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99892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是具备设置在一个面(导入面8)侧且具有多个内孔(7)的导入部(3)、和设置在另一个面侧且形成有与内孔7连通的狭缝(6)的成形部(2),并将从导入部(3)的内孔(7)导入的成形原料通过成形部(2)的狭缝(6)而形成为蜂窝形状的板状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1);导入部(3)由构成导入面(8)的板状磨损部(5)、和位于磨损部(5)和成形部(2)之间的导入部主体(4)这两层构成;磨损部(5)拆装自如地配置在导入部主体(4)上。提供即使在挤压成形时原料导入侧的表面磨损也能够简单进行磨损部分的更换并可以良好地维持所成形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更详细地说涉及即使原料导入侧的表面(导入面)磨损,也能够筒单地进行磨损部分的更换并且可以良好地维持所成形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
技术介绍
作为陶瓷质的蜂窝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一直以来广泛流行使用形成有导入成形原料(坯土)的内孔和与该内孔连通的格子状等的狭缝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来进行挤压成形的方法。该模具通常在一个面(导入面)侧具有以较大的面积开出多个内孔而形成的导入部,在其相反侧的面(另一个面)上具有以格子状等设有与蜂窝结构体的隔壁厚度对应的宽度的狭缝的成形部。并且,内孔通常对应于格子状等的狭缝交叉的位置而设置,两者在才莫具内部连通,因此,从内孔导入的陶乾原料等的成形原料从内径比较大的内孔移动到宽度窄的狭缝,作为蜂窝结构成形体从该狭缝的开口部被挤压出。作为这种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例如使用由不锈钢合金或超硬合金等一种合金构成的板状部件、或接合不同的两种板状部件而形成的板状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4)。专利文献l:特开2000-32631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285308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10-315213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6-51682号公报然而,使用了不锈钢等的模具由于其耐磨损性低,所以存在不仅需要各种表面处理的防磨损策略,而且在连续的挤压成形过程中狭缝磨损,导致挤压成形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逐渐发生变化的问题。另夕卜,使用了超硬合金的模具基体,由于其耐磨损性优良,可减轻狭缝的磨损,但是具有在形成磨损等造成的影响小的内孔时非常需要劳力及时间之类的问题。另外,由于超硬合金M性3材料,所以存在模具因挤压时的压力而破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提供即使在挤压成形时原料导入侧的表面磨损也能够简单进行磨损部分的更换并可以良好的维持所成形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1 ) 一种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是具备设置在一个面(导入面)侧且具有多个内孔的导入部、和设置在另 一个面侧且形成有与上述内孔连通的狭缝形成为蜂窝形状的板状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上述导入部由构成上述导入面成;上述磨损部拆装自如地配置在上述导入部主体上。(2) 根据方案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上述磨损部的厚度为0.5~5.0mm。(3) 根据方案一或二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上述磨损部的材质为不锈钢、工具钢或超硬合金。(4) 根据方案一至三任一项中所记载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上述磨损部通过CVD、 PVD或硬质电镀实施表面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导入部由构成导入面的板状磨损部和导入部主体这两层构成,磨损部拆装自如地配置在导入部主体上,所以,即使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的导入面因使用而磨损,挤压成形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处于变形的状态,也可以通过更换磨损部而可简单地维持良好蜂窝结构体的形状。附图说明图1是^f莫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沿内孔的延伸方向并列的剖视图。图2是才莫式地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用挤压成形机的前端部分的压板固定后的状态的沿内孔的延伸方向并列的剖视图。图中1—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2—成形部,3—导入部,4—导入部主体,5—磨损部,6—狭缝,7—内孔,8—导入面,11—掩蔽板,12—调整环,13—垫片,A—成形原料的流动方向,Al—横向的流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应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可进行适当设计的变更、改良等。图1是模式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沿内孔的延伸方向(成形原料的流动方向)并列的剖3见图。在图1中,箭头A是成形原料的流动方向。如图l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是具备设置在一个面(导入面8)侧且具有多个内孔7的导入部3,和设置在另一个面侧且形成有与内孔7连通的狭缝6的成形部2的板状模具。并且,导入部3油构成导入面8的板状磨损部5、和位于磨损部5和成形部2之间的导入部主体4这两层构成,磨损部5拆装自如地配置在导入部主体4上。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能够将从导入部3的内孔7导入的成形原料通过成形部2的狭缝6成形为蜂窝形状。狭缝6优选在垂直于成形原料的流动方向的面上形成为格子状,内孔7优选对应于格子状等的狭缝6交叉的位置而设置。另外,狭缝6可以设置成从成形部2延伸到导入部3的一部分,且以与该狭缝6连通的方式在导入部3上形成内孔7,反之,内孔7可以设置成从导入部3延伸到成形部2的一部分,且以与该内孔7连通的方式形成狭缝6。这样,导入部3由构成导入面8的板状磨损部5和导入部主体4这两层构成,由于磨损部5拆装自如地配置在导入部主体4上,所以即使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的导入面8因使用而磨损,导致挤压成形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变形,也可以通过只更换磨损部5而简单地维持良好的蜂窝结构体的形状。图2是模式地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用图。在图2中,省略了挤压成形机的其它部分。在图2中,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以成形部2朝向下游侧(导入部3朝向上游侧)的方式配置,利用位于上游侧的内压板12和位于下游側的压板11,并通过借助于垫片13而被夹住来固定。这里称为上游侧时是指在成形原料的流动方向(退出方向)的上游侧,称为下游侧时是指在成形原料的流动方向(挤压方向)的下游侧。如图2所示,使成形原料向流动方向A流动,并导入到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时,则大多数成形原料在该状态下被导入到导入部3的内孑L7中,向宽度窄的狭缝6移动,从该狭缝的开口部作为蜂窝结构成形体而被挤压。并且,成形原料的一部分如成形原料的流动(横向的流动)Al所示的那样进入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和内压板12的间隙,通过该间隙导入到内孔7,从压板11和成形部2之间被挤压到外部。此时,从压板11和成形部2之间挤压出的成形原料形成蜂窝结构体的外周壁。如图2所示,配置了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连续进行挤压成形时,则导入面8尤其因横向的流动Al而明显地磨损。即,在导入面8中与内压板12重叠的部分较大地磨损。若产生这种磨损,则由于导入面8和内压板12之间的间隙不均匀而且变大,所以横向的流动Al的流量即形成上述蜂窝结构体的外周壁的成形原料的供给量不均匀而且增多,随之出现了蜂窝结构体变形之类的问题。这样,导入面8磨损了时,如果是现有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则需要更换整个模具或通过研磨加工等将磨损了的导入面加工修改成平面状,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由于只更换磨损部5即可,因此可以低成本且简便地良好地维持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的状态。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结构体形成用模具1的成形部2和导入部主体4既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使用结合材料将两种部件(相同种类的两个部件也可以)粘在一起。另外,磨损部5优选通过螺栓紧固、销嵌合等拆装自如地配置在导入部主体4上。磨损部5优选其厚度为0.5~5.0mm,更优选为1.0~3.0mm。若比0.5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是具备设置在一个面(导入面)侧且具有多个内孔的导入部、和设置在另一个面侧且形成有与上述内孔连通的狭缝的成形部,并将从上述导入部的内孔导入的成形原料通过上述成形部的狭缝而形成为蜂窝形状的板状蜂窝结构体成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入部由构成上述导入面的板状磨损部、和位于上述磨损部与上述成形部之间的导入部主体这两层构成, 上述磨损部拆装自如地配置在上述导入部主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博纪林清一朗细川博史岩出将成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