窄制剂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纳米微粒包括纳米微球和纳米微囊,它们是直径在1-1000nm之间的固态胶体粒子,活性成分(药物、生物活性材料等)可以包裹于粒子内部,也可附着于粒子表面。纳米微粒是极具前途的一种新剂型,作为药物载体,纳米微粒除了可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具有靶向性外,还具有调节释药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因而成为人们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在已有用多种材料制备了各具特点的纳米控释系统。制备纳米控释系统的方法有聚合反应法和聚合材料分散法,前者如使用不同单体通过聚合反应进行制备的乳液聚合和界面聚合技术;后者如利用高分子聚合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进行制备的方法。纳米控释系统中的药物可通过表面扩散而释放出来,也可通过基质本身逐渐溶蚀降解而使其中的药物释放出来。纳米微粒的高分子基质可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从而达到一次用药长期有效的目的。血管再狭窄是血管在介入性治疗(如血管成形术、动脉旋切术、植入血管内支架等)之后,再次发生狭窄、阻塞的过程。药物防治再狭窄的途径通常集中在干预其早期过程,如血小板沉积、血栓形成等,或者阻断其中、后期过程,即平滑肌细胞增生或基质形成过程。这些药包括阻断早期过程的溶血栓药、抗炎药和抗血小板药。而抗增生药具有生长因子抑制剂和细胞抑制剂的作用,可抑制再狭窄的后期过程。因此将不同作用的药物释放于血管病变部位,作用于引起再狭窄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更加有效地防治再狭窄。中国专利1561987A公开了载有紫杉醇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纳米微球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应用及制备方法,其纳米微球中含有80-90%的聚内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10-20%的紫杉醇。以聚乙烯醇或明胶的水溶液为分散介质,把含有聚内酯-聚乙二醇共聚物与紫杉醇的有机溶剂加入其中,进行超声乳化,然后减压挥发有机溶剂,得到粒径为300-800纳米的纳米微球。而用人工合成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并经过表面修饰的纳米微粒在治疗血管再狭窄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中国专利1507928A公开了一种具有药物涂层的可用于预防/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支架,它具有抗血管再狭窄的作用。其通过将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药物涂层涂在支架上,来有效地防止/治疗术后再狭窄。但是在一些特殊部位如血管交汇处、比较细的血管等不能放置支架的地方,就无法利用支架防止血管发生再狭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支架不能到达的地方也能预治血管再狭窄,而提供一种载药纳米微粒及其制备方法和该微粒在制备抗血管再狭窄制剂中的应用专利技术技术构思载药纳米微粒由于其超微小体积使其非常容易进入组织间隙,并可被细胞摄取,它还可以安全地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4μm)而进入靶器官,因此,可被用作靶向给药的载体。本专利技术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微粒。纳米微粒经修饰能够增加其与血管组织粘附性的物质,可选择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物理共混、表面吸附和化学偶联等方法将其结合于纳米微粒表面,从而提高纳米微粒在血管组织中的含量。使用时根据不同病情,可以将不同药物作用的载药微粒按用药量的比例混合,配成混合悬液制剂使用,采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介入疗法用球囊导管把载有不同作用药物的纳米微粒,释放到血管病变部位,作用于引起再狭窄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更加有效地防治再狭窄。纳米控释技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可实现血管内局部给药防治在支架不能到达的血管发生再狭窄。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一种载药纳米微粒,其由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与药物组成,其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的一种,其药物分别是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药物、抗细胞增殖药物、溶血栓药物、抗凝血药物及抗炎药,其高分子材料重量百分比为70-95%,药物总重量百分数比为5-30%,微粒直径范围为50-500纳米。纳米微粒表面经过修饰物修饰。所述的纳米微粒,其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药物是紫杉醇;抗细胞增殖药物是细胞松弛素B;溶血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或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抗凝血药物是肝素;抗炎药是地塞米松。