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带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45104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如下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高精度地测定和调整传动带的轴向间隙,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在组装环和多个元件构成的传动带的制造方法中,具有预备工序(工序P0)、元件重量设定工序(工序P1)、元件供给工序(工序P2)和组装工序(工序P3);该预备工序预先求出环的周长、组装在环的元件的总重量、和在环上组装了元件时的轴向间隙的相关关系式;该元件重量设定工序根据相关关系式、期望的轴向间隙的设定范围和环的周长,设定组装中必要的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该元件供给工序测定元件的重量、供给总重量变为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内的值的元件;该组装工序将元件组装在环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由环状的环(ring)和板片状的多个元件构成的。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作为在2个旋转部件彼此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的情况下所用的变速 器,具有有级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作为无级变速器,带式无级变速器和环式无级变速器等 已为公众所知。其中,带式无级变速器为如下变速器使用传动带与驱动侧带轮和从动侧 带轮的2组带轮,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而且,作为那样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所用的传动带, 下述传动带已为公众所知,所述传动带是通过使可称为例如元件或块(block)的多个板 片在其板厚方向相互重合、排列成环状,并且,用可称为环或圈(loop)等的环状的金属带 (band)将这些板片捆束成环状,而形成为环状的。这样的传动带被架设于驱动侧和从动侧的2组带轮,当驱动侧带轮被驱动时,对 元件作用元件和驱动侧带轮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和与驱动侧带轮的转矩相应地从驱动 侧带轮对元件施加的元件层叠方向即元件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力。而且,被传递到与驱动侧 带轮接触的元件的压缩力,经由没有架设于带轮的直线状态的各元件,被传递到与从动侧 带轮接触的元件。当压缩力被传递到与该从动带轮侧接触的元件时,产生该元件与从动侧 带轮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和与被传递来的压缩力相应地将要使从动侧带轮旋转的转矩。 这样一来,在驱动侧带轮和从动侧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来进行动力传递。在特开2000-266130号公报中记载有涉及在制造上述那样的传动带时、用于容 易且正确地进行传动带的元件相互之间的间隙的管理的带周长的测定方法和测定装置的 专利技术。在该特开2000-26613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周长测定方法和测定装置通过将板状的 多个元件在引导块(guide block)的凹部内在板厚方向层叠配置成圆弧形状而制作元件组 装体,用推进机(pusher)沿圆弧形状对该层叠配置而成的元件组装体进行推压,用长度测 量仪(linear gauge)测定该推压时的移动量,由此,求出沿元件的圆弧形状的周长,将该元 件组装体的周长与预先测定了的环的周长相比较,计算出间隙。另外,在特开2005-55283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元件间的间隙 测量装置,所述间隙测量装置构成为设置有在带的周方向开闭自如的一对开闭臂、从宽度 方向两侧夹着元件的主体部的一对把持部件、和基于打开两开闭臂的驱动源的动作量来测 量两开闭臂的打开量的测量机构;在由把持部件把持了元件的主体部的状态下使两开闭臂 在带的周方向打开,根据此时的由测量元件所测量到的打开量的测量值,求出元件之间的 间隙量。另外,在特开2005-315288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检查装置,所 述检查装置构成为对下述无级变速器用带,使用楔状的检查夹具直接测定金属元件之间 的间隙,定量地检查该间隙的值,所述无级变速器用带是层叠了多个被冲孔加工成预定形 状的金属元件、并将该层叠体担持、组装于金属制的环形带而成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另外,在实开昭59-183557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无级变速器用驱动带,所述无级 变速器用驱动带构成为包含由环状的金属带构成的承载部(carrier) (belt,带)和多个V 形块(元件);该V形块(元件)具有主体部和承载部槽,并且,相对于带能够沿其周方向 移动地连续安装;使用厚度不同的用于最后调整在元件和环的安装时所产生的元件之间的 间隙的间隙调整用V形块(元件),来调整元件之间的间隙。通过上述的特开2000-266130号公报、或特开2005-55283号公报、或特开 2005-315288号公报中所记载的那样装置,测定组装在传动带的环的元件之间的间隙、换句 话来说是组装在环的元件在环的周方向的可动距离、即所谓传动带的轴向间隙,基于该轴 向间隙,通过如例如上述的实开昭59-18355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传动带那样,适当地选择 并安装间隙调整用的元件,由此,能在预期的值的范围内管理传动带的轴向间隙,能够制造 具有适当的轴向间隙的传动带。