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39843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低温度及低压力下的成型性、透明性、耐溶剂性、形态稳定性(热收缩特性、厚度不均)出色进而耐冲击性出色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该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是在A层的单面或两面层叠B层而成的双向取向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A层及B层均以共聚合聚酯或者共聚合聚酯及均聚酯为构成成分,A层的熔点(TmA:℃)与B层的熔点(TmB:℃)同时满足下述式(1)、(2),层叠聚酯薄膜的A层及B层均具有取向结构,在150℃下的热收缩率为6.0%以下,厚度变动率为10%以下。260>TmB>TmA>200…(1);50>TmB-TmA>5…(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型性、尤其在低温度及低压力下的成型性、透明性、 耐溶剂性、形态稳定性(热收缩特性、厚度不均)出色进而耐冲击性出色 的适于作为家电、手机、汽车用的内装材料或外装材料或者建材用构件的 。
技术介绍
过去,作为成型用片材,具有代表性的是聚氯乙烯薄膜,从可加工性 等点出发,优选使用。但是,在薄膜的燃烧时的有毒气体的发生、增塑剂的渗出(bleed out)等环境适宜性的点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环境适宜性出色的材料,在广泛领域使用的是由聚酯、 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未拉伸的片材。尤其由聚酯树脂构成的未 拉伸片材的成型性或层叠适宜性出色。但是,由于是未拉伸片材,所以在 耐热性或耐溶剂性的点上较差。另外,未拉伸片材的耐冲击性或形态稳定性(热收縮特性)不充分。 因此,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即(a)如果为了提高生产率而加速印刷或 成型加工时的速度,则在加工时断裂或开孔;(b)成型时的加热引起发生 印刷偏移;或者(c)在将成型品暴露于比常温高的温度的情况下,成型 品发生变形等。进而,在向未拉伸片材蒸镀铝等金属的情况下,如果热收縮特性差, 则在蒸镀时会进入小的褶皱从而变得难以巻绕,或者,不能得到充分的光 泽等。在进行真空蒸镀的情况下,由于加工速度进一步变快,所以如果耐 冲击性不充分,则在蒸镀时有时片材会断裂。作为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法,公开有使用将薄膜100%伸长时的应力控 制在特定范围的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方法(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l、 2)。4专利文献1:特开平2—204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347565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专利技术中,记载有通过使用含有脂肪族二 醇的共聚合聚酯,调整脂肪族二醇的配合量,来减小在150。C的气氛下的 100%伸长时的应力,可以得到出色的成型性、平面性及耐热性。但是, 不足以兼顾成型性和耐热性。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专利技术中, 成型温度的低温化或成型体的精加工性还存在问题点。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了通过使用将共聚合聚酯树脂作为构成成分,薄膜100 %伸长时的应力(25°C、 IO(TC)、忙藏弹性模量(IO(TC、 180°C)、长度 方向的微小张力下的热变形率(175°C)处于特定范围的双向取向聚酯薄 膜,来改善所述的问题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3:特开2005—290354号公报利用该方法,所述问题点被大幅度地改善,在成型时的成型压力高的 模具成型法中,可以在工业上提供满足市场要求的薄膜。进而,即使在市 场要求强的加压成型法或真空成型法等成型时的成型压力低的成型方法 中,也可以提高精加工性。但是,已知在连续地长时间制造时、在对薄膜进行后加工时(印刷、 金属膜或金属氧化物膜的层叠等)、在成型加工时、或者在成型品的使用 时,所述的成型用双向取向聚酯薄膜容易发生破裂或粘连(blocking)。因 此,需要提高薄膜的耐冲击性,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或质量的稳定性。进而,还提出了使薄膜为层叠结构,像使表(skin)层具有耐药品性、 使核(core)层具有足够的成型性那样使各层分担功能,从而同时实现耐 药品性和成型性的专利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4:特开2005—335276号公报但是,在该专利技术中,由于将热处理温度提高至核层实际上成为非取向 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在室温下的伸缩性极低;(2)在加热时由于泛 白而加工温度的使用范围窄;(3)由于厚度不均差而外观质量、加工时的 稳定性、再现性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所述过去的问题点而提供一种成型性、 尤其在低温度及低压力下的成型性、透明性、耐溶剂性、形态稳定性(热 收缩特性、厚度不均)出色进而耐冲击性出色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及其 制造方法。