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00195 阅读:8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流器,包括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子变流器和第二子变流器,以及控制第一子变流器和第二子变流器的变流器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对第一牵引电机进行牵引,所述第二子变流器对第二牵引电机进行牵引;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包括第一进出线端子组件、第一晶闸管组件、第一复合母排组件、第一电容组件、第一接线端子组件、第一电流传感器组件、第一驱动电路板组件、第一突波吸收电容组件、第一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第一电压传感器组件、第一充电电阻器组件、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和第一散热器组件。本实施例实现了在保证变流器的总功率的基础上,减小了外形尺寸,改善了内部结构的布局,解决了散热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气
,尤其涉及一种变流器
技术介绍
随着轨道交通车辆设计的不断更新,工矿机车作为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其应用在窄轨轨道上,其轨道比铁路机车相对窄,则工矿机车的车身也较窄,其高度和长度均小于铁路机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工矿机车的牵引变流器的外形尺寸小,同时还需要保证变流器的牵引功率不变,则给变流器的结构设计带来了较大难度。 在现有技术中,工矿机车通常采用一个变流器对两个牵引电机进行牵引电气传动,则变流器的牵引功率比较大,其中功率器件及散热器的选型相对困难,因此,为了解决功率与散热问题之间的矛盾,只能降低变流器的牵引功率或者通过增大散热器的尺寸提高散热性能。但降低牵引功率会导致机车牵引制动性能降低,电气性能和输出的电能质量也下降;而增大散热器的尺寸则会导致变流器的外形尺寸增加,现有技术中为18t工矿机车配套设计的变流器尺寸为900mm*400mm*600mm,由于其尺寸较大,不适宜安装在车身较窄的工矿机车上。而且现有技术中变流器内部结构的布局缺乏合理性,使得变流器电磁兼容性不好,容易出现干扰等问题使得变流器出现保护停机,大大降低了变流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流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流器的牵引功率和散热问题之间的矛盾,实现在保证变流器的总功率的基础上,减小外形尺寸,改善内部结构的布局,解决散热问题。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流器,包括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子变流器和第二子变流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和所述第二子变流器的变流器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对第一牵引电机进行牵引,所述第二子变流器对第二牵引电机进行牵引; 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包括第一进出线端子组件、第一晶闸管组件、第一复合母排组件、第一电容组件、第一接线端子组件、第一电流传感器组件、第一驱动电路板组件、第一突波吸收电容组件、第一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第一电压传感器组件、第一充电电阻器组件、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和第一散热器组件; 所述第二子变流器包括第二进出线端子组件、第二晶闸管组件、第二复合母排组件、第二电容组件、第二接线端子组件、第二电流传感器组件、第二驱动电路板组件、第二突波吸收电容组件、第二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第二电压传感器组件、第二充电电阻器组件、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和第二散热器组件; 所述第一进出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进出线端子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晶闸管组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容组件与所述第二电容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组件 称设置,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组件与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板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突波吸收电容组件与所述第二突波吸收电容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复合母排组件与所述第二复合母排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组件与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充电电阻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充电电阻器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与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组件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合母排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突波吸收电容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复合母排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组件和所述第一充电电阻器组件的上方; 所述第二复合母排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突波吸收电容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复合母排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电阻器组件的上方。 更进一步地,所述变流器控制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和所述第二子变流器之间,且所述变流器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子变流器的距离和与所述第二子变流器的距离相等。 本技术实施例的变流器,通过采用两个子变流器分别对两个牵引电机进行牵引,并对子变流器中的结构进行改进,根据器件的功能等将整个变流器分成多个模块化的组件,实现了变流器的模块化布局,降低了故障率,方便维护且具有可移植性,同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一拖二的牵引方式所带来的牵引功率大而导致散热性差等的问题,实现了两组子变流器分别对牵引电机进行牵引电气传动,降低了单个子变流器的输出功率,使得电气性能、输出电能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单个变流器的发热量,实现了散热平均分担的目的,解决了散热问题,同时解决了输出功率与散热之间的矛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的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中第一子变流器的第一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中第一子变流器的第二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中第二子变流器的第一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中第二子变流器的第二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图l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的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如图l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流器,本实施例中的变流器包括两组90kVA的子变流器,具体可以包括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子变流器1和第二子变流器2,以及控制第一子变流器1和第二子变流器2的变流器控制单元3。由于工矿车辆通常采用两个牵弓I电机对整个车辆进行牵弓I ,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子变流器分别牵引两个牵引电机,即第一子变流器1对第一牵引电机进行牵引,第二子变流器2对第二牵引电机进行牵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一拖二的牵引方式所带来的牵引功率大而导致散热性差等的问题,实现了两组子变流器分别对牵引电机进行牵引电气传动。以18t工矿机车配套的变流器为例进行说明,两组子变流器对110kVA总功功率以及5分钟的1. 6倍过载进行了平均分担,降低了单个子变流器的输出功率,使得电气性能、输出电能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单个变流器的发热量,实现了散热平均分担的目的,解决了散热问题。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可以在保证110kVA的总功功率的提供下,在5分钟内提供1. 6倍的过载能力,同时解决了输出功率与散热之间的矛盾。 以下分别对第一子变流器和第二子变流器的内部结构布局进行说明,图2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中第一子变流器的第一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变流器实施例中第一子变流器的第二整体简化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图2为从正面观察第一子变流器时的整体示意图,由于第一子变流器中内部组件存在上下布局的关系,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子变流器和第二子变流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和所述第二子变流器的变流器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对第一牵引电机进行牵引,所述第二子变流器对第二牵引电机进行牵引;所述第一子变流器包括第一进出线端子组件、第一晶闸管组件、第一复合母排组件、第一电容组件、第一接线端子组件、第一电流传感器组件、第一驱动电路板组件、第一突波吸收电容组件、第一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第一电压传感器组件、第一充电电阻器组件、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和第一散热器组件;所述第二子变流器包括第二进出线端子组件、第二晶闸管组件、第二复合母排组件、第二电容组件、第二接线端子组件、第二电流传感器组件、第二驱动电路板组件、第二突波吸收电容组件、第二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第二电压传感器组件、第二充电电阻器组件、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和第二散热器组件;所述第一进出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进出线端子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晶闸管组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容组件与所述第二电容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流传感器组件与所述第二电流传感器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板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突波吸收电容组件与所述第二突波吸收电容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与所述第二晶闸管触发电路板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复合母排组件与所述第二复合母排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组件与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充电电阻器组件与所述第二充电电阻器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与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组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组件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可飞戴碧君张宇吴志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