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09306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5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该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在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外壁面具备突出部的现有建筑物的该外壁面的抗震加强时,对于加强构造体而言无需固有的基础的增设,且能够对现有建筑物中的任意层进行抗震加强,进而,难以产生有伴随着能够作用于抗震加强构造的偏心弯矩的较大的拉拔力。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100具备:加强框架10,以包围突出部T的方式设置于在外壁面具备突出部T的现有建筑物B的外壁面,且在框构件11介装有减震构件12;以及铅垂桁架构件30和水平桁架构件20,连接加强框架10和外壁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
技术介绍
作为大厦、公寓这样的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强方法,具有在建筑物的内部对柱、梁进行加强、或者增设抗震壁的方法,但是该加强方法需要进行建筑物内部的施工,因此无法在施工期间中提供使用建筑物,很难说是优选的加强方法。于是,能够在提供使用现有建筑物的同时进行其抗震加强的、对现有建筑物的外壁面进行抗震加强的方法成为主流,作为其代表例,能够列举有带框钢架加强直附工法(direct-attaching a framed steel brace)和带框钢架加强框架增设工法(adding a framed steel brace structure)。带框钢架加强直附工法是将内置了钢架加强件的带框钢架加强件直接安装在现有建筑物的外壁面的方法。因此,在设有阳台、檐部、百叶窗等突出部的外壁面,钢架加强件与突出部相干扰,因此并不适用于具备突出部的外壁面。另一方面,带框钢架加强框架增设工法是在现有建筑物中的、欲进行加强的外壁面的侧方,在钢架加强框架上建造固有的基础,在该基础上依次增设钢架加强框架的方法。在此,参照图11,详细说明带框钢架加强框架增设工法。如图11所示,针对公寓等现有建筑物B的长边方向上的左右外壁面,首先,增设具备未图示的底脚梁的基础K,在将该底脚梁与现有建筑物B的底脚基础连接为一体后,在基础K上至最上层为止建造钢架加强框架H,并接合现有建筑物B的外柱、各层的外梁等与钢架加强框架K来进行抗震加强。在此,在图12中示出了在钢架加强框架H与现有建筑物B的接合部产生的各种剖面力。在图12中,Meh是接合部的弯矩,Quh是接合部的剪切力,Ne是接合部的张力,Meh=Quh×eh、Ne=Meh/L(QF是增设框架的剪切力,Quh、eh是钢架加强芯与梁端间距离,L是从正面观察钢架加强框架H时的宽度)。这样,由于增设的钢架加强框架H与现有建筑物B仅传递有水平剪切力,铅垂剪切力通过增设的钢架加强框架H的纵向构件向增设的基础K传递,因此基础K的增设是必须的。进而,在钢架加强框架H与现有建筑物B的接合部产生有伴随着偏心弯矩的张力Ne。这样,由于基础K的增设是必须的,因此即使在仅欲在中层、上层进行抗震加强的情况下,也需要增设基础K,建造从基础K竖起的钢架加强框架H、即包含在实际中不需要的下层用的钢架加强件在内的钢架加强框架H。由此,不得不建造不经济的加强构造,另外,在基础K的增设时从满足建筑极限的必要性出发而难以进行该施工的情况下,并不适用该加强对策。另外,也存在有取代钢架加强框架H,如图13所示地在现有建筑物的任意上下层的外梁OB间配设间柱型减震器D的抗震加强构造。在间柱型减震器D的配设时,隔着底板P通过地脚螺栓A固定于外梁OB,但是由于伴随着与图11、图12同样地产生的弯矩的较大的拉拔力X作用于地脚螺栓A(在相反一侧的地脚螺栓A作用有按压力X),因此为了克服该拉拔力X,不得不在外梁OB内设置贯通孔,配设PC钢棒等张紧构件TB,并勒紧张紧构件TB而进行接合。此外,在不存在外梁OB的情况下,为了通过张紧构件TB来克服拉拔力X,不得不进行外梁OB的增设。在此,作为而以往的公开技术,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具备加强用柱和加强用钢架梁的抗震加强用构架设置于现有建筑物的外侧时,在不使现有外部柱与加强用柱接合的情况下接合现有外部梁与加强用钢架梁。通过该结构,能够使抗震加强用构架负担地震时的水平力,因此能够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强,但是由于加强用柱是从基础竖起的构件,对于抗震加强用构架而言需要固有的基础,因此依然存在已述的课题。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在现有建筑物的外表面的柱梁接合部形成销支承部,以通过在梁方向上连续的外壳梁框架与销支承部来形成柱梁接合部的方式通过销支承部来支承由从各层向各自上方和下方延伸的外壳柱构框架成的外壳加强框架,使向上方或者下方延伸的外壳柱框架间的间隙连结而在现有建筑物的外侧面构建格子状的外壳加强框架。