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由以 下结构构成。艮口,本专利技术中的第l专利技术是一种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是在聚酯A 层的单面或两面层叠聚酯B层而成的双向取向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 于,A层及B层均以共聚合聚酯或者共聚合聚酯及均聚酯为构成成分,A 层的熔点(TmA: °C)与B层的熔点(TmB: °C)同时满足下述式(1) 及(2),层叠聚酯薄膜的A层及B层均具有取向结构,在15(TC下的热收縮 率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均为6.0%以下,宽度方向的厚度变动率为10% 以下。260>TmB>TmA>200…(1) 50>TmB—TmA>5 …(2)第2专利技术是根据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共聚合聚酯由如下所述的成分构成,艮P:(a) 由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和包括乙二醇和分枝状脂肪族二醇或脂环 族二醇的二醇成分构成的共聚合聚酯;或者(b) 由包括对苯二甲酸及间苯二甲酸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与包括乙 二醇的二醇成分构成的共聚合聚酯。第3专利技术是根据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 均聚酯为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四亚甲酯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第4专利技术是根据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 层叠聚酯薄膜的总厚度为10 500,,而且B层的厚度为整体的l 30%。第5专利技术是根据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层叠聚酯薄膜在薄膜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100%伸长时,在25 i:下应力均为40 300MPa,在IOO'C下应力均为1 100MPa。第6专利技术是根据第1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 层叠聚酯薄膜的浊度(haze)为2.0%以下。第7专利技术是一种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是以第1专利技术中记载的层叠 聚酯薄膜为基材,在该基材的单面或两面进一步层叠厚度为0.01 5nm的 涂布层(C层)而成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涂布层由含有从聚酯、聚氨酯、丙烯酸系聚合物或它们的共聚物中选 择的至少一种树脂和粒子的组合物构成,在基材中实际上不含有粒子。第8专利技术是一种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是包括制造使用 共挤出法在聚酯A层的单面或两面层叠聚酯B层而成的未拉伸片材的工 序、向纵方向及宽度方向双向拉伸未拉伸片材的工序、利用夹子(clip) 把持双向拉伸后的薄膜并同时进行热处理的工序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 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构成A层及B层的聚酯为共聚合聚酯或者共聚合聚酯与均聚酯的混 合物,热处理工序具有2个阶段以上的热处理区间,将热处理区间中的最大 升温速度控制成10 3(TC/秒,将最大的热处理温度控制成(A层的熔点 一10。C) (A层的熔点+20。C)。第9专利技术是根据第8专利技术所述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 特征在于,在利用夹子在拉幅机(tenter)内保持薄膜并同时进行横拉伸及热处 理时,使用下述(i) (v)的至少一个方法冷却夹子附近,接着,在拉 幅机出口处从夹子放开薄膜。(i) 在夹子部分设置热屏蔽壁的方法(ii) 向拉幅机附加夹子冷却机构的方法(iii) 加长设定热固定后的冷却区间,充分地进行薄膜整体的冷却的方法(W)增加冷却区间的长度、分区数从而增加冷却效率的方法(v)使用夹子的复原部位在炉外侧行进的类型来强化夹子的冷却的方法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采用的是在核层(A层)的单面或 两面具有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型用层叠聚酯薄膜,其是在聚酯A层的单面或两面层叠有聚酯B层的双向取向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 A层及B层均以共聚合聚酯或者共聚合聚酯及均聚酯为构成成分,A层的熔点(TmA:℃)与B层的熔点(TmB:℃)同时满足下述式(1)和( 2), 层叠聚酯薄膜的A层及B层均具有取向结构,在150℃下的热收缩率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均为6.0%以下,宽度方向的厚度变动率为10%以下, 260>TmB>TmA>200 …(1) 50>TmB-TmA>5 …(2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边正敏熊野胜文伊藤胜也原口裕树佐佐木靖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