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9035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包括设置于两连梁中间的一个或多个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装置,当设有一个阻尼器时,在所述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当设有一个以上的阻尼器时,在最外侧的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在相邻的阻尼器之间的空间内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通过在连梁阻尼器的中部,上部或下部设置一定大小的管线通道,可以方便的让建筑结构的管线通过,从而不会占有建筑使用空间。整个构造的目的是在尽量减小对原结构影响的情况下实现阻尼器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达到消能减震阻尼器、管线通道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效果。

Mounting structure of building seismic coupling damp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uilding seismic coupling beam damper, including one or more of the damper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wo beams, on both sides of the damper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device, when equipped with a damper, and the damper in the above or under the surfac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ipeline. When the damper is provided with more than one, above the outermost damper and / or below are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ipeline passage between adjacent space damper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ipeline. Through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oupling beam damper, the upper or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 is provided with a pipeline with a certain size, so that the pipeline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can be conveniently adopted, and thus the space of the building can not be occupied. The purpos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damp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e, to achieve energy dissipation damper, pipel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抗震连梁阻尼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
技术介绍
地震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部分源于建筑物倒塌。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做好工程抗震减灾工作,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消能部件可由耗能减震装置、墙体、梁或节点等支承构件组成。消能支撑的原理是增加结构的阻尼和刚度,减少地震作用所引起的地震反应。此外,当主体结构产生层间侧向位移时,消能支撑将受力并消能,从而可避免对抗震载力不足的框架柱的加固并保护主体结构,合理的消能支撑构造是提高抗震性能的关键之一。目前,连梁型阻尼器逐步开始在剪力墙结构中开始推广应用,连梁型阻尼器一般设置在两片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中,如过道上方的连梁中,在设置连梁阻尼器的连梁位置往往是管线通过的位置,因此在安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连梁阻尼器与管线冲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专门设计一类连梁阻尼器的构造对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施工及效果发挥会有较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和方便性不足,提出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旨在为使增加连梁阻尼器后不影响建筑结构管线的布置,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同时增加建筑结构的方便性和可靠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包括设置于两连梁中间的一个或多个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装置,当设有一个阻尼器时,在所述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当设有一个以上的阻尼器时,在最外侧的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在相邻的阻尼器之间的空间内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进一步,所述的阻尼器为剪切受力型金属阻尼器或弯曲受力型金属阻尼器。进一步,所述连接装置为钢板、工字形钢、槽钢、锚筋或锚栓,当连接装置为钢板、工字形钢或槽钢时,所述钢板、工字形钢或槽钢栓上设有栓钉、孔洞或槽口。进一步,所述连接装置与阻尼器的侧壁采用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成为一体。本技术的设计原理:在阻尼器与原结构管线交叉冲突的部位,通过对阻尼器的构造处理,例如通过把一个阻尼器变为多个阻尼器从而留出可以让管线通过通道,管线通道可以设置在阻尼器的中部、上部或下部。同时,对阻尼器的设计应进行专门设计,考虑变成多个阻尼器后耗能效果的发挥,实现管线通道穿过时不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连梁阻尼器的中部、上部或下部设置一定大小的孔洞,可以方便的让建筑结构的管线通过,从而不会占有建筑使用空间。同时,通过合理设计阻尼器的参数,保证阻尼器的耗能效果,不会因为管线通道的设置而导致耗能效果的下降,整个构造的目的是在尽量减小对原结构影响的情况下实现阻尼器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达到消能减震阻尼器、管线通道与建筑结构一体化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符号代表:1.剪力墙;2.连梁;3.楼板;4.阻尼器;5.连接装置;6.管线通道;7.加劲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所示,图中包括两个阻尼器4,阻尼器4为剪切受力型金属阻尼器或弯曲受力型金属阻尼器。位于上部的阻尼器4和楼板3之间的空隙内设有三个管线通道6,两阻尼器4之间设有三个管线通道6,管线通道6为耐腐蚀的软性圆管。两个阻尼器4设于两个连梁2中间,两个连梁2分别连接一剪力墙1。两个阻尼器4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一连接装置5,连接装置5与阻尼器4的侧壁采用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成为一体。连接装置5可以为钢板、工字形钢、槽钢、锚筋或锚栓,当连接装置5为钢板、工字形钢或槽钢时,在钢板、工字形钢或槽钢栓上设有栓钉、孔洞或槽口。如图2所示,图中包括一个阻尼器4,阻尼器4为剪切受力型金属阻尼器或弯曲受力型金属阻尼器。阻尼器4和楼板3之间的空隙内设有三个管线通道6,阻尼器4下面设有六个管线通道6,六个管线通道6分上下两排显示,每排为三个。管线通道6为耐腐蚀的软性圆管。如图3所示,图中包括一个阻尼器4,阻尼器4为剪切受力型金属阻尼器或弯曲受力型金属阻尼器。阻尼器4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加劲肋7,阻尼器4和楼板3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十二个管线通道6,阻尼器4下面设有十二个管线通道6,阻尼器4上面和下面的管线通道6分别分上下两排显示,每排为六个。管线通道6为耐腐蚀的软性圆管。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两连梁中间的一个或多个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装置,当设有一个阻尼器时,在所述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当设有一个以上的阻尼器时,在最外侧的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在相邻的阻尼器之间的空间内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两连梁中间的一个或多个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装置,当设有一个阻尼器时,在所述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当设有一个以上的阻尼器时,在最外侧的阻尼器的上面和或下面分别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在相邻的阻尼器之间的空间内布置有若干管线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连梁阻尼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中黄坤耀徐继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赛弗工程减震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