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蓄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43270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蓄热系统。该车辆用蓄热系统在将发动 机(1)和空调单元的暖气风箱(2)进行连接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中, 设置发动机冷却水的储液/流通用的蓄热器(3),其中,所述发动机冷却水 循环回路是将蓄热器(3)侧出入口、发动机(1)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2) 侧出入口连结的回路,构成为能够通过切换该回路中所设定的阀门,而在[蓄 热模式]、[蓄热维持模式]、[发动机速暖模式]和[车厢速暖模式]这4种模式中 进行选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提高发动机刚启动之后的发动机速暖性和车厢速 暖性的车辆用蓄热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保温储藏发动机(engine)冷却水的车辆用蓄热 系统,已知有一种在连结发动机和散热器(radiator)的发动机冷却水 循环回路中,设置有发动机冷却水的储液/流通用的蓄热器的系统(例 如,日本专利特开平11-182307号公报)。而且,在现有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将在车辆行驶时成为高温的 发动机冷却水取入到蓄热器,在车辆停止期间,将高温的发动机冷却 水保温储藏在蓄热器内。而且,在下次发动机启动时,将蓄热器内的 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送入发动机,以用于发动机的早期暖机。但是,因在现有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采用在发动机启动时,通 过将蓄热器内的高温发动机冷却水送入到发动机而只进行发动机的早 期暖机的构成,所以存在着无法应对在发动机刚启动之后就使车厢内 供暖(heating)迅速生效的要求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着眼于所述问题以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分别设定发 动机速暖模式和车厢速暖模式,谋求发动机刚启动之后的发动机速暖 性和车厢速暖性的提高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连结发动机和空调单元的 暖气风箱(heatercore)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中,设置有发动机冷 却水的储液/流通用的蓄热器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为连结蓄热器侧出入口 、发动机侧出入口和暖 气风箱侧出入口的回路,构成为通过回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而在6以下4个模式中进行选择,这4个模式包括蓄热模式,其使发动机 冷却水至少在发动机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入口之间循环;蓄热维持 模式,其遮断蓄热器侧出入口;发动机速暖模式,其使所述蓄热器所 储存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发动机侧出入口之间循环;车厢速 暖模式,其使所述蓄热器所存储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暖气风 箱侧出入口之间循环。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在行驶时,如通过发动机冷却水 循环回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而选择蓄热模式,则发动机冷却水至 少在发动机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入口之间循环,使高温的发动机冷 却水在蓄热器中流通。而且,当发动机停止时,如通过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中所设定 的阀门的切换而选择蓄热维持模式,则蓄热器侧出入口被遮断,使高 温的发动机冷却水在蓄热器内被保温储藏。当在发动机停止后再启动发动机时,如通过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 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而选择发动机速暖模式时,则蓄热器所储藏 的温水(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发动机侧出入 口之间循环,可在发动机启动后及早地进行发动机暖机。当在发动机停止后再启动发动机时,如利用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 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选择车厢速暖模式时,则使蓄热器所储存的 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入口之间循环,可在发动机 刚启动之后进行车厢内的供暖。而且,当在发动机停止后再启动发动机时,也可通过发动机冷却 水循环回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在短时间内进行发动机速暖模式 和车厢速暖模式2个模式的选择。其结果,可通过分别设定发动机速暖模式和车厢速暖模式,提高 发动机刚启动之后的发动机速暖性和车厢速暖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车辆用蓄热系统的一个 例子)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所采用的二列管的立体7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的连结蓄热器和暖气风 箱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蓄热模式时的 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蓄热维持模式 时的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发动机速暖模 式时的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车厢速暖模式时的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图。图8是在实施例1的蓄热控制器17所实行的模式选择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9A是对现有的利用蓄热器的车辆用供暖系统中的发动机速暖 时的速暖作用进行说明的循环图。图9B是对现有的利用蓄热器的车辆用供暖系统中的发动机刚启 动之后的速暖作用进行说明的循环图。图9C是对现有的利用蓄热器的车辆用供暖系统中的行驶时的速 暖作用进行说明的循环图。图9D是对现有的利用蓄热器的车辆用供暖系统中的发动机停止 时的速暖作用进行说明的循环图。图10A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的使用供暖行驶时的 各作用说明图。图10B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的发动机停止时的各 作用说明图。图10C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的发动机刚启动之后 的发动机速暖时的各作用说明图。图10D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的发动机刚启动之后 的车厢速暖时的各作用说明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2的车辆用蓄热系统(车辆用蓄热系统的一个 例子)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图。图12A是表示实施例2的车辆用蓄热系统的使用供暖行驶时的各 作用说明图。图12B是表示实施例2的车辆用蓄热系统的发动机停止时的各作 用说明图。图12C是表示实施例2的车辆用蓄热系统的发动机刚启动后的发 动机速暖时的各作用说明图。