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装置以及隔震构造物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24981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震装置,无论所支承的荷载如何,都能够使上部构造体的固有周期长期化从而降低加速度,通过获得适宜适合的摩擦力从而振动能量吸收能力优越并兼具复原特性。具备:上板(11),该上板固定于建筑物等上部构造体(3),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下表面(11a);下板(12),该下板固定于基础等下部构造体(2),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上表面(12a);移动体(13),该移动体可自由移动地配置在上板(11)与下板(12)之间,移动体(13)具有:与上板(11)的凹球面状下表面(11a)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上表面(13a)、和与下板(12)的凹球面状上表面(12a)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下表面(13b),在凸球面状上表面(13a)和凸球面状下表面(13b)上具备多个空气喷出孔(13c)。另外,隔震构造物至少配置有三个以上隔震装置(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独户(独立)住宅等轻质构造物用、或者设备、展示台用的隔震装 置,以及具备有该隔震装置的隔震构造物,特别是涉及插装在建筑物等上部构造体与基础 等下部构造体之间,用于降低因地震、交通振动等引起的下部构造体的振动向上部构造体 传递,从而防止上部构造体的倒塌,或者载置于该上部构造体上的展示物等的破损等的隔霞驻晋笔辰农且寸。
技术介绍
作为插装于建筑物等上部构造体与基础等下部构造体之间来降低上部构造体的 摇动的隔震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该隔震装置具备上板(支座,座 板),该上板被固定于上部构造体,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下表面;下板,该下板被固 定于下部构造体,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上表面;滑动体,该滑动体可自由滑动地配置 在上板与下板之间,具有凸球面状上表面和凸球面状下表面。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隔震装置中,在因地震而对下部构造体产生了水平振动(位 移)时,通过滑动体的滑动,能够阻止下部构造体的水平振动直接传递到上部构造物,从而 能够降低上部构造体的摇动。在该隔震装置中,无论隔震装置所支承的荷载如何,都能够根 据钟摆(振子)的原理使上部构造体的固有周期长周期化,并且,通过上板和下板与滑动体 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获得振动能量的衰减作用。另外,作为借助气体压力使上部构造体上浮的隔震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 隔震装置为,在上部构造体的下面附设裙状的密封部件,并使其前端垂到设置于下部构造 体的槽内来密闭上部构造体的下方空间,并通过向该密闭空间内导入上浮用气体从而使上 部构造体上浮,由此阻止地震的震动传递到上部构造体。此外,作为这种隔震装置,在专利 文献3中记载的隔震装置为,在容纳有空气供给装置的容纳箱上配置载置展示物的载置 台,并且在容纳箱和载置台之间配置将多个空气喷出口设为正方形状的空气垫,并通过从 空气喷出孔喷出空气而使载置台上浮,由此在发生地震时防止载置台的振动。专利文献1 日本技术注册第258679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14588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1-208131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隔震装置中,滑动面的摩擦系数由滑动体、上部构造体 和下部构造体的材料以及所支承的荷载唯一决定,因而存在隔震特性的调整范围狭窄这样 的问题。因此,在需要较低的摩擦力或较高的摩擦力时则不得不改变滑动面的材料,另外, 在改变滑动面的材料时,需要充分地考虑有可能在滑动开始时产生的、因静摩擦系数而产 生的过大阻力,因而在材料的选择上存在困难性。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和3所述的隔震装置中,虽然在阻断地震的振动方面能够 期待较大的效果,然而为了有效地使用空气压力而要求精密的密封技术,由于上部构造物 上浮时摩擦为零,因此与下部构造体的施工精度必须更严格地执行,否则将无法使上部构造物上浮时的位置稳定,另外,还需要用于使吸收了地震的摇动后的上部构造体返回原点 的装置,因此存在增大设备规模、增大成本的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2和3所述的隔震装 置中,存在当空气供给装置发生故障或因停电等而停止时,则隔震机构本身变得完全不能 工作这样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各问题点所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所支承的荷 载如何,都能够使上部构造体的固有周期长期化从而降低加速度,通过获得适宜适合的摩 擦力从而振动能量吸收能力优越并兼具复原特性的隔震装 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板,该上板被固定于 上部构造体,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下表面;下板,该下板被固定于下部构造体,具有 向上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移动体,该移动体可自由移动地配置在所述上板与所述下 板之间,该移动体具有与上述上板的凹球面状下表面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上表面,并且具有 与上述下板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下表面,在该凸球面状上表面或/和凸球 面状下表面上具备多个空气喷出孔。