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绕盘管的退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462736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绕盘管的退绕方法,其能够尽可能避免装置成本的上升,并且能够以极其容易的方法将管稳定地从外侧绕出。将平绕盘管(LWC)(10)以其轴向为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穿过配置在其上方的拉出用弯曲导管(12)将管(2)取出,由此,在从外侧将LWC(10)退绕时,将具有柔性管部(22)的引导管(20)以管下端部位于接近从LWC(10)的管绕出点(P)的位置的方式不固定地外插,在管(2)的拉出时,引导管(20)在自重的作用下能够在管轴方向上自由移动,在使引导管下端部始终接近管绕出点(P)的形态下,进行管(2)的拉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涉及在空调等空调机用的导热管等中使用 的铜或铜合金管等管的、从平绕盘管上的绕出技术。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空调等空调设备中的平滑管、内表面带槽管等的导热管,并作为建 筑用的供热水配管、供水配管等,而使用铜或铜合金管(以下统称为“铜管”)等,这些铜管 等在其制造工序中通常被卷成被称为平绕盘管(Level Wound Coil :LWC)的线圈状,然后, 在通过退火等实施了规定的调质后被捆包,出厂运往空调制造厂等,并进一步在空调制造 厂等将其开捆,将铜管等退绕以用于各种用途。在此,如图1所示(此处,为了简化图示,用圆来表示管的截面,下同),LWC例如是 将铜管等管2排列卷绕在卷线筒4上,并以多层(列)的形态层叠而形成。更具体地说,将 由可拆卸的内筒6和两侧的两张侧板8构成的卷线筒4以其轴向为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 方式安装在规定的旋转装置上,并对其旋转驱动,另一方面,在卷线筒4的内筒6的外周面 上,首先以卷线筒轴向的一端侧的位置(在图1中为左端的位置)为开始端2a向着相反侧 的端部(此处是向右方)排列卷绕,形成呈圆筒形状的第一层线圈层。然后,在图中,管2 来到右端,结束了第一层的卷绕,之后,这次从右端向着左端卷绕第二层线圈层,此时,第二 层的管2部分以嵌入到形成于第一层线圈层中的相邻的管2部分之间的凹部中的方式,与 第一层线圈层相互接触且紧密地卷绕,形成第二层线圈层,再然后,将管2向反方向排列卷 绕,形成第三层线圈层,以下同样地卷绕,通过所谓的往复卷绕的方法,形成层叠形成多层 线圈层的LWC (平绕盘管)10。另一方面,作为从如上所述的LWClO上取出管2的方法,近年来,为了有利地谋求 装置成本的降低等,提出了被称为ETS方式的线圈的退绕方法,并受到关注。该ETS方式是 在从如上所述卷绕的LWClO上将卷线筒4、特别是其内筒6拆除之后,从线圈内周部侧将管 2取出,从而进行退绕的方法,但是,在以这样的ETS方式对LWClO进行退绕时,位于线圈层 最下部的管2的绕出由于位于其正上方的管的存在而受到干扰,承受其带来的按压作用, 因此阻力增大,存在发生管2的扭折(弯折)等不良情况的问题。因此,在日本特开2002-370869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中提出了以下方法使各 线圈层中的线圈(管2)的圈数不同,而是变化的,在将线圈层的管2从下向上绕出时,在位 于其最下部的管2的下侧存在规定的空间,从而能够将管2没有阻力地绕出。此外,在日本 特开2007-14553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方法在LWClO的下方设置具有向径 向内侧下倾的倾斜支承面的支承台,通过该支承台支承LWC10,而在LWClO的下方形成规定 的空间,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管2的绕出。此外,还想到了外侧绕出方式,该外侧绕出方式与提到的ETS方式相同,但不是从 线圈内周部侧,而是从线圈外周部进行管2从LWClO的绕出(取出),但是,若只是将管2从 LffClO的外侧绕出、换言之从外侧绕出而进行退绕,会发生各种不良情况,难以进行良好的退绕。也就是说,该外侧绕出方式是,例如,如图2所示,将位于LWClO外周部的作为一个 管端的管2的卷绕末端(终端)2b向上方拉出,穿过位置固定地配置在该LWClO的上方的拉 出用弯曲导管12而将管2取出,但是,在管2从这样的LWClO离开的点、即管绕出点P处, 容易发生管2的扭折(弯折)等不良情况,尤其是在管2从下向上退绕时,或在管绕出点P 接近LWClO的下表面时的、位于最下表面时容易发生。在管2被向上方拉出并向上方远离 时,会产生因位于邻侧和上侧的管2而受到拘束的状态,由此会产生扭折等问题。而且,当 上述那样绕出的管2与在图2中用圆圈表示的LWClO的上表面的角部接触时,也会发生扭 折。