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811873 阅读:4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包括底座,在底座上设有中间为空腔的机架;机架内水平的设有电机以及圆周表面设有半圆凹槽的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的半圆凹槽配合形成导体穿过的圆孔;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分别由与机架连接的上转轴和下转轴带动旋转;且下转轴由电机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通过导体的直线运动经过上、下铜丝轮磨擦后,对成形导体表面的毛刺的去除,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导体表面的光滑。(*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毛刺去除装置,特别是一种适合于电缆导体成形后的 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电缆产品的需求骤增。但是在电缆的初加 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加工时的局部精度控制缺陷或者无意中的二次损伤导致 电缆导体表面产生毛剌。而电缆导体成形后所形成的毛刺造成电缆生产出来后 在电流传送过程中极易击穿从而产生安全隐患。即使不击穿也会严重縮短电缆 的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了经济损失。为此需要对成形导体表面进行毛刺去除, 但是现实中没有专用于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使得电缆导体表面的毛 刺去除成为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fc _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为了解决现肴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缆导体表 面毛剌的去除装置。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包括底 座,在底座上设有中间为空腔的机架;机架内水平的设有电机以及圆周表面设 有半圆凹槽的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的半圆凹槽配合形成 导体穿过的圆孔;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分别由与机架连接的上转轴和下转轴带 动旋转;且下转轴由电机驱动。本技术中,优选地,电机输出轴与皮带轮连接,下转轴与另一皮带轮 连接,且两者通过皮带传动。由此,当电机转动使,带动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 旋转,从而使得穿过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间圆孔的导线在其中穿过,实现去除 导体表面毛刺的目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底座与机架间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 机构包括底座上设置的丝杠和机架上设置的旋转螺母,由此可以调节底座的高 度,便于导体穿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机架上与上转轴对应的位置设有竖直的圆 槽,转轴两端分别设有调节螺母。由此可以通过松开上转轴端部的调节螺母, 调节上铜丝轮的高度,从而调节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之间的距离,实现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之间圆孔的大小,由此可以适应直径的导体。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通过导体的 直线运动经过上、下铜丝轮磨擦后,对成形导体表面的毛刺的去除,从而有效 的实现了导体表面的光滑。附图说明图示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如图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包括底 座1,在底座1上设有中间为空腔的机架15;在机架15内水平的设有电机3以 及圆周表面设有半圆凹槽的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 的半圆凹槽配合形成导体穿过的圆孔;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分别由与机架 15连接的上转轴6和下转轴8带动旋转;且下转轴8由电机3驱动。电机3的 输出轴与皮带轮4连接,下转轴6与另一皮带轮5连接,且两者通过皮带传动。 底座1与机架15之间通过升降机构2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底座1上设置 的丝杠13和机架15上设置的旋转螺母14。在机架15上与上转轴8对应的位置 设有竖直的圆槽IO,上转轴8两端分别设有调节螺母11。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工作时,导体12穿过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 9中间的圆孔,由电机3转动,带动下铜丝轮9旋转,由此带动导体12进给, 上铜丝轮7也进行转动,从而去除导体表面毛刺。当导体12直径过大或过小时, 松开上转轴8两端调节螺母11,调节上转轴8的高度,实现导体12通孔的表面 配合。也可以通过调节旋转螺母14,从而控制机架15的高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的思路及方法,具体 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 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 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份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权利要求1、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在底座(1)上设有中间为空腔的机架(15);在机架(15)内水平的设有电机(3)以及圆周表面设有半圆凹槽的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的半圆凹槽配合形成导体穿过的圆孔;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分别由与机架(15)连接的上转轴(6)和下转轴(8)带动旋转;且下转轴(8)由电机(3)驱动。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电 机(3)的输出轴与皮带轮(4)连接,下转轴(6)与另一皮带轮(5)连接, 且两者通过皮带传动。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底 座(1)与机架(15)之间通过升降机构(2)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底 座(1)上设置的丝杠(13)和机架(15)上设置的旋转螺母(14)。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机架(15)上与上转轴(8)对应的位置设有竖直的圆槽(10),上转轴(8) 两端分别设有调节螺母(11)。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包括底座,在底座上设有中间为空腔的机架;机架内水平的设有电机以及圆周表面设有半圆凹槽的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的半圆凹槽配合形成导体穿过的圆孔;上铜丝轮和下铜丝轮分别由与机架连接的上转轴和下转轴带动旋转;且下转轴由电机驱动。本技术所述的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通过导体的直线运动经过上、下铜丝轮磨擦后,对成形导体表面的毛刺的去除,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导体表面的光滑。文档编号B24B5/38GK201313272SQ20082018680公开日2009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4日专利技术者卞凤贤, 萍 孙 申请人:江苏圣安电缆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导体表面毛刺的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在底座(1)上设有中间为空腔的机架(15);在机架(15)内水平的设有电机(3)以及圆周表面设有半圆凹槽的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的半圆凹槽配合形成导体穿过的圆孔;上铜丝轮(7)和下铜丝轮(9)分别由与机架(15)连接的上转轴(6)和下转轴(8)带动旋转;且下转轴(8)由电机(3)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萍卞凤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圣安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