但是,在特开2000-266130号公报、或特开2005-55283号公报、或特开 2005-315288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必须设置用于测定传动带的轴向间隙的专用的测 定/检查装置或夹具等,另外,为了测定轴向间隙,需要使全部的元件排列或将全部的元件 组装在环上,存在因导入装置或夹具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因元件的排列或组装所耗费的 工时所导致的生产率低下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带的制造方 法,其中,不设置专用的装置/设备就能容易且高精度地测定和调整传动带的轴向间隙,并 且能够使生产率提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所述传动带是通过组装无端环状的环、和形成 为板状并通过上述环在其周方向层叠地排列并捆束成环状的多个元件而构成的,该制造方 法的特征在于包含预备工序、元件重量设定工序、元件供给工序和组装工序;在该预备 工序中,预先求出上述环的周长、组装在上述环的上述元件的总重量、和已在上述环组装了 上述元件时的、上述元件在上述环的周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相关关系;在该元件重量设定 工序中,根据上述相关关系、预期的上述元件的可动距离的设定范围和上述环的周长,设定 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作为组装所必需的上述元件的的总重量;在该元件供给工序中,测定 上述元件的重量,供给总重量变为在上述元件重量设定工序中设定的上述必要元件重量的 范围内的值的上述元件;在该组装工序中,将在上述元件供给工序中供给的上述元件组装 到上述环上。另外,作为优选条件,上述元件供给工序包含如下工序向重量计依次投入上述元 件,在此时的重量测定值首次超过设定为比上述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的下限值小的值的投 入重量目标值的时刻,将该时刻的重量测定值设定为临时元件重量,基于上述必要元件重 量的范围和临时元件重量的偏差,准备相对于上述必要元件重量不足的重量的量的元件, 将其与上述临时元件重量的量的元件一起供给。另外,作为优选条件,上述元件包括单体重量相互不同的主元件和调整用元件,上 述预备工序包含预先求出上述主元件的数量和调整用元件的数量的各组合的每组的重 量、即组合重量的工序;上述元件供给工序包含基于上述组合重量来准备相对于上述必要元件重量不足的重量的量的上述主元件和调整用元件的组合,将其与上述临时元件重量 的量的元件一起供给的工序。另外,作为优选条件,上述调整用元件,与上述主元件相比单体重量相对较轻。如果采用本专利技术,则首先,在预备工序中,由例如熟练的操作人员实际测量环的周 长、组装在该的环上的元件的总重量、和在已被组装到环上的状态下的元件在环的周方向 上的可动距离即轴向间隙,基于这些测定数据,事先求出以环的周长、元件的总重量和轴向 间隙为参数的相关关系。因此,对于各个传动带,通过将已被组装的元件的总重量和环的 周长代入例如表示上述相关关系的相关关系式,或者基于表示上述的相关关系的相关关系 图,能够求出各个传动带的轴向间隙。即,如果在环的制造阶段测定并记录了环的周长,则 仅测定实质上组装成传动带的元件的总重量,只要将其与已知的环周长一起基于上述的相 关关系进行演算,就能求出传动带的轴向间隙。另外,利用上述的内容,能够求出传动带的轴向间隙和环周长的实测值,基于事先 在预备工序求出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动带的制造方法,所述传动带是通过组装无端环状的环、和形成为板状且通过所述环在其周方向层叠排列并捆束成环状的多个元件而构成的,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预先求出所述环的周长、组装在所述环上的所述元件的总重量、和在所述元件被组装在所述环上时所述元件在所述环的周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相关关系的预备工序;根据所述相关关系、预期的所述元件的可动距离的设定范围和所述环的周长,设定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作为组装所必需的所述元件的总重量的元件重量设定工序;测定所述元件的重量、供给总重量变为在所述元件重量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所述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内的值的所述元件的元件供给工序;和将在所述元件供给工序中所供给的所述元件组装在所述环上的组装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2-3 312690/2007一种传动带的制造方法,所述传动带是通过组装无端环状的环、和形成为板状且通过所述环在其周方向层叠排列并捆束成环状的多个元件而构成的,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预先求出所述环的周长、组装在所述环上的所述元件的总重量、和在所述元件被组装在所述环上时所述元件在所述环的周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相关关系的预备工序;根据所述相关关系、预期的所述元件的可动距离的设定范围和所述环的周长,设定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作为组装所必需的所述元件的总重量的元件重量设定工序;测定所述元件的重量、供给总重量变为在所述元件重量设定工序中所设定的所述必要元件重量的范围内的值的所述元件的元件供给工序;和将在所述元件供给工序中所供给的所述元件组装在所述环上的组装工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元件供给工序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