在这样的管2上产生扭折的主要原因是,在管2上发生了超出临界的弯曲半径的 弯曲,作为其对策,为了将管2的从管绕出点P到拉出用弯曲导管12中的管拉取点(固定) Q的绕出轨迹控制为一定,而配置适当的引导部件,但即便这样,由于管绕出点P在管2从 LffClO的绕出过程中始终改变位置,在LWClO的外周部与绕出速度对应地旋转移动,因此, 设置这样的引导部件以使管2上不发生比其临界范围小的弯曲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引 导部件自身上也会随着管绕出点P的旋转移动而被施加扭转作用,由此引起引导部件的卷 紧,产生管2不能绕出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3708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455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 够尽可能避免装置成本的上升,并且能够通过极其简易的方法将管从平绕盘管稳定地从外 侧绕出的。而且,本专利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从说明书整体的记载及附图所了解的 技术问题,在以下列举的各种方式中是能够被优选实施而得到的方式,但是也可以采用以 下所述的各种方式的任意组合。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以及技术特征不限于以下的记载, 应当理解是根据说明书整体的记载及附图所公开的技术思想所能够想到的方式。(1) 一种,将对管进行排列卷绕而形成的多个线圈层以使相 邻的一个线圈层的管嵌入到另一线圈层的管间的凹部中的方式在线圈径向上层叠,而形成 平绕盘管,将该平绕盘管以其线圈轴向为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从该平绕盘管拉出位于其 外周部的一个管端,穿过配置于该平绕盘管上方的拉出用夹具将管取出,由此从外周部侧 对所述平绕盘管进行退绕,其特征在于,使用具有能够弯曲变形的柔性管部的引导机构,将该引导机构相对于从所述平绕 盘管退绕的管以能够在管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外插,以使得该引导机构下端位于接近从该 平绕盘管的管绕出点的位置,在所述管的拉出时,该引导机构由于自重而能够在管轴方向 上自由移动,在使该引导机构下端始终接近所述管绕出点的形态下,进行所述管的拉出。(2)如上述方式(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是 将所述柔性管部一体地连接在实质上不会变形的硬质的诱导管部上而成的构造,并且,所 述引导机构相对于从所述平 盘管退绕的管,以该诱导管部位于接近从该平绕盘管的管绕出点的位置的方式外插,另一方面,在所述管的拉出时,使该诱导管部始终接近所述管绕出点ο(3)如上述方式(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由 具有与所述柔性管部和所述诱导管部的合计长度相当的长度的、一体成型的一根树脂管构 成,并且,该树脂管的相当于所述柔性管部的长度部分通过螺旋状的切口而成为能够容易 地弯曲变形且能够容易地伸长的构造。(4)如上述方式(3)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管是由在 管内外表面上交替地形成的螺旋状的槽构成的螺旋状波纹管,并且,相对于该螺旋状波纹 管的峰部或谷部,形成所述切口,该切口以螺旋状配置。(5)如上述方式(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 述管的外径为4 10mm,并且,所述诱导管部具有所述管的外径的2倍 8倍的内径、和 50 500mm的长度。(6)如上述方式(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由多 个短管的集合体构成,这些多个短管以彼此的端部对接而配置成一列的形态,相对于从所 述平绕盘管退绕的管外插。(7)如上述方式(6)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绕盘管的退绕方法,将对管进行排列卷绕而形成的多个线圈层以使相邻的一个线圈层的管嵌入到另一线圈层的管间的凹部中的方式在线圈径向上层叠,而形成平绕盘管,将该平绕盘管以其线圈轴向为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从该平绕盘管拉出位于其外周部的一个管端,穿过配置于该平绕盘管上方的拉出用夹具将管取出,由此从外周部侧对所述平绕盘管进行退绕,其特征在于,  使用具有能够弯曲变形的柔性管部的引导机构,将该引导机构相对于从所述平绕盘管退绕的管以能够在管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外插,以使得该引导机构下端位于接近从该平绕盘管的管绕出点的位置,在所述管的拉出时,该引导机构由于自重而能够在管轴方向上自由移动,在使该引导机构下端始终接近所述管绕出点的形态下,进行所述管的拉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乐知宏植田茂树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