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地震时等当下部构造体产生水平振动(位移)时,由于移动 体在上板的凹球面状下表面与下板的凹球面状上表面之间,一边支承荷载一边沿着上板的 凹球面状下表面和下板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移动,因此能够阻止下部构造体的水平振动直接 传递到上部构造体,并且无论隔震装置所支承的荷载如何,都能够根据钟摆的原理使上部 构造体的固有周期长周期化,从而能够降低上部构造体的加速度。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从空气喷出孔喷出空气,因此在移动体的表面形成空气 层,或者利用空气压力来降低隔震装置支承的上部构造体的荷载,因此能够在不产生摩擦 力的状态或者摩擦力较小的状态下使移动体移动。另一方面,通过停止从空气喷出孔喷出 空气,使移动体与上板的凹球面状下表面和下板的凹球面状上表面接触,从而能够使移动 体以由移动体、上板和下板的材料以及所支承的荷载决定的摩擦力移动。因此,即使不改变 移动体等的材料也能够改变摩擦力,从而能够获得适宜适合的摩擦力,确保优越的振动能 量吸收能力。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地震等稳定后,受到外力而移动的移动体沿着上板的凹球面 状下表面和下板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的倾斜,向相反方向缓慢地移动最终返回到中央,因此 即使不另外设置原点返回装置也能够使移动体返回原点,确保复原特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板,该上板被固定于上部构造体; 下板,该下板被固定于下部构造体,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移动体,该移动体 可自由移动地配置在该下板之上;柱状接合部,该柱状接合部配置在该移动体与上述上板 之间,上端被枢接于上述上板并且下端被固定于上述移动体,上述移动体具有与上述下板 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相对向(对置)的凸球面状下表面,并且在该凸球面状下表面上具备多 个空气喷出孔。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与上述专利技术同样,无论支承的荷载如何,都能够使上部构 造体的固有周期长周期化从而降低加速度,通过获得适宜适合的摩擦力,因而振动能量吸 收能力优越并兼具复原特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装置具备上板,该上板被固定于上部构造体,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下表面;下板,该下板被固定于下部构造体;移动体,该移动体可自由移动地 配置在该上板之下;柱状接合部,该柱状接合部配置在该移动体与上述下板之间且上端被 固定于上述移动体,并且下端被枢接于上述下板,上述移动体具有与上述上板的凹球面状 下表面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上表面,并且在该凸球面状上表面上具备多个空气喷出孔。根据 本专利技术,能够与上述专利技术同样,无论支承的荷载如何,都能够使上部构造体的固有周期长周 期化从而降低加速度,并通过获得适宜适合的摩擦力,因而振动能量吸收能力优越并兼具 复原特性。 在上述隔震装置中,具备将空气供给到上述移动体的空气供给单元,该空气供给 单元构成为,根据施加于上述下部构造体的外力的大小、或者传递至上述上部构造物的振 动的大小来控制向上述移动体的空气供给。根据该构成,能够适宜地获得与外力的大小等 相应的摩擦力,能够确保优越的振动能量吸收能力。在上述隔震装置中,上述空气供给单元构成为,在施加于上述下部构造体的外力 的大小、或者传递至上述上部构造物的振动的大小小于预定(规定)值时向上述移动体供 给空气,在施加于上述下部构造体的外力的大小、或者传递至上述上部构造物的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板,该上板固定于上部构造体,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下表面;下板,该下板固定于下部构造体,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球面状上表面;和移动体,该移动体可自由移动地配置在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该移动体具有与所述上板的凹球面状下表面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上表面,并且具有与所述下板的凹球面状上表面相对向的凸球面状下表面,在该凸球面状上表面或/和凸球面状下表面具备多个空气喷出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聪田中刚宫崎充小泽秀夫下田郁夫
申请(专利权)人:学校法人东京电机大学翁令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