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1826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导光板、第一光源模组和第二光源模组。导光板的两侧设置数个第一凹槽和数个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排列是不对称。第一光源模组包含第一基板和数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承载于第一基板上,且相邻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之间布设不透光件。第二光源模组包含第二基板和复数个第二发光二极管,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承载于该第二基板上,且相邻的第二发光二极管之间有第二间距且布设该不透光件。因此每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线会被第二基板上的不透光件吸收,而每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线会被第一基板上的不透光件吸收。(*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指一种用于影像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人类是透过双眼所看到的展望而感知到真实世界的影像。而人类的大脑会进一步 根据双眼所看到两个不同角度的展望之间的空间距离差异而形成所谓的3D(3-dimensi0n) 影像。所谓的3D显示装置就是仿真人类双眼不同角度的视野,而使得使用者在观看的2D 显示影像时,能感知为3D影像的显示装置。目前的3D显示装置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自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以及非自动立体影像显不装置(Stereoscopic display)。 自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使用者不用戴上特殊结构的眼镜就可以看出3D立体影像。而另 一种非自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则需要使用者戴上特制的眼镜,才能看到3D立体影像。自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中的视差屏障式(parallax barrier)的3D显示装置的 原理是依靠不透光的视差屏障让使用者的左右眼看到具有视差的影像,而此视差就会在大 脑中形成立体感。而空间序列式(spatial sequential) 3D显示装置是利用不随时间操作 的视差屏障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组的像素,而这两组像素分别被给予左眼和右眼的讯号,进 而让两眼看见不同的影像。但是缺点是分辨率会下降至原本的一半。而时间序列式(time sequential)的3D显示装置是利用随时间操作并且和显示面板同步驱动的视差屏障,让 两眼在不同时间下看到同一组像素,而这组像素在不同时间下分别被给予左眼和右眼的讯 号,进而让两眼看见不同的影像。因人眼对高于40HZ的影像会有视觉暂留,因此只要控制不同背光光源产生的光 线分别进入左右眼,再经由回路与影像处理,使背光光源配合显示面板的画面更新频率 (frame rate)达到60HZ以上,就可以使视觉暂留图面与目前显示图面在脑中形成3D影像。然而,此技术需控制背光光源的出光角度,故在背光光源的光线行进轨迹上需准 确要求。请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绘示先前技术的背光模组10的发光二极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12产生的光线和导光板14。如图1所示,因为导光板14会 将对侧LED 12发出光线反射回去,造成背光光迹产生交互干扰(crosstalk)效应使3D影 像质量下降。为了改进这个问题,图2的导光板14在对面的间隔处涂上黑漆16以吸收对 侧LED 12的光线。但此设计将造成LED 12发光角度受限,影响辉度且会加强车头灯(Hot spot)效应的缺点。除此之外,因LED 12发射的光线强度是由中心往外扩散,所以中间轴 (光轴)的光线强度最强。但是对称排列的黑漆无法吸收到LED 12产生的主要反射光以致 于中间轴的光线会反射,反而会加强车头灯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第一光 源模组和第二光源模组的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是非对称排列,而且发光二极管发射光线的光轴方向上设置有不透光件,可有效吸收主要反射光,可避免3D影像质量下降,可增加辉度 且减少车头灯效应。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 于,包含一导光板,其包含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该第一侧设置复数个第一凹槽,相对于该 第一侧的该第二侧设置复数个第二凹槽;一第一光源模组,其包含一第一基板和复数个第 一发光二极管,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承载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两相邻的该些第一发光二极 管之间有一第一间距且布设一不透光件,每一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是嵌入对应的该第一凹 槽;以及一第二光源模组,其包含一第二基板和复数个第二发光二极管,该些第二发光二极 管承载于该第二基板上,且两相邻的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之间有一第二间距且布设该不透 光件,每一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是嵌入对应的该第二凹槽,其中每一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 是对应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间距设置,每一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是对应该第一基板的该第 一间距设置。在该导光板垂直于该第一侧和该第二侧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布设该不透光件。该不透光件是贴附于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上的黑色胶带或是涂布于该第一 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上的黑色涂漆。该导光板的该第一侧和该第二侧贴合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之处布设有该不 透光件。该背光模组另包含一胶框,用来固定并包覆该第一光源模组、该第二光源模组和 该导光板,该胶框的材质是不透光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背光模组的第一光源模组和第二 光源模组的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是非对称排列,而且发光二极管发射光线的光轴方向上设置 有不透光件,可有效吸收主要反射光;因为反射光减少,所以在3D显示时,交替地发光的发 光二极管不会因为光迹产生交互干扰(crosstalk)效应使3D影像质量下降;此外,发光二 极管也有较大的发光角度,所以背光模组将可增加辉度且减少车头灯效应。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线和导光板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线和导光板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三维影像的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分解图。图4为图3中的第一光源模组、第二光源模组和导光板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光源模组、第二光源模组和导光板的俯视 图。图中10-背光模组 12-发光二极管 14-导光板 16-黑漆 102-背光模 组 112-第一凹槽 114-第二凹槽 120-第一光源模组 122-第一基板 124-发光二 极管130-第二光源模组132-第二基板134-发光二极管106-导光板108-胶框 126、136-不透光件 146、156-不透光件 176-不透光件 1061-第一侧 1062-第二侧 1063-第二侧 1064-第四侧 128、138-光轴dl_第一间距d2_第二间距。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以及图4,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用于显示三维影像的立体影像 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102的分解图,图4是图3的第一光源模组120、第二光源模组130和 导光板106的俯视图。使用者观看立体影像显示装置时,可以看到3D的立体影像。立体影 像显示装置可以是3D照相机或是显示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102包含第一光 源模组120、第二光源模组130、一导光板106和胶框108。胶框108是用来固定第一光源模 组120、第二光源模组130与导光板106。第一光源模组120具有一第一基板122和复数个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124。第一发光二极管1 承载于第一基板122 上,且二相邻的第一发光二极管1 之间有第一间距dl且布设不透光件126。第二光源模 组130具有一第二基板132和复数个侧发式发光二极管134,第二发光二极管134承载于第 二基板132上,且二相邻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34之间有第二间距d2且布设不透光件136。 发光二极管124、134在显示立体影像时是交替地射出光线。导光板106的第一侧1061设 置复数个第一凹槽112,相对于第一侧1061的第二侧1062设置复数个第二凹槽114。每一 第一发光二极管1 是嵌入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其包含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该第一侧设置复数个第一凹槽,相对于该第一侧的该第二侧设置复数个第二凹槽;  一第一光源模组,其包含一第一基板和复数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承载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两相邻的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之间有一第一间距且布设一不透光件,每一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是嵌入对应的该第一凹槽;以及  一第二光源模组,其包含一第二基板和复数个第二发光二极管,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承载于该第二基板上,且两相邻的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之间有一第二间距且布设该不透光件,每一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是嵌入对应的该第二凹槽,  其中每一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是对应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二间距设置,每一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是对应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间距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格铭廖正民谢襦毅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