图12D是表示实施例2的车辆用蓄热系统的发动机刚启动后的车 厢速暖时的各作用说明图。符号说明 1发动机 2暖气风箱 3蓄热器 4散热器 5电动水泵 6恒温器 7控制阀门8暖气风箱侧发动机出口配管9暖气风箱侧发动机入口配管10暖气风箱入口配管11暖气风箱出口配管12蓄热器侧二列管13发动机侧二列管14暖气风箱侧二列管15散热器侧发动机出口配管16散热器侧发动机入口配管17蓄热控制器31第1阀门32第2阀门33第3阀门34第4阀门935a、 35b、 35c发动机出口配管36a、 36b、 36c蓄热器出口配管37a、 37b、 37c、 37d暖气风箱出口配管38第1旁通配管39第2旁通配管40第3旁通配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例所示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说明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车 辆用蓄热系统的最佳方式。 实施例1首先,说明系统结构。图1是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车辆用蓄热系统的一个例子) 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图。图2是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所 采用的二列管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的连结 蓄热器和暖气风箱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的立体图。图4是在实施 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蓄热模式时的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 的剖面图。图5是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蓄热维持模 式时的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图。图6是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 蓄热系统中,选择发动机速暖模式时的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 图。图7是在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中,选择车厢速暖模式时的 控制阀门的两阀体位置的剖面图。实施例1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发动机1、暖气风 箱2、蓄热器3、散热器4、电动水泵5、恒温器6、控制阀门7、暖气 风箱侧发动机出口配管8、暖气风箱侧发动机入口配管9、暖气风箱入 口配管10、暖气风箱出口配管11、蓄热器侧二列管12、发动机侧二列 管13、暖气风箱侧二列管14、散热器侧发动机出口配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蓄热系统,其在连结发动机和空调单元的暖气风箱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中,设置有发动机冷却水的储液/流通用的蓄热器,该车辆用蓄热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是连结蓄热器侧出入口、发动机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入口的回路,构成为通过回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在以下4个模式中进行选择,该4个模式包括: 蓄热模式,其使发动机冷却水至少在发动机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入口之间循环; 蓄热维持模式,其遮断蓄热器侧出入口; 发动机速暖模式,其使所述蓄热器储存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发动机侧出入口之间循环;和 车厢速暖模式,其使所述蓄热器储存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入口之间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6.11.28 JP 319481/20061. 一种车辆用蓄热系统,其在连结发动机和空调单元的暖气风箱的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中,设置有发动机冷却水的储液/流通用的蓄热器,该车辆用蓄热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是连结蓄热器侧出入口、发动机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入口的回路,构成为通过回路中所设定的阀门的切换在以下4个模式中进行选择,该4个模式包括蓄热模式,其使发动机冷却水至少在发动机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入口之间循环;蓄热维持模式,其遮断蓄热器侧出入口;发动机速暖模式,其使所述蓄热器储存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发动机侧出入口之间循环;和车厢速暖模式,其使所述蓄热器储存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入口之间循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循环回路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发动机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入口处,将分别一体具有来自出口的来路和朝向入口 的去路的蓄热器侧二列管、发动机侧二列管、暖气风箱侧二列管连结, 所述发动机侧二列管和所述暖气风箱侧二列管配置在相同管轴 上,所述蓄热器侧二列管相对于所述管轴成垂直方向而相交差地配置, 而且,通过所述蓄热器侧二列管的交差部将各二列管彼此连结。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器侧二列管通过延长其分隔壁,遮断发动机侧出口和暖气风箱侧入口 ,且将发动机侧入口和暖气风箱侧出口连通,在所述发动机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入口的连通部分配置有发动机 侧阀门,其在连通发动机侧出口和蓄热器侧入口的打开位置与遮断发 动机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入口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暖气风箱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口的连通部分,配置有加 热器侧阀门,其在连通暖气风箱侧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口的打开位置与 遮断暖气风箱侧出入口和蓄热器侧出口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切换。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侧阀门和所述加热器侧阀门是,将连接所述蓄热器侧 二列管、所述发动机侧二列管和所述暖气风箱侧二列管的连接构件作 为共同的阀体而集约设定的控制阀门的阀体要素。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模式选择控制装置,在以下的模式中进行选择控制蓄热模式,其在使用供暖行驶时,使所述发动机侧阀门和所述加 热器侧阀门都处于打开位置,使发动机冷却水在发动机侧出入口、蓄热器侧出入口和暖气风箱出入口之间循环;蓄热维持模式,其在发动机停止时,使所述发动机侧阀门、所述 加热器侧阀门都处于关闭位置,遮断蓄热器侧出入口;发动机速暖模式,其在发动机刚启动之后,使所述发动机侧阀门 处于打开位置,使所述加热器侧阀门处于关闭位置,而使所述蓄热器所储存的温水只在蓄热器侧出入口和发动机侧出入口之间循环;和车厢速暖模式,其在发动机刚启动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桧山仁一
申请(专利权)人: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