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阶梯式竖流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86427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阶梯式竖流沉淀池。主池体下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集泥区、副池体、排泥管,主池体上端流出槽,流出槽与出水口相连,主池体轴中心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上端设有进水口,中心管下端下方设有反射板,中心管上部设有套管,套管通过套管支架与主池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由池体、集泥区、中心管、排泥管和流出槽构成,在集泥区的圆锥体中间加入一段圆柱体,形成了一种阶梯式沉淀结构;污泥浓缩效果好,这种阶梯式的构造使竖流式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可以更快、更稳定地向底部排泥管流动和集中,有效防止了污泥在集泥区侧面的滞留和积累,泥水分离效果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沉淀池,尤其涉及一种阶梯式竖流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竖流式、平流式和辐流式。竖流式沉淀池的池体一般为圆 柱形,主要应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以及实验室小试、中试装置。虽然竖流式沉淀池具有占 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等特点,但仍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沉淀池体高径比较大,沉降下来的污 泥分散堆积在锥形集泥区的侧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沉降层,剩余污泥难以及时从底部 排泥口排出,易在集泥区侧面堆积形成死区。同时,污水生物处理系统通常要求部分泥水混 合液回流至生化反应区,而大量污泥在沉淀池集泥区堆积,导致回流到生化反应区的污泥 浓度较低,进而影响体系污泥浓度和污染物处理效果。因此,通过改造目前常用的竖流式沉 淀池结构,及时浓缩和排出剩余污泥,对改善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泥水分离效果和污染物去 除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阶梯式竖流沉淀池。阶梯式竖流沉淀池包括进水口、中心管、反射板、套管支架、套管、主池体、集泥区、 副池体、排泥管、流出槽、出水口 ;主池体下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集泥区、副池体、排泥管, 主池体上端流出槽,流出槽与出水口相连,主池体轴中心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上端穿过流出 槽,中心管上端设有进水口,中心管下端下方设有反射板,中心管上部设有套管,套管通过 套管支架与主池体相连。所述的主池体的高径比为2-3。所述的集泥区为倒圆锥台,圆锥台的底角α为 60-65°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由池体、集泥区、中心管、排泥管和流出槽构成,在集泥区的圆锥体中 间加入一段圆柱体,形成了一种阶梯式沉淀结构;2)污泥浓缩效果好,这种阶梯式的构造使竖流式沉淀池集泥区的污泥可以更快、 更稳定地向底部排泥管流动和集中,有效防止了污泥在集泥区侧面的滞留和积累,泥水分 离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阶梯式竖流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阶梯式竖流沉淀池的俯视图;图中进水口 1、中心管2、反射板3、套管支架4、套管5、主池体6、集泥区7、副池 体8、排泥管9、流出槽10、出水口 1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阶梯式竖流沉淀池包括进水口 1、中心管2、反射板3、套管支架4、套 管5、主池体6、集泥区7、副池体8、排泥管9、流出槽10、出水口 11 ;主池体6下端从上到下 依次设有集泥区7、副池体8、排泥管9,主池体6上端流出槽10,流出槽10与出水口 11相 连,主池体6轴中心设有中心管2,中心管2上端设有进水口 1,中心管2下端设有反射板3, 中心管2上部设有套管5,套管5通过套管支架4与主池体6相连。所述的主池体6的高径比为2-3。所述的集泥区7为倒圆锥台,圆锥台的底角α 为60-65°。在集泥区7下端加入了一段副池体8,使污泥可以迅速聚集在集泥区底部,并 顺利从排泥口排出,有效防止了污泥在锥形集泥区侧面的滞留和积累,改善了阶梯式竖流 沉淀池的固液分离效果。所述中心管固定在套管上,套管通过上下两层支架与池体内侧相连,使中心管保 持竖直状态。中心管及反射板可以在外部的套管中自由升降,通过调节反射板的高度可以 改善泥水分离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阶梯式竖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口(1)、中心管(2)、反射板(3)、套管支架(4)、套管(5)、主池体(6)、集泥区(7)、副池体(8)、排泥管(9)、流出槽(10)、出水口(11);主池体(6)下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集泥区(7)、副池体(8)、排泥管(9),主池体(6)上端流出槽(10),流出槽(10)与出水口(11)相连,主池体(6)轴中心设有中心管(2),中心管(2)上端设有进水口(1),中心管(2)下端下方设有反射板(3),中心管(2)上部设有套管(5),套管(5)通过套管支架(4)与主池体(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阶梯式竖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口(1)、中心管O)、反射板(3)、套管 支架(4)、套管(5)、主池体(6)、集泥区(7)、副池体(8)、排泥管(9)、流出槽(10)、出水口 (11);主池体(6)下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集泥区(7)、副池体(8)、排泥管(9),主池体(6)上 端流出槽(10),流出槽(10)与出水口 (11)相连,主池体(6)轴中心设有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钢朱亮徐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