所述的纳米微粒,其促进纳米微粒进入血管壁组织的修饰物包括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DMAB)、多聚左旋赖氨酸和硫酸鱼精蛋白中的一种,修饰物的重量百分比为2-10%,纳米微粒的重量百分比为90-98%。一种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微粒,其将制备好的纳米微粒进行修饰,包括下列步骤(1)将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DMAB)、多聚左旋赖氨酸和硫酸鱼精蛋白中的一种,溶解在水里,配制浓度为0.5-4mg/ml的修饰物水溶液;(2)将纳米微粒加入上述修饰物水溶液,配成浓度9.5-76mg/ml的悬浮液,高速搅拌或超声处理10-120s,使纳米微粒均匀悬浮;(3)冷冻干燥。纳米微粒在制备抗血管再狭窄制剂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质,以下用血管中纳米微粒的吸收量及骼动脉病理组织学形态试验及其结果来说明载药纳米微粒在防治血管再狭窄中的有效性。1.血管中纳米微粒吸收量的试验为了增加疗效,血管壁上需要驻留更多的纳米微粒,增加悬浮液中纳米微粒的浓度,可以增加血管中纳米微粒的含量。紫杉醇纳米微粒动物实验显示,用不同浓度的纳米微粒悬浮液灌注后,离体猪颈动脉中的紫杉醇含量测定(用氯仿提取,然后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结果见表1。随着浓度的增大,血管中紫杉醇的含量也随之增加。表明浓度对纳米微粒的吸收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动脉壁对纳米微粒的吸收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饱和现象。但在本实验的浓度范围内(5mg/ml-50mg/ml)尚未显示饱和迹象。考虑到采用导管系统给药时,纳米微粒需穿过导管的微孔,浓度越高,阻塞微孔的可能性越大,故建议体内实验时,采用30mg/ml左右浓度的纳米微粒悬浮液较好,即能顺利通过球囊微孔,又能达到较高的血管吸收量。这种高浓度方法消耗较多的药物,而纳米微粒的表面经过修饰,相同浓度的悬浮液就可增加血管中微粒的吸收量。修饰前纳米微粒表面电荷的电位(Zeta电位)为-3.27mv,修饰后纳米微粒表面平均电荷Zeta电位为20.10mv,因为DMAB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改变了纳米微粒的表面电荷,血管壁组织中富含带负电荷的糖胺多糖,因而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纳米微粒在血管壁中的吸收和驻留。紫杉醇纳米微粒经DMAB修饰后,可使血管中纳米微粒的吸收量提高近3倍。按照同样方法,用同样比例的三种修饰物修饰过的紫杉醇纳米微粒,都可提高血管组织对其的吸收量,效果见表2。表1 纳米粒子悬浮液浓度对其血管吸收的影响 注各组间相比,P<0.001表2 纳米微粒表面修饰对其血管组织吸收的影响 通过表2可看出三种修饰物中以DMAB效果最好,可使血管中纳米微粒的吸收量提高近3倍。2.骼动脉病理组织学形态试验预防和降低再狭窄的机理是抑制内膜增生,本专利技术对此有明显的效果。此实验是在兔的过度拉伤骼动脉的模型上进行的,共10例。与各个对比组相比,在灌注纳米微粒28天后,显示血管内局部灌注地塞米松纳米微粒对血管再狭窄的抑制作用明显,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后三组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载药纳米微粒,由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与药物组成,其特征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的一种,药物分别是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药物、抗细胞增殖药物、溶血栓药物、抗凝血药物及抗炎药,其高分子材料重量百分比为70-95%,药物总重量百分比为5-30%;微粒直径范围为50-500纳米,纳米微粒表面经过修饰物修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药纳米微粒,由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与药物组成,其特征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的一种,药物分别是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药物、抗细胞增殖药物、溶血栓药物、抗凝血药物及抗炎药,其高分子材料重量百分比为70-95%,药物总重量百分比为5-30%;微粒直径范围为50-500纳米,纳米微粒表面经过修饰物修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微粒,其特征是抑制血管内皮增生药物是紫杉醇;抗细胞增殖药物是细胞松弛素B;溶血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或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凝血药物是肝素;抗炎药是地塞米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微粒,其特征是促进纳米微粒进入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洪范宋存先梅林朱振峰杨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