采用该外壳加强构造,虽然无需该外壳加强构造用的基础的增设,但是由于是在现有建筑物的外表面的柱梁接合部仅形成销支承部的构造,因此在如上所述地在销支承部作用有较大的拉拔力时,接合部的强度能否克服该拉拔力尚不明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985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971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该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在外壁面具备突出部的现有建筑物的该外壁面的抗震加强时,对于加强构造体而言无需固有的基础的增设,能够仅对现有建筑物中的任意层进行抗震加强,进而难以产生伴随着能够作用于抗震加强构造的偏心弯矩的较大的拉拔力。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具备:加强框架,以包围突出部的方式设置于在外壁面具备该突出部的现有建筑物的该外壁面,且在框构件介装(interpose)有减震构件;以及铅垂桁架构件(vertical truss member)和水平桁架构件(horizontal truss member),连接所述加强框架与所述外壁面。本专利技术的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以包围设于现有建筑物的外壁面的突出部的方式设置,具有减震构件的加强框架通过铅垂桁架构件和水平桁架构件与外壁面相连。由于以包围突出部的方式设置有加强框架,因此不会妨碍来自现有建筑物的窗的视野。进而,通过经由水平桁架构件和铅垂桁架构件来实现加强框架与外壁面的连接,能够使作用于加强框架的水平剪切力经由水平桁架构件向现有建筑物传递,能够使伴随着作用于加强框架的偏心弯矩的铅垂力经由铅垂桁架构件向现有建筑物传递。由此,对于加强构造体而言无需固有的基础,并且能够仅进行任意层的抗震加强,例如,不言而喻地,在10层的现有建筑物中,能够在不具备基础的情况下在其全部层的外壁面设置加强构造体,而且在至1~5层为止的外壁面不存在任何加强构造体的情况下,能够仅在欲进行抗震加强的6层的外壁面、或者仅在6~10层的外壁面设置加强构造体。在此,“现有建筑物”是指现有的公寓、大厦、学校、国家、地方的公务员宿舍、火车站建筑、机场、上下水道建筑这样的公共施设等,包括多样的建筑物。另外,“突出部”是指包含阳台、檐部、百叶窗等从现有建筑物的外壁面向外侧突出的所有部分。另外,“以包围突出部的方式设置”是指加强框架除了设置于突出部的周围以外,也包含设置于比突出部靠前方位置的意思。另外,进而还包含在突出部的中途位置存在有加强框架的纵向构件的方式,即在阳台等突出部的左右端分别存在有构成加强框架的纵向构件,进而在突出部的中途位置也存在有纵向构件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例如,均以加强框架不会遮挡来自能够存在于突出部的后方的窗的视野的方式设置。由此,即使是在突出部的中途位置存在有加强框架的纵向构件的方式,在该纵向构件的后方不存在窗而是存在有建筑物的壁、柱的情况下,该纵向构件不会遮挡来自窗的视野。加强框架由多个钢材等构成,例如,能够列举钢材被组装为格子状而构成加强框架,在构成该加强框架的纵向构件之间夹设有减震构件的方式。在此,作为“减震构件”,能够列举间柱型的减震器(钢材类的履历类减震器、高衰减橡胶类的粘弹性减震器、流体类的粘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具备:加强框架,以包围突出部的方式设置于在外壁面具备该突出部的现有建筑物的该外壁面,且在框构件介装有减震构件;以及铅垂桁架构件和水平桁架构件,连接所述加强框架和所述外壁面,使作用于所述加强框架的水平剪切力经由所述水平桁架构件向现有建筑物传递,使伴随着作用于所述加强框架的偏心弯矩的铅垂力经由所述铅垂桁架构件向现有建筑物传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08 JP 2014-2479771.一种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具备:加强框架,以包围突出部的方式设置于在外壁面具备该突出部的现有建筑物的该外壁面,且在框构件介装有减震构件;以及铅垂桁架构件和水平桁架构件,连接所述加强框架和所述外壁面,使作用于所述加强框架的水平剪切力经由所述水平桁架构件向现有建筑物传递,使伴随着作用于所述加强框架的偏心弯矩的铅垂力经由所述铅垂桁架构件向现有建筑物传递。2.一种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有建筑物的加强构造体具备:连接框架,由以包围突出部的方式设置于在外壁面具备该突出部的现有建筑物的该外壁面的框构件构成;加强框架,连接于所述连接框架,且在框构件介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西克尚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